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六號迎來重大升級,一次造6艘神舟飛船,先進程度領先世界

電動工具迷 發佈 2023-05-28T11:56:15.215215+00:00

神舟十六號已經進入發射前的最後準備階段,目前發射場已經進行了多次合練,而此次發射將會有兩大重要看點:

神舟十六號已經進入發射前的最後準備階段,目前發射場已經進行了多次合練,而此次發射將會有兩大重要看點:

第一,非飛行員出身航天員首次參與任務;

第二,神舟十六號飛船迎來重大升級,保持國際先進性。

中國空間站建造任務已經圓滿完成,一座領先世界的國家級實驗室已經在太空建立。而為了保障空間站的高效穩定運行,中國航天對神舟飛船的生產線也進行了同步升級。

從神舟十二號開始,中國航天是4艘飛船同時建造並行批量生產的,而到了神舟十六號則6艘同時生產,這意味著中方的飛船生產已經進入了「流水線批量化」時代。

神舟飛船研製已經進行了30年,一直都在不斷升級,這也是中國航天安全高效的秘密,能6艘同時生產,說明其先進程度已經位居世界先進水平。

據相關報導顯示,神舟十六號有兩大變化:

第一,使用國產元器件對進口部分進行了全面替代,尤其是核心零部件方面均使用國產產品,極大地提升了飛船的自主可控能力;

第二,改進返回艙內儀表面板布局,讓航天員操作起來更方便、更快捷,預計參照了新一代飛船的內部布置。

預計在飛船表面隔熱塗層,黑障區通信方面還有新的進展。至於內部的變化,應該也會在神舟十六號發射期間向公眾公開。

神舟飛船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8大系統中「載人飛船系統」最為關鍵的一環,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已經研製了30多年,14個分系統包括了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等關鍵設施,每一項都對航天員的安全起到關鍵作用。

而經過航天人的不懈努力,30年來升級和改進不斷。作為要求最為嚴苛的太空飛行器,當年立項研發時就選擇了兩條腿走路:

一方面全面使用進口元器件,另一方面則是全部自主研製,在運用階段則有混合使用的情景。所有的系統都是雙備份,因此安全和可靠性極高。

歷經10年的充分驗證,神舟一號到神舟四號順利完成計劃任務,並在2003年迎來神舟五號的載人飛行。

楊利偉作為中國太空第一人,實際上是承擔巨大風險的,雖然無人測試已經十分可靠,但是「載人航天,人命關天」,還有很多實際性的問題等待航天人去解決。

而在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遨遊太空,實現天地對話時,諸如「敲門聲」、「話筒磕破嘴角」等問題也暴露了出來,當然每一項數據都被妥善處置。

神舟七號時,為了確保「雙備份」,中國航天準備了2套艙外服,一套高價從俄羅斯採購,一套則是自主研發的「飛天」。

當翟志剛穿著「飛天」出艙時,全國人民都沸騰了,一方面中國人首次在太空實現了「太空漫步」,另一方面則是慶祝航天產品國產化的重要勝利。

很多人都還以為中國航天是依靠外部力量才獲得了今天的成就,實際上恰恰相反,中方發展航天的歷程,是外部封鎖最為嚴重的階段。

一方面咱們的資金有限,底子又薄,採購渠道並不順暢;另一方面,當年人才出國留學成為熱潮,不少發達國家航天人才的招募條件十分誘人。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航天硬是靠著自己的力量發展起來世界先進的航天事業。

進入中國空間站建造任務之初,神舟飛船體系也設定了100%國產化率的要求,目標就是全部實現自主可控,因此即便是美國NASA對於中方航天事業的發展也自由羨慕的份,其打壓手段全部失效。這實際值得我們其他行業思考和學習。

目前,神舟飛船已經開展了15次飛行任務,其中有10次是載人任務,成功率100%,16位航天員26人次登陸太空,作為「生命之舟」,神舟飛船安全可靠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神舟十六號是中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新階段後的首批飛行任務,不但有載荷專家和飛行工程師作為新成員參加任務,航天員的培養周期也從10餘年減少到2年左右即可參與空間站任務。


而中國航天以開放的姿態邀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參與,首批國際合作項目的載荷也會陸續上行進入空間站。載人登月飛船也面臨著諸多驗證和改進任務,一次造6艘神舟飛船,意味著就有更多的機會建造新一代飛船,為登月、探火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