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的「是非不分」:出身社會底層的人,行俠仗義是一種奢侈

不紅居士 發佈 2023-06-07T16:27:39.128922+00:00

武松跟隨張青夫婦,進人肉作坊找兩個公人時,看到的場景是:壁上繃著幾張人皮,樑上吊著五七條人腿,那兩個公人,一顛一倒,挺著在剝人凳上。

《水滸傳》文學解讀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種認知上的臉譜化傾向,即某個文學形象趨於正面,讀者便處處誇讚,執意要將此人認定成一個完人。

金聖歎評價武松是「天人」,他有「景陽岡打虎」的戰績,又為了替哥哥武大郎報仇,手刃了潘金蓮和西門慶,這種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的快意人生態度,是讀者喜歡武松的直接原因。
但在對武松的認知經驗里,讀者往往會愛屋及烏,認為武松既是個正面人物,自然他也應該具備行俠仗義、樂於助人的好漢品質,這就是臉譜化認知導致的誤讀——因為水滸中的武松絕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人!

原著第二十六回,武松路過十字坡,遇上了張青、孫二娘夫婦,這對夫妻乾的是黑道上的營生——用蒙汗藥將來往客人麻翻,搶奪其財物,客人則被拉到作坊里砍剁,冒充牛肉賣給過路人。

武松跟隨張青夫婦,進人肉作坊找兩個公人時,看到的場景是:壁上繃著幾張人皮,樑上吊著五七條人腿,那兩個公人,一顛一倒,挺著在剝人凳上。

可武松並沒有因此對張青夫婦產生反感情緒,不僅不反感,還和張青結拜成了兄弟,對於這對夫婦的「生意」,武松也沒有規勸,或許未來還有不少人要被抬進人肉作坊里,淪為包子餡兒,可這對武松而言無足輕重,他也不在乎。

武松進孟州牢房之後,同樣的情況再次發生。

「金眼彪」施恩對武松格外愛護,不僅免了他一百殺威棒,還每日好酒好肉款待,目的就是讓武松充當打手,趕走蔣門神,重新霸占快活林酒店。

施耐庵給第二十七回安排的章回名為「施恩義奪快活林」,似乎這場爭奪戰具有正義性,其實說白了,就是兩股惡勢力的爭權奪利。

施恩當年是如何奪得快活林的?原著是這麼寫的:

施恩道:「小弟自幼從江湖上師父學得些槍棒在身,孟州一境起小弟一個諢名,叫做金眼彪。小弟此間東門外有一座市井,地名喚做快活林,但是山東、河北客商都來那裡做買賣,有百十處大客店,三二十處賭坊、兌坊。往常時,小弟一者倚仗隨身本事,二者捉著營里有八九十個棄命囚徒,去那裡開著一個酒肉店,都分與眾店家和賭錢兌坊里。但有過路之人,到那裡來時,先要來參見小弟,然後許他去趁食。」——第二十八回

施恩顯然也是個惡勢力,他濫用私權,將獄中的囚徒收為己用,成為自己的打手,霸占了快活林。

不僅如此,施恩還成了當地一霸,所有過路之人,要想在這裡謀生,都必須先去拜見他——這話說得點到為止,要去拜見當地老大,必然不能空著兩個爪子去,有錢的送錢,沒錢的送物,總之要把施恩先餵舒服,才能允許你活下去。

這些情況武松肯定是知道的,可他不在乎,施恩幹了什麼壞事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看得起自己,那武松就要相幫施恩。

問題在於,武松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書本里的好漢,不都是行俠仗義,路見不平一聲吼,武松似乎並不符合這個標準。

其實這才是《水滸傳》這本書最真實的地方——武松的生長環境決定了他的行事思維。

武松從小生活在社會底層,他見慣了社會黑暗的一面,當年在清河縣,他和哥哥武大郎,沒少受別人的欺負,幸虧武松長大後身材高大,天生神力,這才震懾住那些欺負他們的人。

其後武松打傷人命,躲進了柴進的莊園裡,在這所招攬天下好漢的地方,武松照樣沒有受到多少優待。

柴家們的門客不喜歡武松,經常在柴進面前說武松的壞話,導致柴進漸漸也不喜武松,武松患了瘧疾之後,柴家無人照顧他,武松還得自己生火取暖,被宋江踩翻了火杴柄,兩人因此相識。

武松打虎之後,重新和哥哥武大郎團聚,可這份僅剩的親情,又被西門慶、潘金蓮斬斷——武大郎被下藥活活毒死,死後又被匆匆燒掉,武松得知這個真相時,真不知是什麼感受。

縱觀武松的前半生,他一直生活在黑暗的社會底層,沒有見過多少光明和希望,這就鑄就了他精明警惕的個性,和感情冷漠的性格特徵。

一個自己從沒被善意對待的人,怎麼可能會慷慨大度地用善意相幫別人?

世界原本就是灰暗的,能存活下來已是不易了,哪裡還有心思照顧別人的死活?這就是武松的價值觀。

武松的很多行為,都是基於這種思想,在他看來,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正義和邪惡,衡量一切的標準就是自己的感受——張青、孫二娘、施恩無論做了多少壞事,只要他們對武松好,在武松眼裡,他們就是自己人。

武松這種愛恨分明的個性,很容易得到讀者的喜歡,憂國憂民、心存天下的價值觀太過宏大,離大部分普通人都很遙遠,有仇就報,不拖到下一秒的做法,才能觸碰到尋常人的心理爽點。

一言以蔽之:武松不是聖人,也不是大俠,他只是一個出身底層的普通人,這才是武松這個形象最大的魅力。

本文乃「不紅居士」獨家首發,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本文引文均來自《水滸傳》金聖歎批評本,圖片來源於戴敦邦《水滸傳》繪本,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