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離開美國,令人驚嘆的大洋洲傑作,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覽登陸上海!

上觀新聞 發佈 2023-06-01T22:51:08.988880+00:00

「注意看,這把斧子的斧柄部分,再次出現了鳥的形象。而斧頭用了非常珍貴的石頭製成,這把儀式用斧是代代相傳的。」浦東美術館三樓展廳,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洋洲藝術策展人瑪雅·努庫正細緻地為觀眾講解重要展品的文化底蘊。在這些帶有濃重異域風情的展品前,擺放著一簇簇新鮮的樹葉。

「注意看,這把斧子的斧柄部分,再次出現了鳥的形象。而斧頭用了非常珍貴的石頭製成,這把儀式用斧是代代相傳的。」浦東美術館三樓展廳,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洋洲藝術策展人瑪雅·努庫正細緻地為觀眾講解重要展品的文化底蘊。在這些帶有濃重異域風情的展品前,擺放著一簇簇新鮮的樹葉。這是從紐西蘭遠道而來的毛利人的特殊禮儀。

5月31日,「時間的輪廓: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大洋洲藝術與傳承」開幕儀式在浦東美術館舉行,展覽將於6月1日正式向觀眾開放。這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展覽首次登陸中國上海,共展出逾110件/組近4個世紀內的珍貴藝術作品,均為館藏瑰寶。

首次在美國以外展出

作為美國最大的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大洋洲藝術收藏可追溯至20世紀中期,並與聲名顯赫的洛克菲勒家族有著深厚緣分。「這些藏品最初是由美國政治家納爾遜·A·洛克菲勒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收藏,並在1969年被納入大都會博物館的館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馬克斯·霍萊因此番特意來到開幕式現場。他介紹,由於大都會的麥可·C·洛克菲勒翼樓正在修葺,大洋洲藝術展廳暫時關閉,計劃於2025年再度開放。「藉助這一特殊的機會,一部分來自大洋洲的最偉大的視覺藝術成就在數十年後,首次得以在美國以外的地方展出。」

上海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選取的第一站。「時間的輪廓」展將浦東美術館的展覽空間分成遠航、祖先和時間三大主單元,三大主單元又被分為七個小單元。在全球七大洲中,大洋洲的陸地面積僅有約897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且大部分由分布在太平洋上的諸多島嶼組成。展覽以島嶼群落為單位,一系列獨特的藝術品探索了各島嶼之間的長期聯繫,表現了太平洋原住民與祖先、時間和環境之間的獨特關係。「希望浦東美術館的觀眾會喜歡這些作品,以全新的視角擁抱大洋洲豐富多樣的文化,了解南島語島民之間根深蒂固的聯繫,他們是地球上最後一批在廣闊海洋中航行的民族,並在地球的三分之一土地上定居。」瑪雅·努庫說。

副總經理、浦東美術館董事長李旻坤透露,為了浦東美術館與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初次聯手,雙方實則已洽談了兩年。「大都會的藏品非常多,通過這一次合作,他們會感受到上海觀眾的熱情、上海藝術氣息的濃郁,不僅僅是浦美,以後或許有更多機會,上海的展館可以與大都會合作。」李旻坤介紹,為了籌備此次展覽,所有展櫃都是專門定製的恆溫恆濕櫃,且根據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要求來設定溫度、濕度,「展品運輸也有嚴格要求,我們採取了先進的技術,也有比較高的保價。大都會派了團隊來上海,與我們一起工作了兩周時間。」

令人驚嘆的大洋洲傑作

在馬克斯·霍萊因看來,本次展覽中包括眾多令人驚嘆的傑作,例如將一棵樹的完整樹幹挖空後雕刻而成的高聳槽鼓、來自托雷斯海峽島嶼的令人目眩神迷的龜殼面具、來自索羅門群島的儀式盾牌、鑲嵌著虹彩貝殼弧形裝飾線的精美獨木舟船首雕塑等。

展品中有一尊來自印度尼西亞婆羅洲島的祖先雕塑。「它再現了一個剛去世的部族成員或其祖先,人物面容安詳,雙手垂放在膝蓋上,端坐在陶罐上。」瑪雅·努庫介紹,陶罐極有可能來自中國,被用來交換有價值的物品,「這個雕塑也是連接祖先與後代的橋樑」。

