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武漢鬧市區一座美術館,水泥色復古大樓,書畫作品獨具特色

喵星人日誌 發佈 2023-05-29T04:16:32.616465+00:00

城市的建築,歷經歲月洗禮,充滿復古風格,而身處其中的人和事物,也會因此被烙印上時光的印記。多年生活在湖北武漢,對這座城市的理解,早就超出了那句「每天不一樣」的內涵,尤其是閒逛在老舊的建築之間,總能看到厚重的文化底蘊來。

城市的建築,歷經歲月洗禮,充滿復古風格,而身處其中的人和事物,也會因此被烙印上時光的印記。多年生活在湖北武漢,對這座城市的理解,早就超出了那句「每天不一樣」的內涵,尤其是閒逛在老舊的建築之間,總能看到厚重的文化底蘊來。像在江岸鬧市區里,就有一座武漢美術館,它的規模不小,獨棟的老建築以復古水泥色裝飾,預約參觀,看大裡面的書畫作品,以傳統國畫為主,墨色線條勾勒,寫意與留白特色,也只有我們自己人能夠品味出當中的美感。


與多數建在城區的館藏建築不同,武漢美術館大樓並非「一脈相承」,中間歷經太多的變遷,不過,作為完整建在主城鬧市區的地標,前往打卡,交通便捷確是實實在在。以市區內為起點,幾乎隨意走,只要跟著目的地導航,無論怎麼繞行,都離不開中山大道和南京路、保華路等標誌市政主幹道。周邊停車方便,南北繞行離開也快速,商業配套齊全,遊玩佳地無疑。如果是乘坐公共運輸,那麼會有包含1路、24路在內的共7條線路的車次經停,在保華街南京路下,出站即到。


進出武漢美術館,很多朋友都會預留足夠長的時間在大門外的街區徘徊,主要是其周邊的景觀布局很有特色,早就成為一方地標。以美術館為中心,一條中山大道在此南北貫通,且在西北方向又分叉出一條保華街,東西橫貫出來南京路,而美術館就位於中間位置,且到了北邊,又將保華街和中山大道合二為一。突兀的美術館大樓,完全平整的公共路面,水泥色地磚和建築外牆,寬闊的條形廣場,有序的行道樹樹蔭,這樣熱鬧又幽靜的氛圍,組成復古的風格,在市區非常少見。


當然,來到武漢美術館大樓前,外景的打卡照必不可少。最好的位置在南北兩側,分別在中山大道與保華街接壤的點位上,北側是背景,左右兩邊樓棟與中間美術館大樓自然過渡,看著低調內涵。比較之下,美術館大樓的正面照,有東西橫貫的南京路,前排是寬闊的小廣場,地磚和馬路鋪墊得整齊劃一,顏色無縫接駁。與周邊現代化高樓大廈比較,武漢美術館的主樓高度、規模都沒有優勢,但它的建築風格,以水泥灰主題突兀立在鬧市地帶,別具一格;尤其是建築樣式明顯不同,烙印著歷史痕跡。


走到美術館大門前,看到大樓的建築,由碑刻與參觀通道組成。主樓的風格,很有幾分中西建築合二為一的特點,比如其主體雖然很高,但嚴格呈左右對稱樣式;大門處有數根羅馬柱「支撐」,妥妥的西式元素;落地窗與懸空窗,陽台上的實心混凝土護欄,外牆上凹凸紋理,細節元素又是中式的。最重要的是,整個大樓外牆的裝飾,全局是標準的水泥灰,很有時代感,哪怕是經過幾十年的風雨,也沒有任何殘破的痕跡顯現。


美術館大樓頂部的外牆區域,還留有金城銀行字跡,凹凸雕刻,從左至右的書寫順序,年代感明顯。這幾個字實際上也標識出了建築的歷史背景,即它最初是建成於1931年的金城銀行,抗戰中被日軍強占為司令部,抗戰結束到解放後,它又被租賃為圖書館,一直到新世紀以後,最終被擴建為美術館。雖然看著美術館的外部變化不大,但其實它的內部已經完成「系統升級」,成為一座純粹的現代化功能展館,這也是進到美術館裡才能看得清明。


預約打卡,進到美術館裡,會發現其內部裝飾與館藏,確實很有特點。小編參觀的時候正趕上一個傳統國畫主題的展覽,所以看到了非常多的國畫,覺得十分震撼,綜合分析,與多個因素有關。一是館藏里的燈光起到了很好的點綴作用,烘托出的氛圍明顯;二是參觀布局與展示介紹直白,能夠慢慢讀懂;最重要的是那些展出的國畫,確實很有力度和底蘊,中國風的文藝作品值得點讚。


參觀完武漢美術館,看到最後,發現對於它的介紹少了三個關鍵字,即漢口館。說白了,這座美術館其實還有漢陽區的琴台館,兩個館藏,無論建築還是展品,表現出的差異相當明顯。琴台館的特點,建築與藏品都是科技感爆棚,聲光輔助設備齊全;而這座漢口館,突出的是傳統藝術,有含蓄內斂的特點,尤其國畫展品,精美雅致,意境超然。(喵星人日誌原創隨筆文字,部分插圖未及時標註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絡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