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子十八大寺的前世今生

黃河新聞網長治頻道 發佈 2023-05-30T12:34:38.434290+00:00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文化,一個地域有一個地域的特色。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文化,一個地域有一個地域的特色。在長子縣古縣誌里記載有十八處佛教寺院,民間稱作「十八大寺」,這種說法既涵蓋了創建時代的先後、建築規模的大小、宗教活動的排序,又包含了精神寄託、祭拜禮儀、工匠技藝,見證了歷史的傳承、人文的凝練,是外埠佛教文化、本土鄉土文化融合交流的平台和載體,是建築、塑像、彩畫、雕刻、音樂等藝術的精粹與濃縮。

「十八大寺」是指哪些寺院?

  在王峪景區寺頭村西的甘泉寺內,有一塊1933年的《甘泉寺重修襄房碑記》,「甘泉寺者,載於縣誌,乃本邑十八寺院之一也」。這裡明確提出十八寺院,那麼除甘泉寺外,還有哪些寺院呢?

  查閱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紀在譜修、黃立世纂的《長子縣誌·卷十三寺觀》、清光緒八年(1882)豫謙修、楊篤纂的《長子縣誌·卷五祠祀志寺觀》中,都記載有天王寺、法興寺、法慧寺、龍泉寺、大覺寺、仙師寺、南壽聖寺、北壽聖寺、能仁寺、崇慶寺、廣化寺、妙覺寺、演教寺、興福寺、興國寺、古塔寺、甘泉寺、資壽寺共十八處寺院。

  這一說法並非空穴來風,聯繫清順治四年(1647)《重修白雲山壽聖寺記》,該碑現存南陳村壽聖寺內,青石質,圓首,碑首上刻「唐時白雲山敕修壽聖寺」10個字,碑高170、寬60厘米、厚20厘米。碑文行草書,共20行,滿行64字。張星耀撰文、書丹,常可定、常可放、閆朝賓刊刻。其碑陰提到「曹洞宗派」,列舉了壽聖寺、能仁寺、北壽聖寺、西龍泉寺、興福寺、演教寺、興國寺、法興寺、天王寺、乾德寺、大覺寺、古塔寺、廣化寺、妙覺寺、甘泉寺、福昌寺。說明以上寺院門徒同屬於佛教「禪門五宗」之一的曹洞宗流派。

  歷史變遷,清順治年間的乾德寺、福昌寺在光緒年間出局,後加了崇慶寺、法慧寺、仙師寺、古塔寺。

前世:見證文化榮光

  現將長子縣歷史上的十八大寺簡述如下:

  天王寺,位於縣城內南大街東側。據縣誌記載,唐永徽中建,明洪武置僧會司於此。現存大元至正九年(1349)《天王寺碑》,明天順三年(1459)阮勤撰文《天王寺碑》,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天王寺碑記》,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馮士魁撰文《天王寺創建鼓樓碑》,清康熙十年(1671)《感恩碑》等。據《天王寺繪塑彌陀像功德碑》記載,上院慈林山法興寺,下院柳樹村大雲院。

  法興寺,舊名廣法寺、慈林寺、古慈寺,原址在慈林山麓,後遷到翠雲山陽,據縣誌記載,魏神鼎元年(401)建,歷代有重修,是長子古八景之「慈林晚照」發生地。現有大唐咸亨四年(673)《大唐故贈司徒荊州大都督兗安二州都督鄭絳潞三州刺史上柱國鄭惠王石記》、宋建隆初年《潞州長子縣慈林山廣德寺碑銘並序》、宋咸平二年(999)《慈林山法興寺重修僧堂記並序》、宋明道二年(1033)《留題慈林山寺詩碑》、宋元豐四年(1081)《潞州長子縣慈林山法興寺新修佛殿記》、宋政和元年(1111)《慈林山法興寺新修聖像記》、宋宣和年間《潞州長子縣慈林山寺先賢祠堂記》。

  法慧寺,位於縣北鮑店鎮北周村,據縣誌記載,唐顯慶五年(660)建,歷代重修。

  龍泉寺,位於縣東南大堡頭鎮交里村。據縣誌記載,唐大曆九年(774)建。現存有大清嘉慶十七年(1812)《重修龍泉寺碑記》。

  大覺寺,位於縣城西北丹朱鎮西寺頭村龍安山,據縣誌記載,唐貞觀間建,歷代有重修。碑刻有宋治平元年(1064)《大覺寺賜敕牒石刻》,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崔自修撰文《重修大覺寺碑》。

  仙師寺,位於縣北鮑店鎮王史村中。據縣誌記載,唐太和五年(831)建。

  壽聖寺分南、北兩處。南壽聖寺位於縣城西南南陳鎮南陳村白雲山,舊稱仁王寺,據縣誌記載,唐中和四年(884)建。現存有明弘治七年(1494)《重修水陸殿疏》,明弘治八年(1495)《重修壽聖寺記》,清順治四年(1647)《重修白雲山壽聖寺記》等碑刻。

  北壽聖寺,位於在石哲鎮慕容村化師山頂,亦稱丘屍嶺,屬發鳩山余脈,傳說是西燕王國國王慕容永葬身地,是長子古八景之「丘山落照」發生地。

  能仁寺,位於縣城西門外。據縣誌記載,宋建隆二年(961)取靈空山先師龍池水,禱之得雨,因建先師堂,端拱二年(989)賜額靈空聖壽院,後改承天寺,又改今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僧會司,管理興國寺、資壽寺、妙覺寺、廣化寺、古塔寺、福昌寺六個寺院。據史料記載曾有元至正十六年(1356)王士剛文撰文的《能仁院興修壁記》;明弘治四年(1491)阮勤撰文的《重修能仁寺碑》;明嘉靖十三年(1534)的《能仁院重修露台石刻》等碑刻,萬曆三十四年(1606)邑舉人馬信撰文的《能仁寺創修水陸碑》;今失。

