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還是沒忍住,要開始薅富士康的羊毛了?

科技無過節 發佈 2023-06-01T07:50:49.190003+00:00

為了實現讓製造業占GDP比重升至25%的目標,印度政府於2014年開始推動「印度製造」計劃。此外,印度國家銀行發布的報告預測,到2029年,印度GDP將會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中國的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然而,印度總理莫迪的目標更為雄心勃勃。

為了實現讓製造業占GDP比重升至25%的目標,印度政府於2014年開始推動「印度製造」計劃。此外,印度國家銀行發布的報告預測,到2029年,印度GDP將會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中國的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然而,印度總理莫迪的目標更為雄心勃勃。他提出了印度發展願景,計劃到2047年將印度推到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超越中國。今年10月,在印度獨立75周年慶典上,莫迪再次強調了促進本土製造業發展的重要性,以實現將印度打造成一個發達國家的目標。

前不久富士康更高調宣布投資達10億美元(近70億人民幣)要在印度投資建工廠,到時候可以提供50000個工作崗位。當時甚至引發了一些網友的擔憂,因為他們擔心如果富士康等大型企業遷移到印度,那麼周邊上下游的企業也會跟著遷移,這可能導致全球化供應鏈分流,對中國製造業造成極大影響。然而富士康為什麼擠破腦袋也要往裡鑽呢?印度為什麼就那麼大的吸引力?富士康真能複製在內地的成功嗎?

前幾年印度確實得到了不少企業的青睞,許多國際企業紛紛前往印度淘金,比如英特爾、波音、微軟、IBM、可口可樂、星巴克等跨國企業也在印度展開業務,甚至我國企業也紛紛前往印度設廠,並且一些公司還與印度政府合作開展項目,以滿足印度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那麼為什麼唯獨印度受到青睞?

首先在美國的「友岸外包」策略推動下,印度在中美之間扮演著微妙的角色,美國希望印度能夠在中美之間形成一定的平衡,甚至希望印度成為對中國產生牽製作用的力量,同時還試圖將印度和日本牢牢地綁在自己的政治陣營之內。

西方媒體對於印度的報導和評論也是極為活躍的,它們不斷鼓吹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中國製造業正在向印度轉移」、「印度的GDP增長速度超過中國」,試圖在傳遞這些信息的同時營造出「印度將取代中國地位」的氛圍。

其次印度作為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其年輕的勞動力數量不僅是全球最大,而且人工成本低,這使得印度成為吸引外資的熱門目的地。最近幾年,印度確實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其市場前景也備受矚目。

為了吸引更多的外資,莫迪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以及補貼政策,甚至放鬆了對國防企業的管控,允許外資投資並控股達到100%。另外這些企業從前在我國確實嘗到了很大的甜頭,所以大部分的企業還是想繼續複製中國發展模式。試著在印度也能風生水起!

印度近年來的經濟實力的確顯著提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這種發展可能也導致了一些印度人自我感覺過度膨脹。甚至一度但將印度崛起稱之為「世界導師」。

然而近幾年印度隨著印度某些人的自我膨脹,各種奇葩操作頻出。不少懷揣印度「淘金夢」國際企業卻頻頻鎩羽而歸。

先來看看印度都跟哪些企業上了一課?

韓國企業

2005 年,浦項制鐵與印度簽署一項價值 120 億美元的鋼鐵工廠投資項目的諒解備忘錄。韓企浦項制鐵在印度投資鋼鐵工廠遇到多重困難,包括審批流程複雜、環保費用高、土地補貼等等。項目備忘錄在2011年到期時沒有實質性進展,最終在2016年宣布放棄該項目。

日本企業

2016年印度開始建廠首條高鐵項目,日本不僅向印度提供低息貸款,資助此項目建設,而且還向印度轉讓一部分高鐵技術。簡直是即送錢又送技術。當時日本竭力將該項目扯了過去,從我國手中搶走了這個機會。

該項目的總長度是508公里,但僅在2017年開始動工,截止2022年僅建成了10公里。日本最初給出的招標價是1.68萬億日元,但現在費用已經翻了一倍,已經累積到3萬億日元。這使得日本政府面臨兩難的境地:要麼中途退出,前面的投資就會白白浪費;要麼繼續投資,但有可能進一步面臨巨額虧損。

據日本媒體猜測,孟買到艾哈邁德巴德高鐵項目的通車時間可能會被推遲到2028年。雖然這比原計劃晚了6年,但許多人仍然感到不確定該項目是否能如期完工。不知道目前這種情況,我們失去了這個幾萬億日元的項目是該慶幸還是該高興呢?

台灣省企業

近日,蘋果代工廠緯創宣布全面退出印度,並向印度公司法庭和註冊局提出解散其在印度的業務。緯創在印度的工作遇到了一系列問題,包括工人鬧事、工資短付、醫療事故、員工罷工、搶車間設備等,最終選擇全面退出印度,並將代工業務甩賣給塔塔集團。

美國企業

然而你以為大不了不幹了就行?印度政府對於外企決定退出市場時,往往會設置最後一道難以逾越的關卡。福特汽車是其中一例,自2018年起,該公司在印度連續虧損,最終在2021年決定退出印度市場。然而,印度政府向福特索取了巨額的補償費用。最終,福特不得不支付每個印度員工62個月的工資,以及上億美元的補償金和遣散費用。這讓當時在印度本就虧得底兒朝天福特更是雪上加霜。

我國企業

去年4月,印度執法機構扣押了小米集團在印度的存款,金額為555.13億盧比,約合48億元人民幣。印度指控小米集團以假冒支付版權費用的方式非法向外國實體匯款,涉嫌洗錢,因此凍結了這筆資金。但小米則表示,自身的經營行為是合法的,其在印度設立了子公司和工廠,主要從事小米手機的製造和銷售,不存在洗錢的行為。小米提起了上訴,但最近印度卡納塔克邦高等法院依據違反《外匯管理法》的理由判決沒收小米印度公司的555.127億盧比存款,駁回了小米的上訴。這意味著小米很難拿回這筆資金。

繼續說回富士康

富士康作為一家靠人口福利,勞動密集型的企業,能夠解決印度大量的人口就業,既能帶動當地經濟,又能拉動印度工業製造水平。正好迎合印度政府推出「印度製造」計劃,那麼是不是在印度就能獲得「尚方寶劍」倖免於難呢?

然而未必,就在近日,彭博援引知情人士報導,印度政府將拒絕為印度鋁業公司韋丹塔和鴻海集團合資的晶片製造企業提供數十億美元的28納米晶片製造資助,原因是該項目的申請未達到政府制定的標準。報導稱,該項目仍在尋找技術合作夥伴,以及製造28納米晶片所需的製造級技術許可。

要知道去年韋丹塔和鴻海宣布可是共同投資了195億美元,這意味著幾乎快一年的時間,連製造等級技術的授權尚未拿到,也就是說這個28納米晶片工廠計劃,很有可能會被延誤。在晶片技術日益更新的今天,等到富士康28納米量產的時候,市場還會等著富士康嗎?就算後期量產還能掙到錢嗎?

最後:其實換個角度,覺得目前富士康也還是幸運的,因為截止目前印度還沒有直接在富士康口袋裡掏錢,相比其他外企,賠了夫人又折兵的遭遇,10多億美元的補貼沒了就沒了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