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句孤平三仄尾,科舉作詩能不能用?主考官紀曉嵐這樣說

老街味道 發佈 2023-05-28T09:13:51.793421+00:00

科舉考試從唐高宗開始考詩賦創作,詩,即近體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格律詩,不過以五言排律為主。這類詩叫作試貼詩,也叫試律詩。

前言

科舉考試從唐高宗開始考詩賦創作,詩,即近體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格律詩,不過以五言排律為主。

這類詩叫作試貼詩,也叫試律詩。北宋熙寧年間,王安石變法,於是科舉中不再考律詩的創作。

清朝乾隆年間,又重新以詩賦取士,結果很多讀書人措手不及,考得一塌糊塗。於是,關於創作試貼詩的書籍風靡一時,其中最有影響力的,就是主考官紀曉嵐的三本書。

《唐人試律說》就是其中的一本。本文從中摘錄的,主要是關于格律上的一些要求,包括拗句、三仄尾等句式的使用。

一、單拗格與鯉魚翻波

開篇第一首,紀曉嵐講解元稹的《數蓂》,提到了單拗格:

將課司天曆,先觀近砌蓂。
一旬開應月,五日數從星。
桂滿叢初合,蟾虧影漸零。
辨時長有素,數閏或餘青。
墜葉推前事,新芽察未形。
【堯年始今歲】,方欲瑞千齡。

紀曉嵐說:第十一句單拗格。

「堯年始今歲」,平平仄平仄。這種句式,我們大多稱之為:錦鯉翻波。可見,這種句式在唐朝科舉時,是可以用的。

紀曉嵐還說,關於這個「單拗格」句式,紀曉嵐說:

凡律句有單拗:"何時一樽酒",三、四互換;"小園花亂飛",一、三互換是也。

"何時一樽酒"與「堯年始今歲」一樣,都是平平仄平仄,即鯉魚翻波。這是「平平平仄仄」的變格,即三、四的平仄,變成了仄平。

"小園花亂飛",則是另一種單拗:仄平平仄平,這是下句的常見救拗句式,原句式應為:仄仄平平仄,所以紀曉嵐說一、三的平仄換了位置。

這種句式,其實第一字平仄都可以用,即:中仄平平仄。我稱之為救拗的【萬能公式】。中,表示平仄皆可。

二、雙拗格之半拗體

紀曉嵐還提到了雙拗格:

有雙拗,"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閒",第三字上下互換是也。皆可以入之試律。

"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閒",出自王維的《登裴秀才迪小台》,這不是試貼詩,紀曉嵐僅僅用這兩句舉例而已,我們不妨把整首詩錄入方便欣賞:

端居不出戶,滿目望雲山。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閒。
遙知遠林際,不見此檐間。好客多乘月,應門莫上關。

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閒,出句的鳥,和對句的人,上下平仄互換,紀曉嵐稱之為雙拗格。可以看出,對句「秋原人外閒」,即中平平仄平,之所以不是單拗格(小園花亂飛),是因為第一字為平聲「秋」。

可以看出,紀曉嵐的單拗格指一句中,平仄互換(或三四、或一三),雙拗格指兩句中,出句與對句第三字的平仄互換。出句、對句即上聯和下聯。

而紀曉嵐所說的"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閒"這種雙拗格,我們今天稱之為【半拗體】,出句半拗,對句救拗。

唐人作詩,【半拗體】對句經常不救拗,不過紀曉嵐則說,在他們的時代(清朝),對句一定要救拗。在點評陸復禮《試中和節詔賜公卿大詩》首聯「春仲令初吉,歡娛樂大中」時,紀曉嵐說:

第一句"令"字用仄,平仄失調。唐人起結原不拘,如文昌《反舌無聲》詩,並二四亦不諧是也。今則不可,必不得已,下句當以"平仄平"救之,

文昌是張籍的字,他的《徐州試反舌無聲》第七、八句,出句半拗,對句以「閒」救拗,即平仄平:

夏木多好鳥,偏知反舌名。林幽仍共宿,時過即無聲。
竹外天空曉,谿頭雨自晴。居人宜寂寞,深院益淒清。
【入霧暗相失,當風閒易驚】。來年上林苑,知爾最先鳴。


三、雙拗格之大拗對句必救

另外,還有一種:

他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上句不拘平仄,下句以第三字救之,亦為諧律。故李義山《桃李無言》詩落句竟用此格。

向晚意不適,仄仄仄仄仄,流水如有意,中仄平仄仄,紀曉嵐說,出句「不拘平仄」,下句用第三字救拗,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大拗對句必救】,對句即萬能公式:中仄平平仄。

紀曉嵐說,這兩種(仄仄仄仄仄、中仄平仄仄),也算是律句,所以李商隱科舉時作《賦得桃李無言》,尾聯用的這個句式::

