澄邁大力做好退塘還林、還耕、還濕工作 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南海網 發佈 2023-05-28T07:13:13.092875+00:00

「哇!那群白鷺是我上次見到的那一窩嗎?」5月23日,在澄邁縣花場灣紅樹林縣級自然保護區巡邏的護林員蔡親榮用手機記錄紅樹林的長勢時,驚喜地看到白鷺低飛掠過,不禁驚呼。

「哇!那群白鷺是我上次見到的那一窩嗎?」5月23日,在澄邁縣花場灣紅樹林縣級自然保護區巡邏的護林員蔡親榮用手機記錄紅樹林的長勢時,驚喜地看到白鷺低飛掠過,不禁驚呼。

剛成為地瓜種植戶7個月的橋頭鎮沙土村委會欽帝村村民王德義說:「我圍著魚塘轉了大半輩子,如今在一茬茬的地瓜中度過自己的生活,也越過越愜意。」

清退低位塘,種樹還林並還濕;清退高位塘,退塘還田,還耕於民……因地制宜做好海水水產養殖清退工作,是澄邁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把密鑰。

航拍澄邁縣花場灣紅樹林縣級自然保護區。(受訪者提供)

退塘還林 種出「生態林」

「一年的時間,紅樹林苗長高20厘米,我們也就放心了。」5月23日一大早,勒緊鞋帶,戴上遮陽帽,再挎上工具包……蔡親榮換了一身裝扮出發,去巡護紅樹林,歷時4個小時,足跡遍布保護區的角角落落。

此前,沿海村民「靠海吃海」,圍起一個個大大小小的養殖魚塘,給紅樹林造成致命危害。每每在巡護過程中,看著去年被拆除的魚塘以及打通的海水入口處,斷斷續續、連不上的塘堤,蔡親榮總會深深地嘆氣。

「花場灣的魚塘均為低位塘,且處於海岸交界處,由於塘底淤泥太深,只有將淤泥清除,多次翻耕後起壟,待土地初步平整後,才有適宜紅樹林的生長條件。」蔡親榮坦言,由於紅樹林對生長條件要求苛刻,種植起來十分不易。

2022年5月,在該保護區完成區域範圍的魚塘清退後,同年6月,當地政府利用多台挖機,對其進行平塘整灘,並將每株樹苗的橫縱行距控制在1米,栽種高約60厘米的紅樹林大苗,並不斷補種,逐步提升苗木成活率。

此外,為避免魚塘清退工作「一刀切」,澄邁縣針對部分低位池堤壩自然生長紅樹林的實際情況,堅持清退工作與紅樹林保護同步推進,並由林業部門到現場指導堤壩拆除工作,避免破壞紅樹林。

「退塘後的監測也至關重要,通過無人機裝設高空攝像頭,我們可以對紅樹林保護區域進行全天候、全方位監控。」澄邁縣紅樹林管理中心主任林恆看著逐漸變好的濕地和不斷加強的巡護舉措,對保護好家鄉這片「海上森林」多了一份信心。

自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澄邁縣共完成新造紅樹林面積51.86公頃;完成退塘面積21.794公頃,其中還林面積8.184公頃,主要種植紅樹半紅樹。

紅樹林長勢良好。(受訪者提供)

退塘還濕 守生態紅線

「退塘還濕是為了讓大家有更好的生活環境,不僅是為現在,也是為了子孫後代。」5月24日,在澄邁縣福山鎮花場村沿線的濕地,福山鎮委副書記陳奕焰站在岸邊,眺望著眼前一大片經過修整的臨海濕地說道,「這些設立在海域禁養區內的漁塘,按照規定予以清除,退塘還濕面積3054.9畝。」

五月的花場灣,雖不像候鳥遷徙季般熱鬧,但仍能觀測到大量白鷺、蒼鷺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2022年,在澄邁縣委、縣政府引導下,通過採取「邊摸排、邊發動、邊簽約、邊補償、邊拆除」的工作方法,有效開展清退工作。

記者在花場灣看到,曾經養殖塘上的黑色防水布已全部被清理,大自然經過半年的恢復,退潮後的花場灣灘涂上初露出紅樹林幼苗。

「鳥兒們都願意來,因為這裡是候鳥遷徙的護航站、加油站。」澄邁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花場灣濕地中孕育著多種多樣的底棲動物、植物和昆蟲,這些都是候鳥的美味佳肴。

往年在花場灣內發現的蜂虎數量只有少數,為什麼今年會有大量的蜂虎鳥選擇在花場灣內築巢生息?澄邁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坦言:「這與花場灣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2022年3月,澄邁縣福山鎮成立水產養殖整治清退工作專班,歷時9個月全面完成了花場灣花場村3054.9畝養殖塘退塘還濕工作。經過調查,目前在花場灣已發現57種鳥類、10餘種蟹類、6種蝦類,以及被稱為「海洋活化石」的中華鱟。

放眼望去,成片的濕地早已成為澄邁最寶貴的生態資源,目前正全力築就以紅樹林為主體的濕地綠色屏障,形成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成為候鳥棲息尋食、生息繁衍的樂園。

村民栽種紅樹林幼苗。 (受訪者提供)

退塘還耕 「掘金」沙土地

「原來吹著海風餵魚蝦,現在看著海浪種地瓜。」近日,剛收完最後一茬地瓜的王德義對於自己「新角色」的轉變,適應得很快,「都是收拾這一畝三分地,幹啥都行。」

王德義養了近40年的魚,但種地瓜的「工齡」卻僅有7個月。

2022年9月,王德義所在的村子,響應政府的號召,成為橋頭鎮清退魚塘的第一梯隊,在魚塘原址上進行填埋和平整土地,村民統一從村委會領取地瓜苗,進行水旱輪作,夏秋水稻,冬春地瓜。

橋頭鎮因地制宜,在積極扶持水產養殖漁民轉產轉業,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加大轉崗再就業培訓力度的同時,依託橋頭地瓜產業,引導已經清退魚塘的養殖戶種植橋頭地瓜1300餘畝,實現就地轉產轉業。

但如何針對漁民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的特點「對症下藥」,幫助他們上岸後順利轉產轉業?

「鎮裡舉辦過多次就業對接會,也有關於地瓜的種植培訓班,最關鍵的是通過發展產業、務工就業、提供公益崗位等多種方式促進漁民轉產轉業,不僅鼓勵企業走進來,也鼓勵村民『走出去』。」橋頭鎮有關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澄邁縣全力推進重點水域禁養退養的同時,把「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閒漁業走」作為退塘漁民轉產就業的重要途徑,確保大批退塘漁民不斷轉變「靠水吃水」傳統觀念,「洗腳上岸」後幹勁十足,日子照樣有奔頭。

(海南日報金江5月25日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