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滎經雲峰寺太湖石

生態雅安 發佈 2023-05-30T23:06:21.279207+00:00

雲峰寺太湖石太湖石是滎經雲峰寺的標誌,過去之所以叫太湖寺,也緣於此石。此石從何而來,雲峰寺因何更名太湖寺呢?這裡邊有複雜的淵源。微縮版雲峰山太湖石產自江蘇太湖,從唐朝以來便是天下名石。《辭源》上說,太湖石,園林中疊假山所用之石,以采自太湖,故名「太湖石」。

雲峰寺太湖石

太湖石是滎經雲峰寺的標誌,過去之所以叫太湖寺,也緣於此石。此石從何而來,雲峰寺因何更名太湖寺呢?這裡邊有複雜的淵源。

微縮版雲峰山

太湖石產自江蘇太湖,從唐朝以來便是天下名石。《辭源》上說,太湖石,園林中疊假山所用之石,以采自太湖,故名「太湖石」。《舊唐書·白居易傳》記載:白居易「罷蘇州刺史時,得太湖石,白蓮,折腰菱,青板船以歸。」北宋書畫家米芾,字元章,世稱「」,酷愛奇石,有「元章拜石」之稱,因愛太湖石,長期寓居蘇州。宋徽宗於東京造萬壽山,使朱勔置應奉局於蘇州,搜刮南方奇花異石,誕生了專門運送奇花異石以滿足皇帝喜好的特殊運輸交通——「花石綱」。從封建帝王到畫家,無一不愛太湖石。

雲峰寺始建於唐,唐之前為黃氏家廟、道觀。興盛了600多年,到元朝初年,由於四川居民堅決抵抗元軍入侵,元始祖忽必烈對川人切齒痛恨,入川後大加焚燒殺戮,造成雲峰寺被焚,僧俗流亡。到了明朝,戰亂漸息,雲峰寺內為數不多的僧人八方化緣,開始修復寺廟。明天順六年(1462年)雲峰寺開始重建,至明嘉靖五年(1526年)建成,歷時64年。由於修院牆,在山門外左側挖出一塊巨大而奇特的石頭,剛挖出來呈白色,就叫太湖白石,所以,天王殿前朱聘坤所寫的對聯有「何時白色飛來」一句。這塊石頭奇就奇在它生得與雲峰山的山形一模一樣,簡直就是雲峰山的微縮版,從山下天生就有羊腸小道通往山頂,山巒疊起,一峰接一峰,峰峰指天,溝壑縱橫,懸崖峭壁,奇景天成,猶如一座巧奪天工的雲峰山石大盆景。

太湖石的傳說

圍繞雲峰寺這塊石頭,有不少神話故事。

相傳這塊石頭為女媧補天所遺。滎經是顓頊故里,當初,顓頊與共工爭天下,共工敗,怒觸不周山,折天柱,絕地維,女媧煉五彩石補天,在補西南這方時,一塊白石頭掉在這裡,所以雅安的天沒有補全,也就多雨,常發洪水。大禹治水,厥功至偉,所以雅安有飛仙關的神禹漏閣、天全的多功峽、雨城的龜都府離堆,名山的禹王宮。

也有人說此石為二郎神所棄。傳說在古時候二郎神擔山趕太陽時,從太湖邊上擔來兩座山,經過滎經時,扁擔壓斷了,一個落在山門寺內,而落在雲峰寺山門前的,就是這塊石頭。

還有人說是沙和尚撂挑子。傳說唐僧西天取經歸來過滎經,過通天河濕了經書,途中小憩曬經書,沙和尚將挑子撂了,一個變成了雲峰寺的太湖石,一個變成了山門寺的盤龍石。滎經有許多歷史久遠的關於西遊記的民間傳說,相傳「黃風嶺」就是大相嶺,「水簾洞」就是天生橋,牛背山是孫悟空駕雲的地方,「通天河」是滎經民間對通往天全的滎經河的叫法,與曬經寺的傳說不謀而合。

探索太湖寺之名

除了神話傳說,雲峰寺太湖石的故事,還與歷代官員密切相關。

過去的官員都是文化人,國學的功底也深厚,原本平淡無奇的東西,經過他們的文化賦能,就變得別有韻味。古代實行避籍,山重水複,歸家困難,就將治地與家鄉相近似的東西視作鄉產,聊慰思念。