夭桃花正發,穠李蕊方繁。
應候非爭艷,成蹊不在言。
靜中霞暗吐,香處雪潛翻。
得意搖風態,含情泣露痕。
芬芳光上苑,寂默委中園。
【赤白徒自許】,幽芳誰與論。

赤白徒自許,幽芳誰與論。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同樣的用法,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第三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但是,紀曉嵐提到,在他們(清朝)的時代,這種句式「大拗對句必救」,是不能用的:

然施於今日,則駭矣。如此種拗律,今日亦不可效。取其審題不苟可也。


四、三仄尾與孤平

很多學律詩的人,被告知律詩不可三仄尾。其實唐律中三仄尾極多,也視同為律句。而在科舉中,也不少見。例如殷寅《玄元皇帝應見賀聖祚無疆殷寅》:

應歷生周日,修祠表漢年。復茲秦嶺上,殊似霍山前。

昔贊神功起,今符聖祚延。已題金簡字,仍訪玉堂仙。

睿祖光元始,曾孫體又元。言因【六夢接】,慶葉九齡傳。

北闕心超矣,南山壽固然。無由同拜慶,竊拉賀陶甄。

這裡出現了三仄尾:言因【六夢接】,平平仄仄仄。紀曉嵐點評說:

凡律句,無孤平。"言因"二字皆平聲,故"六夢接"可以三仄,此律句定格,不須下句更互救者。......俗有"一三五不論"之說,其言固陋;謹守聲韻,不考唐人變例者,又以三仄為失調,皆非也。

紀曉嵐指出,三仄尾是律句的「定格」,如同國企的正式員工,不得歧視。更不需要救拗。那些認為三仄尾失律(失調)的,都不對。

紀曉嵐是乾隆朝恢復詩賦取士的主考官,非一般文人可比,他的《唐人試律說》幾乎類似於高考的官方指導書了,自然具有權威性。

同時,他也提到了孤平的觀念:

若"言因"字再用一仄聲,則為孤平失調,下句更無救法矣。

假如"言因"有一個字是仄聲,即「平仄仄仄仄」或者「仄平仄仄仄」,就是孤平了,無法救拗。

我們現在說的孤平,常常指王力先生在《漢語詩律學》中提到的「仄平仄仄平」,從紀曉嵐提出的孤平案例來看,孤平不僅僅在對句,也在出句中。

有一種說法,無論出句、對句,「一句之中沒有兩個連續的平聲字」為孤平,還是更準確一些的。

五、錢起《湘靈鼓瑟》中的切腳之病

說其試貼詩,最有名的就是錢起的《湘靈鼓瑟》: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淒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但是這首詩有個問題,即中間四聯八句,前2字都是名詞作主語。紀曉嵐指出:

中六句句法相同,所謂切腳之病。

我們現在作律詩的時候,如果中間二聯出現這種問題,稱之為四平頭。律詩的句法講究變化,所以相鄰的二聯,最好錯綜使用不同的結構。

六、第一句押韻的區別

還有一種關於五言律詩(包括五排)聲律,紀曉嵐也特別指出,第一句用哪一種句式更好一些。

例如這首《空水共澄鮮》:

悠然四望通,渺渺水無窮。

海鶴飛天際,煙林出鏡中。

雲消澄遍碧,霞起澹微紅。

落日浮光滿,遙山翠色同。

樵聲喧竹嶼,棹唱入蓮叢。

遠客舟中興,煩襟暫一空。

紀曉嵐提出:

凡律詩,仄起平受者第一句入韻,則調響,"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句是也。平起仄受者第一句入韻,則調啞,如此詩起句是也。古人二格並用,然此調終不流美,用者審之。

首句押韻,有兩種句詩,第一種平起仄受者:平平仄仄平,如「悠然四望通」,第二種為仄起平受者:中仄仄平平,如「風勁角弓鳴」。

紀曉嵐說,第一句用仄起平受者,如"風勁角弓鳴「,吟詠時響亮有力,如果用」平起仄受者「,如」悠然四望通「,就」調啞」。

我們在找幾個例子,第一句為仄起平受者: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沙岸竹森森,維艄聽越禽。

昨夜玉輪明,傳聞近太清。

花落鳥嚶嚶,南歸稱野情

第一句為平起仄受者,氣息確實弱了很多:

涼風木槿籬,暮雨槐花枝。

黃河一曲山,天半鎖重關。

江南梅雨天,別思極春前。

不過,五律的首句,大多還是以不入韻為主。假如入韻的話,紀曉嵐所說對於詩人是一個很好的提示。

結束語

唐人科舉時的試貼詩,大多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也有少量的其他形式的作品,例如祖詠的《終南積雪》只有四句,也有押仄韻的試貼詩等。

紀曉嵐《唐人試律說》並非主談格律,而是為讀書人指導試貼詩的創作方法。雖然試貼詩常被人視為詩中的八股文,但是紀曉嵐的分析,其實對於五律、七律的創作也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

@老街味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