來自弗洛勒斯島的女性儀式裙也頗為精美,這條裙子由地位顯要的女性在儀式上穿著,點綴其上的玻璃珠被認為有著超自然的起源。在當地的口述傳統中,珠子曾經與黃金同樣珍貴。「傳說中,珠子和財富都生長在一棵先人們種下的樹上。這棵樹被貪婪的村民砍倒後就消失了,帶著它積累的財富流轉到了爪哇島。只有珠子和編織這些重要儀式織物的相關知識留在了弗洛勒斯島。」瑪雅·努庫說,這棵樹很可能是獨木舟的一種隱喻,「象徵著氏族的一個分支帶著特定的專業技術和知識遷移到了爪哇島。」

馬克斯·霍萊因口中的槽鼓更是引人注目。這件高聳的槽鼓約有兩個人高,筆直豎立在展廳中。槽鼓出自萬那杜北部,用於樂隊合奏。演奏時,樂手適時敲打它狹長的豎縫邊緣或「嘴巴」,鼓腔共鳴產生了鏗鏘有力的音調,人們將其視為被喚醒的祖先的「聲音」。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靜態的展品外,現場還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當地人的生活。在展覽的最後一個部分,瑪雅·努庫的毛利人朋友正盡情地演奏當地歌曲,讓人恍若置身大洋彼岸。

「這次展覽展出了逾110件作品,突出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大洋洲藝術傑作,展出了來自大洋洲各島嶼文化的大型雕塑、儀式面具和特色服飾等。」馬克斯·霍萊因說,重要的是,展覽重新激發了大家對21世紀大洋洲藝術的欣賞和理解,「特別是通過融入大洋洲本地視角和新的開創性學術研究,並匯集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品,講述了有關起源、祖先力量、儀式知識與表演的多元故事。」

本次展覽由上海陸家嘴(集團)有限公司出品,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浦東美術館合作舉辦,將持續至8月20日。

專訪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洋洲藝術策展人瑪雅·努庫

正如展覽的名稱,「時間」是瑪雅·努庫的關鍵詞,也是那些大洋洲藝術背後的獨特哲學。大洋洲的藝術家們會思考如何把時間變為藝術品,花費幾周的時間打磨一件白色硨磲殼,或是用心留存一件傳家寶。很多大洋洲藝術品的材質容易隨著時間流逝而消失,能保存下來的東西都是非常珍貴的。

上觀新聞:大都會的展覽首次在中國上海亮相,為什麼會選擇大洋洲藝術?

瑪雅·努庫:是浦東美術館主動邀請大都會來舉辦大洋洲的藝術展,如今人們對大洋洲的藝術越來越感興趣,但大部分人其實並不了解。而且,大洋洲文化與亞洲文化有很強的關聯性,我們覺得探索這種跨越太平洋的文化關係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上觀新聞:亞洲和大洋洲的文化關聯體現在哪些方面?

瑪雅·努庫:在展覽的第一部分有一件祖先雕塑,它是來自東南亞島嶼婆羅洲的展品,這是一位戴著美麗頭飾的貴族祖先,坐著的罐子是來自中國的商品,這也是一個家族的傳家寶。東南亞和大洋洲在歷史上一直有貿易往來,也是整個世界商貿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觀新聞:大都會的大洋洲藝術館藏在全世界處於怎樣的地位?

瑪雅·努庫:大洋洲藝術館藏是大都會很重要的收藏,它從地理上涉及的幅度非常廣闊,包括了像夏威夷、紐西蘭、塔西提等許多分布在太平洋上的島嶼。很多其他地方的大洋洲藝術收藏可能會專注於某一個地域或者時期,但是大都會的收藏無論從時間還是地理上都是非常完善的,它們可以追溯整個南島嶼族的起源,而且很多博物館並沒有這些作品實際作者的名字記錄,但大都會的收藏里詳細記錄這些藏品的歷史淵源和當地藝術家的名字。

上觀新聞:此次展覽中,有哪些不可錯過的重要展品?

