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出使遼國,蘇軾作詩贈別,意境高遠,氣勢非凡,令人拍案叫絕

劉玲子candy 發佈 2023-05-30T19:52:32.222221+00:00

品經典詩詞,講歷史故事,玲子歡迎您的光臨。寫在前面:蘇軾在徐州建黃樓,蘇轍作《黃樓賦》以記,蘇軾在密州修葺舊台,蘇轍為其取名超然,蘇軾作《超然台記》,蘇軾在黃州為好友之亭取名快哉亭,蘇轍作《黃州快哉亭記》。

品經典詩詞,講歷史故事,玲子歡迎您的光臨。

寫在前面

蘇軾在徐州建黃樓,蘇轍作《黃樓賦》以記,蘇軾在密州修葺舊台,蘇轍為其取名超然,蘇軾作《超然台記》,蘇軾在黃州為好友之亭取名快哉亭,蘇轍作《黃州快哉亭記》。

在中國文學史上,蘇軾和蘇轍應該是最為默契的兄弟倆,同受父教,同年出川,同年中進士,同年被授官,手足情深,入仕後,彼此相約早退,為閒居之樂,風雨夜對床眠。

可是,宦海浮沉,世事無常,彼此總是兩聚少離多,「苦寒念爾衣裘薄,獨騎瘦馬踏殘月。」,蘇軾惦記弟弟的涼暖,「撫我則兄,誨我則師。」,蘇轍也把哥哥放在心頭。

千里使鬍鬚百日,暫將中子治書囊。」,元祐四年(1089年),蘇轍奉命出使遼國,任賀遼國生辰國信使,出發前作《將使契丹九日對酒懷子瞻兄並示坐中》與蘇軾。

彼時蘇軾在杭州知府任上,接讀蘇轍來信,看出了他心中的芥蒂,不由得思緒萬千,遂作《送子由使契丹》,雖然心中滿是不舍和牽掛,但還是勸勉弟弟勇往直前不辱使命。


雲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

不辭驛騎凌風雪,要使天驕識鳳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應夢武林春。

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zhongchao第一人。 ——宋 蘇軾《送子由使契丹》

簡譯

天遼地闊,雲海茫茫,你我相隔千里,只能彼此遙望,何必因為你要遠行而淚灑衣襟呢?

你作為信使,頂風冒雪不懼旅途勞苦,為的就是讓遼國知道,大宋朝有傑出的精英人物。

當你置身大漠時,一定會非常留戀地回望京都月夜,夢中也會越過湖山見到杭州的春景。

遼國君主若是問起你的家世,你可千萬不要說,朝廷第一等人物,只在我們蘇家門庭。


賞析

北宋時,遼國的都城在上京,即現在的內蒙古巴林左旗,距杭州三千六百多里,與開封相距二千六百多里,蘇轍此去來回要百十天左右。

其實,問題不在距離上,彼時的契丹是北宋的一個小附屬國,蘇轍認為讓自己一個堂堂大國的吏部尚書去做安撫工作,是對自己的侮辱。

所以,在給蘇軾的詩中,略帶不滿和傷感,相比於弟弟蘇轍,蘇軾更為豪邁曠達,他鼓勵弟弟要懂得為臣之道,忠於君事,且不辱使命。

此詩語言平實,情感真摯,層層遞進,即有勸勉之意,也帶盼歸之情,既是手足情深,更兼家國大義,氣勢非凡,意境高遠,堪稱佳作。

雲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首聯點題,寫出離別之意,化用王勃「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之意。

彼時蘇軾杭州為官,遠離京城,與弟弟只能遙相思念,但是,大丈夫許身報國,豈能因為距離遙遠,就淚落沾衣呢?

蘇軾與弟弟從小一起長大,感情深厚,父母故去後,兄弟倆就是這世上最親的人,得知弟弟使遼,蘇軾心中自是牽掛。

但是,人在宦途身不由己,更何況,出使遼國,就是為君分憂為國效力,是臣子該盡的本分,何必臨別依依淚水漣漣。

不辭驛騎凌風雪,要使天驕識鳳麟。」,頷聯寫勸勉,首句寫旅途艱辛,次句勉勵弟弟要不辱使命,彰顯大國風範。

從開封到上京山高路遠,你豪情滿懷不辭勞苦,只因為你是朝廷選派的精英,此去定要讓遼國君主感受到大宋的仁德。

天驕」指契丹,匈奴自稱「天之驕子」,後泛指少數民族,「鳳麟」即鳳凰與麒麟,常用來比喻傑出罕見的人才。

在此詩中,蘇軾贊弟弟為「鳳麟」,即是鼓勵弟弟不辱使命,也是對弟弟才華能力的肯定,說明蘇轍此行的重要性。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應夢武林春。」,頸聯寫囑託,置身異國他鄉,千萬不要忘了故國汴梁,還有在杭州的哥哥。

沙漠」指遼國都城上京,「清禁」指北宋的皇宮,蘇轍彼時任職吏部尚書,故常出入宮禁,「武林春」指杭州春景。

此聯寫蘇轍出使遼國後的情景,是蘇軾對弟弟的惦念和牽掛,夜晚回望一下汴京的月亮,夢中去看看杭州的湖光山色。

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zhongchao第一人。」,尾聯極具氣勢,是對蘇轍出使遼國不辱使命的肯定,是對弟弟才華的讚譽。

唐朝宰相李揆被派去番邦做特使,因為不承認自己是唐朝第一才子,番邦才沒扣留他,他也得以保全自己回到唐朝。

蘇軾也怕弟弟蘇轍被遼國扣壓,所以才囑咐他千萬不要承認自己是最有才華的人,唯有如此,才會如李揆那樣保全。

蘇軾與弟弟蘇轍同科及第,不但得到歐陽修等大臣的賞識,就連宋仁宗都喜不自禁,說自己為子孫得到兩位太平宰相。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蘇門人才輩出,蘇軾自稱第一等人物出自蘇家門庭並不為過,所以此聯也是盼歸。

蘇家在朝中有聲望,朝廷也看重蘇家,完成任務後要趕快回朝復命,不要在異鄉久留,此聯是蘇軾家國情懷的體現。

寫在後面

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蘇軾自求外放,至此兄弟異地為官聚少離多,杭州任滿,為了離弟弟的任所近些,蘇軾自動要求調任密州。

無錫對床尋舊約,不知漂泊在彭城。」,這個願望直到七年後,蘇軾赴任徐州知州才得以實現,兄弟才得以實現夜雨對床之願。

烏台詩案後,蘇軾被陷入獄,蘇轍不惜以自降官職相救,未能成功,和哥哥一道被貶出京,且五年內不得調動,蘇轍無一句怨言。

蘇軾謫居黃州,蘇轍兩次前往探望,與哥哥同游武昌寒溪西山和九曲亭,並作《武昌九曲亭記》,以此來寬慰困頓中的哥哥蘇軾。

少年喜為文,兄弟俱有名。世人不妄言,知我不如兄。」,蘇軾去世後,蘇轍作《題東坡遺墨卷後》,抒發對兄長的敬重之情。

此首《送子由使契丹》氣勢非凡,既寫出了蘇軾對弟弟極盡勸勉告誡之意,也體現了蘇軾的胸懷和格局,既是手足情深,也是家國情懷。

參考資料:

《蘇東坡全集》

《宋史 蘇轍傳》

註:本文系劉玲子candy原創,謝絕搬運和抄襲,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不妥聯繫刪除,謝謝您的關注和支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