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通電下野的方式有哪些?通電下野的有哪些人?

海南小甲 發佈 2023-06-02T03:59:57.888606+00:00

很多顯赫一時的政治人物,遇到過不去的坎時,往往就會宣告下野,交出權力,讓出地盤,能流亡國外的就出洋考察,留在國內的多會躲進租界做一寓公。

通電下野簡介

民國時期,「通電下野」是一個高頻詞。

很多顯赫一時的政治人物,遇到過不去的坎時,往往就會宣告下野,交出權力,讓出地盤,能流亡國外的就出洋考察,留在國內的多會躲進租界做一寓公。或等待東山再起 ,或就此銷聲匿跡。

通電就是發一個申明,公開承認失敗,然後為國家計、為民族計,絕不戀棧,用一堆冠冕堂皇的詞句保全臉面,體面下台。

得勝的一方,大多不會窮追猛打,或者做個姿態,通而不緝,下野者因此得以自保。

通電下野的方式有哪些?

民國前16年的歷史,就是北洋軍閥走馬換將的歷史。自從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內部爭執不斷,其他軍閥也是派系林立,時不時兵戎相見。

北洋內部戰爭,實為利益之爭,要麼為了地盤,要麼為了官職,目的性非常明確。各種勢力糾結在一起,今天這幾個人一夥,明天那幾個人一派。大家都是為利益而來。

所以,這個時期的戰爭比較有意思,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你死我活的殘酷戰爭比較少。戰前造勢比較誇張,真的開打以後,經歷幾個回合,勢弱的一方多會舉白旗投降,宣布下野。

下野軍閥的軍隊也會因為戰爭的性質不同予以不同的解決辦法:

一般情況軍隊就會被戰勝方收編,一些低級軍官還會留任,只是軍隊改換門庭,下野者失去軍隊的統領權;

第二種情況相對溫和一些,戰敗方下野,軍隊由部下統領,職務由屬下接任,如果接任者忠心耿耿,下野者還可能東山再起;

第三種就是繳械遣散,徹底失去部隊,下野者自此退出歷史舞台。

民國通電下野的有哪些人?

一、馮玉祥

在民國初期,下野上台比較頻繁的是馮玉祥。這位倒戈將軍,頻頻參戰,有勝有負,勝權傾朝野,敗下野走人。1925年和張作霖開打,失敗後通電下野,去了蘇聯,他的軍隊交給了手下統領,實際上仍在遙控,過了一年他就從蘇聯回來開始在內蒙重新集結自己的軍隊,又上台接著和直系、奉系的軍閥開干。

馮玉祥後來在蔣馮閻中原大戰中失敗,再次下野,去了泰山,但他的軍隊依然在華北,實力猶在。9.18事變之後,馮玉祥又要上台抗日,但時間不長,就再次失敗,前後經歷了三次,直到軍隊被別的派系收編後,才真的下野。

二、閻錫山

閻錫山則不一樣,中原大戰失敗後,通電下野躲進了旅順。但他的晉綏軍主力仍在,雖然名義上被東北軍收編,但依然保持獨立性。

他把晉綏軍交給了最信任的楊愛源,楊愛源面對蔣介石的金錢攻勢和權勢拉攏不為所動。最終不負閻錫山所託,成功使閻錫山回到山西,重掌大權。

閻錫山民國時期就一直統治著山西,成為山西的「土皇帝」。

三、張學良

張學良在9.18事變後,因為輿論壓力太大,不抵抗將軍也只得下野。之後,蔣介石就讓張學良去歐洲遊歷了一番,避避風頭,回來後再繼續當他的東北軍司令。

主要是因為張學良的20萬的東北軍一直建制完整,始終只聽從這位少帥的命令,因為握有兵權,別人拿他沒辦法。

直到西安事變後被囚禁,才真正失去對軍隊的控制,東北軍才土崩瓦解。

四、張勳

張勳帶著辮子軍跑到北京城讓宣統復辟,一場鬧劇結束之後,偃旗息鼓,躲進天津租界,心思全放在經商上。

從開當鋪、開錢莊起家,進而進軍金融業開起了銀行,後來玩起實體經濟,開工廠、開洋行,最後進入娛樂圈,把大量資本投入電影公司,成為新的人生贏家。

坐擁數千萬資產,僅傭人就有上百人,過上了神仙般的日子。

五、段祺瑞

皖系首領段祺瑞,下野之後喝喝茶、下下棋、玩玩佛學,從此不問政治,日本人來了之後他斷然拒絕當漢奸,南下去了上海。

六、其他人


民國的其他人物也都隨著局勢的起起伏伏,數次下野。除了前面的下野後東山再起的馮玉祥、閻錫山、張學良外,其他的軍閥很多都過上了歸隱生活。

例如被北伐軍擊敗的吳佩孚、孫傳芳,派系爭鬥失敗的張宗昌、唐繼堯、陸榮廷等等,都是因為失去了軍隊,從而成為普通人。

通電下野是什麼意思?

軍閥混戰一般都是爭權奪利,不會刻意針對某個軍閥或者是軍閥家屬。由於是權力之戰,所以不需死戰,覺得差不多就通電下野雙方和解,沒必要爭個你死我活。

軍閥們在互相攻打之前,總得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諸如「貪贓枉法」「禍國殃民」「倒行逆施」等等。

比如中原大戰前,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聯名發表的「討蔣檄文」,就很有煽動性,而蔣介石發表的「討逆檄文」也一樣很有殺傷力。彼此都污衊對方為「國家禍根」「不除不足以正國法,不殺不足以除民憤」。

不管開打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他們總是扛著中華民國正義大旗,等到勝負已分,失利的一方,只要一宣布下野,承認對方的「檄文」中所陳述的錯誤,然後引咎辭職。就完全讓對方失去了繼續進攻的理由,也讓得勢一方為難。


如果閻錫山堅持戰爭,那麼難保晉綏軍不會拼光。軍閥們之所以選擇通電下野就是保留自己復出的機會,如果真要把家底拼光那麼復出就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軍閥混戰達成的一致就是通電下野後不得清算。通俗一點和認輸是一個意思。打著打著,我認輸,你還要打?在軍閥之間一直有個不成文的約定,就是「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這個約定很有意思。

因為民國初年的軍閥都是袁世凱的部下,不是同學,就是同僚,沒有斬盡殺絕的道理。到了國民黨時期,不管南方進攻北方,還是北方進攻南方,大家都在藉口維護三民主義和中華民國,都舉著孫中山的大旗,表面上的分歧只是救國道路之爭,也都罪不至死,所以基本都得善終。

除非是像徐樹錚、張宗昌那樣和政治藕斷絲連,或者有私人仇怨,一般的下台後不會被人追殺。被人以報殺父之仇的名義刺殺的還有孫傳芳,孫傳芳下野之後一直隱居潛心佛學,直到1935年突然被施劍翹槍殺。

熙熙攘攘的民國,下野是一道政治風景。正像魯迅寫的那樣,時不時「有在朝者數人下野;有在野者多人下坑。」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你氣質那麼好還來看小甲的文章,喜歡歷史和房產知識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小甲,每天都會更新好文章哦^_^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