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斯國家的核心城市——諾夫哥羅德的貿易區位優勢

巴普羅的獨白 發佈 2023-05-28T18:30:53.169681+00:00

文|巴普羅的獨白編輯|巴普羅的獨白羅斯是東歐平原上的古國,因為統治這一古國的人叫羅斯人。羅斯人是瓦良格民族的一個分支,在九世紀中期,斯堪尼亞的瓦良格人在留里克大公的帶領下穿越波羅的海來到了東歐平原上,定居在了諾夫哥羅德,他們以諾夫哥羅德為中心統治了巴爾特人。

文|巴普羅的獨白

編輯|巴普羅的獨白

羅斯是東歐平原上的古國,因為統治這一古國的人叫羅斯人。

羅斯人是瓦良格民族的一個分支,在九世紀中期,斯堪尼亞的瓦良格人在留里克大公的帶領下穿越波羅的海來到了東歐平原上,定居在了諾夫哥羅德,他們以諾夫哥羅德為中心統治了巴爾特人。

諾夫哥羅德的地理條件

東斯拉夫人和芬蘭烏戈爾人的土地,這片土地被稱作「羅斯之地」即羅斯國家。882年稱作基輔羅斯。1136年,諾夫哥羅德從基輔羅斯的境內獨立,自成一派,成為一個獨立的共和國。

1240年蒙古大軍摧毀了基輔羅斯,在今天的伏爾加格勒州列寧斯克市建立了欽察汗國。欽察汗國對斯拉夫人採取臣服附庸的方式進行統治,這種統治方法是依附的,很鬆散的。

諾夫哥羅德因為獨立於基輔羅斯,免於遭受蒙古帝國的屠戮。諾夫哥羅德位於俄羅斯的北部,向東南距離莫斯科554公里,向西北距離列寧格勒145公里。

諾夫哥羅德的位置處於東歐平原的邊緣,地勢低平,地形呈波狀起伏,廣泛分布冰磧丘陵和冰磧湖,廣泛分布著沼澤和森林;

諾夫哥羅德處於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和溫帶落葉闊葉林氣候的交界地區,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溫暖,最冷月在一般情況下也是-10℃至-15℃其自然條件並不適合發展農牧業生產,但其擁有豐富的森林和礦產資源。

諾夫哥羅德南部是伊爾門湖,通過沃爾霍夫河224公里的航道至拉多加湖,再通過74公里長的涅瓦河進入波羅的海的芬蘭灣,大型船舶往往會停在拉多加湖,通過小型船舶接駁諾夫哥羅德和拉多加湖。

諾夫哥羅德地理位置優越,它位於瓦希商路中波羅的海通往黑海的的中間點,同時也是列寧格勒和莫斯科線路上的最大城市。

諾夫哥羅德的整個城市橫跨在沃爾霍夫河上,向南可以通過水陸聯運的方式直通基輔和君士坦丁堡,向北通過拉多加湖和涅瓦河進入波羅的海。

還可以通過陸路抵達北極圈內的摩爾曼斯克和北德文斯克,向西通過「波羅的海之路」通往立窩尼亞和波美拉尼亞,向東通過伏爾加河商路,連接伏爾加河上游的西里戈湖,並經過伏爾加河進入裏海,通過裏海東岸連接絲綢之路通往中國。

正是因為諾夫哥羅德優越的位置條件,蒙古人和諾夫哥羅德的貴族們互相合作,將諾夫哥羅德開闢為一處主要商業城市,通過諾夫哥羅德聯繫欽察汗國和西歐,獲得西歐的生產資料,向西歐出售東方的原材料、毛皮等物資獲得利益。

諾夫哥羅德的經濟條件

中世紀中後期,俄羅斯北部的氣溫相較於今天是比較溫暖的,儘管如此,諾夫哥羅德依然不適合進行農牧業經濟的發展,所以諾夫哥羅德大量進口西歐的穀物糧食和布匹等生活物資

遍布的沼澤和森林阻礙了原本的農牧業經濟發展,但是提供了良好的礦產、蜂蠟、皮毛、木材、油脂和肉類等高附加值貨物,皮貨是西歐貴族趨之若鶩的物資,通過皮貨和糧食的互相交換,諾夫哥羅德得到大量的糧食和布匹等重要生活物資,這些交換一直持續到16世紀。

蜂蠟的更是西歐離不開的生活物資,西歐使用蜂蠟作為基本的照明工具,蜂蠟在西歐的日常生活中也離不開蜂蠟,如給地板打蠟,製作蠟筆,做藥等。

諾夫哥羅德擁有優越的貿易基礎,但一開始在諾夫哥羅德進行貿易的是居住在哥得蘭島上的斯堪地那維亞人。

斯堪地那維亞人開闢了一條著名的商路「從瓦良格到希臘的商路」即「瓦希之路」,這條商路貫穿了整個羅斯全境,斯堪地那維亞人通過這條路進口阿拉伯的商品,如花剌子模的牛皮、香料、甚至有中國來的絲綢和貴金屬;

斯堪地那維亞人同時出口一些本地的商品,如琥珀和毛皮。12世紀末,瓦希之路衰落後,漢薩商人來到了這裡,逐漸的將諾夫哥羅德擴展為一個漢薩城市。

漢薩同盟在這裡建設了自己的商站——「彼得宮」,「彼得宮」在諾夫哥羅德是僅次於克林姆林的存在。諾夫哥羅德的經濟以工商業為主,擁有超過50%的森林覆蓋率,資源非常豐富,生產泥炭、礦物產品、石英砂和腐殖泥等產品。