第一個官員是名山人葉桂章。葉桂章,字少峨,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講。他留下了《重修雲峰寺記》一文,這為研究雲峰寺提供了難得的資料。文章開篇即言「蓋聞:不生不滅,法界超於無聲;若存若亡,神功妙於罔象。」這句話既含禪機,也埋伏筆。「罔象」,傳說中的一種水怪,或謂木石之怪。開篇就從怪石入手來說雲峰寺,並稱「地名太湖,寺曰云峰,中有奇石崱屴,峭拔天成,昔為神龍之所窟宅。」這時,雖然寺名仍叫雲峰,但鑽出一個太湖的地名。既是從太湖挖出,剛挖出時又是白色,因此就取名為「太湖白石」,臆想它是從太湖飛來的,又名「太湖飛來石」。

第二個官員是張維斗。張維斗,字圓樞,江蘇無錫人,明神宗萬曆庚子(1600年)舉人,明崇禎二年(1629年)任滎經縣令。這位明朝末世的縣令,在多艱之時來滎經,系黎庶,操守清正,捐資助賑,修學建城,取消養官馬民戶的賦稅,提高收購貢連的價格,編纂縣誌,我們現在能讀到有關滎經的文獻多是他所撰,如《游梓漳觀記》《景行樓記》《重修東來紫氣樓記》《演武場記》《鄧通城記》《游瓦屋山記》等。

張維斗在他的《太湖寺記》中說:「物必有對,古語有之。山門寺之盤龍石,已稱偉觀,堪作米襄陽友矣。乃雲峰寺一石,其秀拔森聳,與盤龍比肩。俗雲相為雌雄,究竟實相伯仲雲。」接著他詳細介紹了觀石經過:「旋陟石梯入山,見蒼楠似揖前迎矣。石矗起空中,四旁無著,玲瓏俊俏,上有黃楊樹,蔥翠藻然,惜無水漾之,如武林一片紫陽庵石,而落在城市,識者能無短氣。可哂者,寺僧以石佛供其頂,設有石塔,殊礙風景。隨命從人移作別供,而後豁然也。」雖然文中仍以雲峰寺稱之,但標題已作「太湖寺」。

第三個官員是明時四川巡撫邵捷春。明崇禎三年(1630年)夏天,他因事過滎經,在張維斗陪同下,游瓦屋山、山門寺、太湖寺,作詩十首,其中一首即題名《太湖石》:「尋山原以石為先,兩見太湖鎮法筵。迭筍迴環真宛爾,古笞盤礴更蒼然。米家拜後非無友,坡老供來別有緣。強認西飛亦幻跡,分明盂內長青蓮。」

詩中「兩見太湖鎮法筵」,就是指山門寺和太湖寺兩個石頭。在這裡,他將山門寺的盤龍石也喻作太湖石;也不認可這兩塊石頭是從何處飛來,而是缽盂中長出的蓮花。

寄託思鄉之情

真正把太湖寺這個事情說清楚的,是已故雅安史地學者、雅安進修校高級講師曹宏。他在《滎經太湖石名源的初探》中說:「有渾圓形巨石,高約五米,直徑約三米,形如假山,名叫『太湖石』,又稱『飛來石』」。這是雲峰寺名前加太湖石的根據,並對這一根據作了梳理。

葉桂章,原籍在江西貴溪縣(今貴溪市),又做過五品官翰林院侍講學士,對太湖石是有感情的,老年回到入學中舉的第二家鄉名山,回不了江南,便權將雲峰寺奇石當太湖石,寄託思鄉之情,並且在文章中還加上「地名太湖」,又將太湖的神話移植過來,奇石所在地「昔為太湖神龍之所窟宅。」

而張維斗,更要玉成「太湖石」這一美名。他乘創修縣誌之機,正式改雲峰寺為太湖寺。又對假太湖石「惜無水漾之」感到與真正太湖石的區別。還說:「可哂者,寺僧以石佛供其頂,設有石塔,殊礙風景,隨命從人移作別供,而後豁然也。」說明張維斗對雲峰寺太湖石關切之細微,寄情之深厚。

年老了,落葉歸根的思想萌發了,兩位官員用滎經太湖石來寄託他們的感情,這是可以理解的。

為一探究竟,曹宏敲了一小塊太湖石觀察,判斷為石灰岩有輕微變質,再請區域地質調查隊化驗,也是同一論斷。

太湖石之名雖屬臆造,但它玲瓏可愛,確是雲峰寺的重要景點。這座以假亂真的假山,三百多年來,約定俗成,滎經太湖寺的盛名,因此聞名遐邇。

周安勇/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