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封建禮教是如何吃人的

萬花筒似的生活 發佈 2024-04-26T11:26:09.853061+00:00

魯迅從封建營壘中來,深知封建禮教對國人的毒害,對封建禮教是「深惡而痛絕之」的,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形象而生動地暴露了中國的「國民弱」,而國民之所以如此之弱就在於他們的愚昧,而愚昧的根源就是幾千年來封建禮教對人民的毒害。

魯迅從封建營壘中來,深知封建禮教對國人的毒害,對封建禮教是「深惡而痛絕之」的,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形象而生動地暴露了中國的「國民弱」,而國民之所以如此之弱就在於他們的愚昧,而愚昧的根源就是幾千年來封建禮教對人民的毒害。魯迅說,暴露「國民弱」是為了「引起療救的注意」,而怎樣才能根除「國民弱」的弊端呢?那就是「掀翻這筵席,毀掉這廚房」,即徹底地推翻封建統治,掃蕩封建禮教。

因此魯迅先生的作品對封建禮教的揭露是無情的,也是系統而深刻的。《狂人日記》草擬了反封建禮教的檄文,也是其作品反封建的總綱,而此後的《藥》、《故鄉》、《祝福》則是具體而形象地揭露了封建禮教是如何「吃人」的。《狂人日記》寫於1918年,作品中的「狂人」,實則是一個從封建營壘中來,自身遭受禮教毒害而又清楚認識到封建禮教的罪惡的清醒者。

因為,文中的「狂人」在列舉其所見、所遇之後緊接著便是理性的思考,總歸「狂人」的理性思考有如下幾個內容:趙貴翁等人仇視「我」是因為「我」曾經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腳;孩子們「似乎想害我」是「他們娘老子教的」;中國的歷史全是「吃人」的歷史;「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吃人的人既兇狠又怯懦,同時也是狡猾的;「我」應該勸轉「吃人」的人;勸轉「吃人」的人幾乎不可能,因為「吃人」世代相襲,甚至「連小孩也都狠狠的看我」;「吃人」的人的「老譜」是給被吃的人冠以莫須有的罪名——「狐狸的狡猾」;「吃人」的事還在延續,就連「我」也無意中吃了人;要改變現狀,必須從下一代著手——救救孩子。

由此看來,「狂人」根本不狂,在他的理性思考中指出了封建禮教的本質是兇殘、怯懦和狡猾,同時手段殘忍而卑鄙,並且有十分的麻痹性,讓受害人不但不自知反而不自覺的維護著封建禮教,將這一流毒一代代的傳下去。結論是封建史是滿紙「仁義道德」而骨子裡全是「吃人」。這是國民弱的根因,也是幾千年封建愚民政策的結果。

此後的多個作品如《祝福》、《藥》、《孔乙己》等從多個角度揭露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方式。(一)麻痹人的靈魂,使之成為愚弱的被統治者。這方面主要是從「看客」身上表現出來的。

魯迅作品中對看客的描寫非常多,而「看客」作為一種群像是為了表現「看客」特點的普遍性,讓人覺得「看客」的悲劇正是中國人普遍的悲劇,也是中華民族的悲哀。「看客」的特點是無聊、神情麻木、對人冷漠而無同情心,如《孔乙己》中的看客。孔乙己是封建科舉的犧牲品,在他的身上固然有很多可笑的東西,如寧願站著喝酒也要穿長衫,透露了他思想深處看不起勞動人民的封建等級觀念;把會寫一些沒有用的字看成自己的學問和本領的迂腐,以及想做清白的人而又無法清白卻又偏要死爭面子的矛盾心態。但孔乙己到底是個弱者,而看客們對他的取笑也實在荒唐,因為看客們取笑孔乙己的,正是孔乙己內心深處的痛苦,如無法營生,不得不幹些偷竊之事,被打而留下的傷疤,以至最終因偷竊而被打折了腿,只能用手走路。如果說先前看客們的笑還有些可笑的成分,到後來看客們的笑就讓讀者掛上了眼淚,因為後來的笑是把別人(一個弱者)的痛苦作為笑料的,這就有了一種極其悲涼的色彩,而作者的目的正是要渲染這種悲涼色彩。

通觀《孔乙己》,孔乙己在看客們的「笑」中出場,又在看客們的「笑」中消失,全文充滿了「笑」,而讀者的心裡全是「悲」。這正是以樂寫哀的效果,因為笑聲的背後讓讀者體味到了比孔乙己悲劇更可悲的東西,那就是看客們無聊荒唐的笑中所表現出來的冷漠和麻木,甚而帶著刻毒的意味。這冷漠、麻木與刻毒甚至還一代一代的往下傳,因為就連「我」這個未上年紀的「小夥計」也受此感染而變得毫無同情心,這正是民族的悲哀。

如果說《孔乙己》中的看客主要表現了無聊荒唐與冷漠,那《藥》中的看客們便是極度麻木與不覺悟。夏瑜本來是為人民謀幸福的革命者,然而他的死,人們「潮水一般」「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去看熱鬧,甚至連血也被小栓吃掉了。

對他的獄中鬥爭、勸牢頭造反、說阿義可憐而被打,無論是「花白鬍子」的人,「駝背五少爺」,還是「二十多歲的人」都說他「瘋了」,這三個年齡段,其實是一個概括,作者要告訴人們,在場的人,無論老少都異口同聲的說夏瑜「瘋了」。一個為人們謀幸福的革命者就是這樣在看客們的目睹下被殺,在看客們的罵聲中血被吃,這是何等的悲哀,然而在夏瑜的悲劇背後,隱藏的更為可悲的對象是這些神情麻木,毫不覺悟的民眾。

這也表現了作者內心深處的民族悲涼感。(二)