但諾夫哥羅德的農業經濟是相對薄弱的,這是因為諾夫哥羅德的位置比較偏北,冬季長夏季短,日照時長不夠,與伏爾加河下游相比,這裡的土地相對貧瘠,且處於半乾旱區,雖然這裡可以種植黑麥等糧食作物,但沒有改良的土地使得產量始終有限。

所以諾夫哥羅德長期以來通過瓦希商路和伏爾加河商路從黑海和裏海沿岸進口糧食,如果出現這些運糧通道出現問題,諾夫哥羅德就會出現饑荒,所以為了不被餓肚子,諾夫哥羅德對南方生產糧食的國家有著深深的依賴。

諾夫哥羅德除了糧食薄弱,其它的生產可以說是相對成熟的,諾夫哥羅德擁有相對成熟的木材加工業、陶器加工業和金屬加工業,其原因是因為諾夫哥羅德擁有廣泛的森林資源、礦產資源和陶土,木材加工產業廣泛地傳播到了斯拉夫各國甚至西歐。

諾夫哥羅德的政治和社會條件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諾夫哥羅德的基本盤是它的工商業,即「工商業是諾夫哥羅德國民經濟的基礎」。

同所有漢薩同盟城市一樣,從事相應工作的人口對應著城市的經濟體系,主要從事工商業經濟的諾夫哥羅德,它的人口基本上也是從事工商業為主。

就好比諾夫哥羅德的城市內有兩個區,一個是木器製作區,一個是陶器製作區,實行的是從生產到銷售一條龍式的業務。

城市的市民隨著產業的分工而分成了不同的階級和階層,有從事生產環節的,也有從事銷售環節的。

從1136年諾夫哥羅德脫離基輔羅斯成為一個獨立的封建共和國開始,它就變成了一個以寡頭和貴族統治的國家,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市民大會,被稱作維徹(Вече);

市民大會從諾夫哥羅德的大貴族中選出來的最高行政長官被稱作「帕薩德尼克」(Посадник);同時在諾夫哥羅德也存在著大封建主,即波雅爾貴族(Боя́рин),這些大封建主控制著市民大會和行政長官;

諾夫哥羅德的合理性來自於欽察汗國冊封的王公,雖然諾夫哥羅德保留了王公,但是王公逐漸的從最高領袖變成了衛戍部隊的指揮官,成為了一個無足輕重的頭銜;

東正教在諾夫哥羅德也保持了比較強大的勢力,作為意識形態的領袖,大主教在諾夫哥羅德日常事務中也做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最高行政長官「帕薩德尼克」的地位隨著維徹的作用的變化而變化,1136-1290年,帕薩德尼克只是作為維徹的代表,用來輔佐王公;

1291-1354年,維徹被改制為市議會,帕薩德尼克變為共和國的最高行政長官,王公的權力被逐步地限制,但是1354年頒布了翁托西選舉法,諾夫哥羅德徹底變為了寡頭國家;

從1354年到1478年被莫斯科大公國合併前,諾夫哥羅德是寡頭民主制共和國。

帕薩德尼克由六位波雅爾貴族擔任,六位波雅爾貴族分別是諾夫哥羅德城市五個區的帕薩德尼克和依附於諾夫哥羅德的城邦所選出的首席帕薩德尼克組成,諾夫哥羅德市區的五位帕薩德尼克則代表了本區域的波雅爾貴族,最高行政權被波雅爾貴族所掌控。

到13世紀時,諾夫哥羅德完全變成了貴族封建共和國。「大地主——大貴族——與商人結合起來把一切權力握在手裡,大公等於虛設。

他們建立了這麼一種共和國,其主要地位是屬於大貴族。」諾夫哥羅德城市擁有兩大塊,以沃爾霍夫河為界,河東是主要的商業區,即「市場」。

漢薩同盟的「彼得宮」就坐落於此,同時這裡也擁有屬於同盟的天主教堂。商業區主要從事交易等商業行為,市場位於雅羅斯拉夫爾廣場,「廣場上矗立著維徹鍾,是城市居民召開市民大會維徹的地方,維徹鍾也是召開維徹的標誌。

當維徹鐘響起時,市民們將會聚集在廣場上召開大會」。商業區也是平民居住區,普通民眾日常的生產生活均聚集於河東商業區。

河西被稱為「城郭」,即堡壘,也被稱作聖索菲亞區,因為河西岸建有聖索菲亞大教堂,東正教的教堂很多被稱作聖索菲亞大教堂。

它的意思是「上帝的智慧」(或聖智大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是諾夫哥羅德的標誌性建築,它象徵著諾夫哥羅德的自由和發達的商業。因為靠近聖索菲亞大教堂,波雅爾貴族和一些富裕商人會將房子蓋在河東岸的聖索菲亞區。

往來河東西兩岸的橋樑叫做沃爾霍夫橋。諾夫哥羅德擁有五個行政區(孔茨),其中河東有兩個,木工區,斯拉文斯基區;聖索菲亞區有三個,捏列夫斯基區、扎戈羅德斯基區和陶工區。

這些行政區是構成諾夫哥羅德行政體系的支撐,他們享有廣泛的自治權和管理權,每個行政區擁有屬於本行政區的維徹,自我選舉本地區的管理官,而且他們擁有屬於本區域的城外轄地,這些城外轄地被稱作「皮亞緹納」。

參考文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