  崇慶寺,位於縣東南四十里紫雲山上。據縣誌記載,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建。現存宋天聖年間《書四大部經並建內外藏碑記》,清咸豐三年(1853)《臥佛寺重修碑記》等碑刻,唐明皇李隆基做潞州別駕時,曾遊覽於此,山前白松坡的白松,系后羿射日後剩餘的箭杆衍生而來。是長子古八景之「紫岫晴雲」發生地。

  廣化寺,位於縣西石哲鎮岳陽村西,據縣誌記載,宋治平元年(1064)建。岳陽村是西燕國都所在地,曾是古樂陽縣縣治。

  妙覺寺,位於縣西北碾張鄉碾北村。據縣誌記載,宋治平元年(1064)建。現存有《妙覺寺賜敕牒石刻》,明萬曆十八年(1590)崔自修撰文《重修妙覺寺記》。

  演教寺,位於縣西南大堡頭鎮南李村南的潛山上,此山是五帝之一的堯王棲息地。據縣誌記載,元至元十二年(1275)建。是長子古八景之「蓮塘煙雨」發生地。

  興福寺,位於縣西橫水中心橫水村,據縣誌記載,元大德五年(1301)建。

  興國寺,位於縣南色頭鎮莊裡村北山上,據縣誌記載,元延祐五年(1318)建。

  古塔寺,位於縣西北常張鄉莫村西,據縣誌記載,元時建。

  甘泉寺,位於縣西王峪中心寺頭村西,據縣誌記載,元時建,明崇禎間重修。現存有明成化年《重修甘泉寺碑記》,中華民國二十二年(1933)《甘泉寺重修襄房碑記》等碑刻。

  資壽寺,位於縣東北鮑店鎮西王坡村,據縣誌記載,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建。

  另有碧雲寺、千佛寺等大型的寺院,因為流派沒有列入十八大寺範疇。

今生:講述文物故事

  十八大寺的歷史發展軌跡各不相同,流傳至今的情況,分述如下:

  被評為國保文物單位三處:天王寺、法興寺、崇慶寺,成立有專門的文保機構,法興寺十二圓覺彩塑被譽為「最美菩薩」,崇慶寺十八羅漢被譽為「宋塑之冠」,兩寺被列入中央美院等高等院校的實習創作基地,崇慶寺景區被評為3A級景區。

  被評為省保一處:廣化寺,其大殿內山牆牆壁上的巨幅壁畫嘆為觀止;縣保三處:興國寺、仙師寺、南壽聖寺;留有遺址有兩處:大覺寺、甘泉寺

  其中修繕情況是:國、省保單位文保部門全部進行了修繕。縣保三處中,興國寺已經修繕,即將修繕仙師寺、南壽聖寺。社會資金修繕了大覺寺、甘泉寺。

  頗為遺憾的是,十八大寺中的法慧寺、龍泉寺、北壽聖寺、能仁寺、妙覺寺、演教寺、興福寺、古塔寺、資壽寺等消失在歷史的煙雲中,難覓真容了。

  甚是高興的是,今天,從歷史深處走來的一些寺院也得到了保護,如國保單位有丹朱鎮小張村碧雲寺;市保單位有南陳鎮大南石村千佛寺、大堡頭鎮柳樹村大雲寺;縣保單位有碾張鄉關街村天鳳寺、大堡頭鎮前西常村奉明寺、慈林鎮南張村萬像寺、南陳鎮城陽村金人寺等。

  同時,我們不能忘懷,舊志書中記載過的,消失的寺院有福昌寺,據明弘治八年版《長子縣誌》記載,福昌寺在縣東南隅理仁坊,唐太宗永徽元年(650)建,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僧善曇重修,明朝洪武一十四年(1381)僧清泉增建;慈林鎮張店村吉照寺,現存清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吉照寺記》;常張鄉大中漢村石佛寺,現存有清同治七年(1868)《重修石佛寺碑記》;丹朱鎮大京村乾德寺,曾有明嘉靖七年(1528)《乾德寺碑》,今失;南陳鎮陽魯村象頭山吉照寺;延唐寺等等。

  一些小的寺院沒有上過史書,只是在民間存在,現均已消失,如大堡頭鎮宋家莊善化寺、南郭村永安寺、北圈溝村福緣寺、義和真仙寺、兩水廣泉寺;南陳鎮張村興隆寺、苗村雷音寺;常張鄉嶺上西龍寺;南漳鎮西旺常真寺、酒村石人寺、東旺燃燈寺;鮑店鎮南街永福寺、南海大寺;慈林鎮布村古佛寺等等。

回聲:留下文明遺憾

  今天講述歷史上長子十八大寺的故事,也想表達一下對消失寺院的回戀和遺憾,如果保存至今,或許是文保單位,或許是旅遊景區,或許是網紅打卡地……將是我們子孫後代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發展資源,可是,再也回不來的寺院、彩塑、壁畫、雕刻……好在有的留下了一通通石碑,縣誌里記錄過的一段段文字,讓我們倍加珍惜,因為這是我們走好文化自信道路的必需。(來源:上黨晚報 王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