封建禮教毒害人具有強烈的欺騙性,使被毒害者不僅不自知,反而不自覺地維護封建禮教,無形中成為封建禮教毒害民眾的「幫凶」。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阿長講了這麼一個故事,說一個年輕的讀書人被美女蛇呼喚名字,面對美女蛇那可愛的臉蛋,不僅答應了,而且還對著他笑了,於是便中了美女蛇的計,夜間這美女蛇便要來吃他的肉,而這卻被前來閒談的老和尚識破了機關,便將一個內藏「飛蜈蚣」的盒子給了書生,讓他夜間放在枕下,結果美女蛇來吃書生的肉時卻反被「飛蜈蚣」吸了腦髓。書生得此教訓後當然正經讀書了。這個故事,對於聽故事的小孩來說當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但細想起來,卻是長媽媽在宣揚封建禮教的教義。

因為這個故事的實質是儒家和佛家互相吹捧從而達到互相宣揚教義的目的。

儒家宣揚「非禮勿聞,非禮勿為」,「一心只讀聖賢書」,而故事中的這位書生不僅「聞」而且「視」並且「笑」了,這是儒家教義所不能容忍的。這當然要受到懲罰,那就是肉要被吃,這是儒家用以警戒讀書人的。

那前來閒談的老和尚是佛家的代表人物,在他身上體現了佛家所宣揚的「佛法無邊」,因為這個和尚可不一般,他不僅一看就知道這書生上了美女蛇的當,而且還知道降伏美女蛇的方法。這樣佛家又藉此宣揚他的佛法無邊。因而這個故事看來是滿足小孩的好奇心,其實在無形中卻教育了小孩要「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並且要相信佛祖是偉大的,佛法是無邊的,使小孩無形中受到了毒害。所以說阿長不僅自身受到了毒害,而且還將這種流毒傳給了下一代,從而成了封建禮教的維護者。

如果說阿長是在潛移默化中毒害了後代,而《故鄉》中的閏土就是明令孩子要恪守封建禮教了。

閏土原本是一個活潑的項戴銀圈的敢於月夜刺猹的勇少年,然而三十年後的中年閏土卻神情那麼麻木,一見面便叫「我」老爺,還令他的兒子給「我」磕頭,完全失去了當初兄弟相稱的親昵,只剩下封建禮教的等級差別。這不僅是閏土的悲哀,更是下一代的悲哀,因為,照這樣調教下去,三十年後的水生又是一個今天的閏土。這是閏土的悲哀,更是封建禮教對人民的毒害,而被毒害者不僅不自知,反而由信奉而不自覺地將這流毒用來毒害下一代,使一代一代的中國人愚昧、麻木下去的民族悲劇。這類人物的又一個代表便是《祝福》中的柳媽了。

柳媽篤信佛教,她埋怨祥林嫂嫁了二夫而死後將被鋸成兩半分給兩個男人,這使祥林嫂精神受到了嚴重的打擊而陷入極度的恐懼中,而柳媽的好心:要祥林嫂去捐門檻,則是辦了件大壞事。這柳媽在祥林嫂死亡的路上狠狠的推了她一掌,從而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因為捐門檻後的祥林嫂不僅沒被封建禮教所容,反而深信自己因贖罪未成將被鋸成兩半。這是封建禮教與佛教連手迫害下層人民的見證。由此可見,阿長、閏土、柳媽,自身深受封建禮教毒害而不自知,卻反過來不自覺地用封建禮教去毒害他人,成了封建禮教「吃人」的幫凶。(三)食人的靈魂,使其變成了行屍走肉,從而將那些試圖反抗者迫害致死。《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可悲的,究其根因是因為以魯四老爺為首的封建禮教的衛道者認為她嫁了兩次,是一個「不乾不淨」的人,從而予以岐視,這給了她精神上以沉重的打擊,而柳媽的言論又讓祥林嫂陷入精神痛苦而不能自拔,旁人的冷嘲熱諷更使她感了世態的炎涼,由此而變成了一個精神木然的人。

作者為了渲染這種悲劇,突出封建禮教「吃人」的罪惡,盡力從祥林嫂的外表上給讀者以直觀的感受:五年前花白的頭髮,即今已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就連死,也似乎死得不是時侯,竟然死在了大年三十人們祝福之時,所以魯四老爺罵她是個「謬種」。然而祥林嫂又是可愛的,這不僅表現在她的樸實、勤勞和能幹上,更主要表現在她對自身命運的抗爭上。先是男人死了,自己偷跑出來「打工」,這本身就是對封建家族權力的抗爭;聽了柳媽的話,趕緊去捐門檻,其目的是要改變人們對她的看法。然而祥林嫂的可愛中卻表現出更為可悲的東西,那就是他的抗爭本身就帶有強烈的封建色彩,如她死活不肯嫁二道,目的是要保住自己的貞潔,這是封建貞潔觀的具體體現,而「捐門檻」更是對封建禮教的認同:別人認為她不乾不淨,她自己也認為自己真是不乾不淨的;別人說她死後將被鋸成兩半,他深信不疑,乃至臨死還問我是否真有靈魂。這正是封建禮教對她長期毒害的結果。

至此,我們看到了封建禮教是如何將一個樸實勤勞的「比勤快的男人還勤快」的祥林嫂一步一步逼向死亡的。

我們常說封建禮教殺人不見血,然而在祥林嫂的悲劇中,我們卻聞到了濃濃的血腥味。

封建禮教是封建政體統治人民的思想工具,魯迅先生對封建禮教的系統而形象的揭露,其矛頭是直指腐朽的封建政體,這是魯迅先生的高明處,這樣就形象的告訴人們,只有推翻了封建政體,才能徹底解放人們的思想,才能真正的拯救國和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