瑪雅·努庫:比如薩沃斯族藝術家創作的儀式用版。這是一件用在婚禮儀式中的藝術品。位於上方的雕刻圖案是一個心形臉的西米蟲,西米樹是一種當地常見的植物,西米也是當地常見的作物。位於下方的雕刻圖案是野豬的獠牙,能帶給人震懾的感覺。觀眾如果從側面觀察,可以看到立體的犀鳥圖案,這也是巴布亞紐幾內亞地區比較常見的一種鳥。

另一件我為大家重點推薦的展品是一件胸飾,由恩登德族藝術家創作。底部白色的圓盤是硨磲殼,上面暗色花紋的部分是玳瑁殼,經過仔細打磨,形成柔和、光亮的表面質感。仔細觀察玳瑁部分會發現,下面的圖案是翅膀張開的軍艦鳥,這是當地人崇拜的一種鳥,象徵著天空;上面的圖案則是躍起的海豚,象徵著海洋;藝術家通過纖維把玳瑁殼和硨磲殼結合在一起,又有了土地的元素,在這件作品中,你能看到整個宇宙融為一體,抽象又完整。而且,這件作品的材料非常堅固,也不容易被破壞,可以作為傳家寶在族群中世世代代流傳。

上觀新聞:把大都會館藏帶到浦東美術館,如何做展品的取捨?在展陳設計上有怎樣的思路?

瑪雅·努庫:「時間的輪廓」將浦東美術館的三層空間分成遠航(Voyaging),祖先(Ancestors),和時間(Time)三大主單元,每個單元都先想到一些亮點作品,再圍繞這些展品編制一個觀眾理解的故事。大洋洲藝術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是一個不同尋常的種類,我的策展思路也是圍繞如何講好故事展開。

上觀新聞:2019年上海博物館曾做過「浮槎於海: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太平洋藝術珍品展」,此次展覽在內容上和策展思路上有什麼不同?

瑪雅·努庫:很遺憾我沒有看過那個展,但據我了解,大洋洲藝術最近幾年有了更多的展陳機會,包括凱布朗利博物館在上博的展覽,浦東美術館去年也有和凱布朗利博物館及當代藝術基金會合作展覽,但這些展覽更多都是在探討與環境相關的問題。大洋洲的人們從很久以前開始就是擅長適應環境而生存的族群,在現在這樣一個全球環境產生比較劇烈變化的時代,我們更加應該關注大洋洲的人,了解他們是如何適應環境的,從中獲得啟發。

我們希望觀眾在看多了西方藝術之後,再來熟悉和欣賞大洋洲的藝術,它們並不是古老的藝術品,只應該呆在民俗學博物館的舊展櫃裡,而是與我們的時代有著非常大的關聯性。我很開心能看到浦東美術館給了這些藝術品現代、優雅的展陳環境,每件展品都有獨立的展櫃。

上觀新聞:如何看待上海的文化氛圍和博物館熱?

瑪雅·努庫:上海的觀眾對藝術充滿激情,這座城市的空間和社區里充溢著令人振奮的藝術活力。我非常高興地看到這座城市裡,曾有「從波提切利到梵谷——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這樣的展覽引發觀展熱潮,如今又引進了我們的大洋洲藝術展,這也體現了上海對藝術的包容性,各種多元的展覽都會在這裡出現。

從世界範圍來看,數字藝術和新媒體正成為潮流,但欣賞那些可以真正觸碰心靈的經典藝術品才可以讓我們思考和成長。

上觀新聞:你是第一次來上海嗎,對這次上海之旅有怎樣的收穫?

瑪雅·努庫:我很喜歡上海,也是第一次來。我去了上博,正如此次展覽的標題,我對「時間」很感興趣,我在那裡看了很多中國古代的藝術品,非常喜歡那些玉器,我們這次展覽里也有一兩件來自紐西蘭的玉器作品,從中能看出中國文化和大洋洲文化在藝術上的相通之處。

現在大都會博物館的大洋藝術展廳正在裝修,過兩年會重新向公眾開放。我很喜歡浦東美術館的室內展陳設計,我有很多啟發迫不及待地帶回去實踐。

欄目主編:李君娜

來源:作者:張熠 鍾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