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拜謁:我們這些普通人,應向諸葛亮學什麼?

木林普法 發佈 2023-06-02T03:18:39.919341+00:00

在第一眼看到景區入口大門上懸掛的「漢昭烈廟」匾額時,心裡一驚,還以為跑錯了地方。再看一下手機導航,沒有錯,就是這裡!於是睜眼仔細在門前周邊四處搜瞧,終於在面對大門的左手邊的門牆(大門西壁)上看到了「武侯祠」三個字,懸著的心才算落了下來。

在第一眼看到景區入口大門上懸掛的「漢昭烈廟」匾額時,心裡一驚,還以為跑錯了地方。

再看一下手機導航,沒有錯,就是這裡!

於是睜眼仔細在門前周邊四處搜瞧,終於在面對大門的左手邊的門牆(大門西壁)上看到了「武侯祠」三個字,懸著的心才算落了下來。

通常情況下,在去某地之前,我都會預先簡單地做一些功課,預先安排一下行程先後順序和時間計劃,看一下天氣情況,看一下公共運輸情況。而這次去成都武侯祠,我沒有提前做功課,一方面,是因為我已經去過禮縣祁山堡武侯祠和漢中勉縣武侯祠,自以為有關諸葛亮的故事,知道的也相對比較多一點;另一方面,是想在猜測和不知情的情況下,看一下成都武侯祠里,到底會有哪些讓人耳目一新的東西,會給我們帶來哪些驚喜!

看著大門上的這個「漢昭烈廟」匾額,可能也會有朋友起了疑惑,我們通常都把劉備政權稱為蜀漢,為什麼匾額上寫的不是「蜀漢昭烈廟」或「蜀昭烈廟」?

據有專家推測,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就是「漢」,後世將其稱為蜀漢,是因為西晉史官陳壽在《三國志》中將其稱為蜀。東漢獻帝將皇位禪讓給了曹魏,曹魏又將皇位禪讓給了西晉,故司馬氏建立的西晉就與東漢一脈相承,如將劉備的漢視為正統,就是對曹魏和司馬的否定,陳壽應該不敢,故而他聰明的把三國分別稱為魏蜀吳。官方的這種叫法一直延續到宋,宋太祖在詔令中就曾明確的稱劉備為蜀昭烈帝。至於民間嗎,我們還在稱其為蜀漢。這應該與傳統的名分觀念有關。

歷史上,執政者的合法性認證主要基於三種方式:血緣(朝代內的皇位傳承)、天命民意(改變血緣姓氏般的改朝換代,革命或入侵)或某種程序(禪讓,或民主選舉),至於這三種方式是擇其一或是綜合運用,自然要根據實際情況,但最終都要將其外化為一種倫理化的禮儀制度和程序,重新形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差序格局,從而達到定分止爭的目的。

名分,解決的就是政權合法性的問題。

還有一點,尊劉貶曹並不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最先提出來的,最早提出這種說法的是東晉史學家習鑿齒,他在《漢晉春秋》中就以劉備與季漢為正統。

撰寫「漢昭烈廟」這塊匾額的劉氏後人,是民國時的四川省省長兼川軍總司令劉成勛,自然會以劉備為正統,寫成「漢」而不是「蜀」或「蜀漢」。

特別喜歡高建群先生在《絲綢之路千問千答》中寫的這段話:「烏龜背著自己的殼在旅行,井底之蛙帶著自己的井在旅行,你無論旅行得再遠,將自己這百十斤的臭皮囊拋得再遠,你其實還是一直在殼裡,在井裡,你等於沒走。沿途的風景很難進入你的眼帘,迎面而來的風很難進入你的內心。當行程開始的時候,我就告誡我自己,將過去的自己完全地拋開,騰空身子,以狂喜的初心去迎接每一處風景。但是,行進到這裡,我明白了,我是做不到的。你永遠拋不開閱歷和年齡帶給你的重負和經驗。」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超越、掙脫現在的自己,聖人先賢們都不一定做得到,我們嗎,幾乎是沒有可能的!

普通人,不要總想著建功立業青史留名,不要總想著坑蒙拐騙發財富家,也不要總想職務晉升出人頭地,踏踏實實地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並試著抽一點時間回頭觀照一下自己的內心。

我在成都武侯祠的參觀重點,應該也和我的年齡身份、工作閱歷、思維層次、興趣愛好分不開,自然不會把參觀的重點放在建築設計、碑刻文化、宗廟祭祀、園林景觀、楹聯匾額上,而是想通過參觀了解一下歷史變遷,多知道一些與通俗演義不一樣的歷史故事,再參析領悟一些人情世事,讓自更能坦然豁達地面對人生困擾。

我們普通人能學諸葛亮的,或許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他的《成都諸葛武侯祠拜謁志感》中所說:「世俗傳說,恆在公之多謀善斷,乃至種種製造之工巧,殊不知公之所大不可及者,乃在虛懷納諫,勤求己過,唯謙唯謹,感人至深也。」也就是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兢兢業業工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