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作家朱婧:在小說里如何理解和發現「母親」

澎湃新聞 發佈 2023-06-01T01:20:03.396290+00:00

繼2019年的《臂若檐滴》之後,80後作家朱婧的又一本小說集《貓選中的人》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在11篇短篇小說里,朱婧創造了一個有親緣性的女性族群,她們大多性格溫和,工作體面,是日常生活中沒有攻擊性的「好女孩」。

繼2019年的《臂若檐滴》之後,80後作家朱婧的又一本小說集《貓選中的人》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在11篇短篇小說里,朱婧創造了一個有親緣性的女性族群,她們大多性格溫和,工作體面,是日常生活中沒有攻擊性的「好女孩」。在可以預判的人生長旅中,她們逐漸失去了自己的名字,成為孩子的母親,或者丈夫的妻子,成為了「不被看見」的女性。

5月27日,朱婧與作家魯敏、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平做客先鋒書店,從朱婧寫於近年的新作出發,暢談生活,暢談寫作,暢談文學帶給我們的療愈。

小說集《貓選中的人》

進入家庭生活後,開始真正理解何謂「母親」

朱婧的小說關注家庭中的親密關係。在何平看來,朱婧對世界和小說的理解有特別固執的一面:「她反思個人、家庭、社會,有自己的基本信仰。但在小說中,她以平靜和克制的敘事,簡淨的選詞造句,隱含態度和力量,可以說是一種『非暴力』的不合作。」

他尤其喜歡小說集的第一篇《危險的妻子》,女主的日常生活轉場在廚房、客廳、餐廳之間,這些女性的家庭工作現場深潛著私人的、隱秘的和微觀的精神世界。

「朱婧能以『淡』的方式抓住生活。」魯敏用「淡」來形容她對朱婧小說的感受,「日常生活非常難寫,寫作者很可能追求一種戲劇性的寫作方式,批評界也往往會去尋找歷史感、命運感。但朱婧對日常生活有非常勇敢的呈現,在物質化的細節里呈現出穿刺痛感。」

「我寫的是我關心的人與事:家庭、女性、親密關係,其中尤為在意的主題,就是如何理解和發現『母親』。」朱婧說,早年的青春文學寫作,更多是基於一種對生活和情感的想像,但是進入家庭生活後,她開始真正理解何謂「母親」,「在小說里,我試圖通過回憶和文字為母親未被看見的時刻賦形,也是為自己的生活解惑和逐漸坦然的過程。」

5月27日,朱婧(中)與作家魯敏(右)、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平做客先鋒書店。攝影 葛毓宸

在小說里寫下那些難以放下的失去

何平注意到,朱婧的小說反覆寫到失去、告別和死亡。如果讓他用一個詞形容,那就是「喪失」。

「喪失是文學的母題,也是生而為人重要的母題。」魯敏說,每個人自出生後不斷成長,這個過程恰伴隨著喪失——喪失純真,喪失對真誠的依賴,喪失對親密的信任。

在她看來,朱婧的特別在於她寫了非戲劇化的喪失:「就像小蟲子咬著生命,每個人生下來可能圓滿,但隨著成長渾身是洞。大家都有洞,好像就沒什麼好說的,但朱婧棄而不舍地,甚至在不同小說中反覆、執著地書寫那些難以描述的小洞。作為同行,我還是非常佩服她這種執著的勇氣。」

朱婧回應,她小說的重要主題確實是「失去」,她想嘗試把那些難以放下的失去在小說里寫出來。她也找到了一些親緣性的文學老師,比如法國作家、批評家菲利普•福雷斯特。福雷斯特原本一直做文學研究,四歲小女兒的夭折成為他難以跨越的傷痛,於是他開始寫小說,並把個人的經驗與他人的經驗聯繫在一起,由此獲得更深的理解甚至療愈。

朱婧也是如此。她說,「失去」作為主題的意味在於失去不是一瞬間的事情,不僅停留在失去發生的那一刻,失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希望其中的曖昧和難以言說被文學澄清和照亮。」

朱婧與讀者們。攝影 葛毓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