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歡迎你!110年前,中國第一座專題博物館誕生在這裡!

北京交通大學 發佈 2023-06-08T21:33:21.297137+00:00

是年7月,在蔡元培倡導主持下、魯迅熱心籌劃下,中國第一座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在北京國子監舊址成立,這便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



110年前,民國初肇新舊雜陳的時代

在交通傳習所(北京交通大學前身)校園內

誕生了中國第一座專題博物館

交通博物館

這座博物館是我國最早創辦的博物館之一

其創辦時間僅次於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博物館籌備處


▲交通部博物館開館時之攝影



01


中國第一座專題博物館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慮及當時「北京首都尚未有博物館之設立,乃議先籌備博物館於北京」。是年7月,在蔡元培倡導主持下、魯迅熱心籌劃下,中國第一座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在北京國子監舊址成立,這便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同是7月,交通部成立;8月19日,袁世凱公布《交通部官制》,其中第六條第二款便是「關於交通博物館事項」。交通博物館之籌劃,僅僅比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的成立晚了一個月。


籌備之初,交通博物館附屬於交通部總務廳。由於交通部接管了原郵傳部的「路政、郵政、電政、航政」四政,因此博物館也規劃分為「路、郵、電、航」四門,並計劃各門分頭籌備。1913年7月9日,《交通博物館籌備大綱》頒布,定籌備期為一年。此間,統由次長督促進行,原計劃各門置主任1人,但權衡路、電、郵、航四政之緩急,認為「以鐵路潮流為最激,而鐵路機關又為最繁,議決於本年度先從鐵路一門籌備。館屋暫不建築,借用交通傳習所為籌備場所,預計開辦經費二萬元,由國務會議通過。」7月14日,交通部委任署技正華南圭為博物館籌備處主任(路政門主任),並頒布《交通部交通博物館籌備處細則(路政門)》,下設總務、圖算、裝置三課,具體事務涉及:調查本國各鐵路之事物,搜羅並準備各鐵路應陳列之事物,搜羅並準備雛形、圖畫、表線統計及歷史,向外國征索雛形。


1914年10月10日,博物館正式成立,館址設在交通傳習所內。交通部作為主管部門十分注重對交通博物館的監管,多次以訓令、指令形式要求該博物館呈報「每月參觀人數」「添置物品、人員進退,以及每月經過一切事件」,並要求其將陳列物品「分別造冊呈部備核」。自1915年起,博物館也建立完善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其中最核心的《交通博物館章程》經歷三次修訂。

▲1914年交通博物館陳列室

1914年11月,鐵路協會會報上登載了一篇名為「交通博物館參觀記」的文章,由此可一窺當時交通博物館之盛況:

自從聽說交通博物館開幕,會報記者非常想去參觀,從友人處得到了參觀券,便「茲以入城之便,遂攜券赴李閣老胡同。」到達門前,見懸掛有「交通博物館」的牌子並書有參觀時間,於是問了看門人館場所在,到館門前,記者形容館門「頗壯麗,門額上有鐵路門博物館字樣,於是始知該博物館為鐵路門之博物館。」 博物館用繩子區分路徑,共有工務股、機務股、車務股、總務股四處。工務股模擬鐵路線路,牆上懸掛各種道釘及關於各種工程用的工具零件等。機務股門上懸掛著機車全形油畫和唐山製造廠油畫,「全圖繪頗精緻類似照片。」車務股屋內陳列品為國有各路每里每貨運價格比較表和京漢等各路營業一覽表及各類如行李稱軋票機等。總務股陳列各種照片及書冊。還設有遊人休息室。

隨著展品的不斷擴充,交通傳習所之舊屋已不敷分布。1916年,館址遷至交通傳習所南面舊屋,另闢新門,以圖稍得寬敞。三年後,博物館向交通部提出將原有鐵路門改為路政股,另添設郵政、電政、航政三股。交通部以「路政司技正韋以黻、郵政司技士謝式瑾、電政司副科長王蔭承、航政司僉事張鑄分充四股主任,修葺館舍,蒐集郵電航出品,次第陳列」。雖然路政仍是博物館中堅力量,但至此規劃中的博物館基本成型,可以稱之為是一所較為完備的交通博物館了!


02


博物館與交大的淵源




民國交通部的這座博物館從創建之始就深深地打上了交大的烙印。


在這張民國二年《實測北京內外城地圖》中可以看到,北京交通大學前身交通傳習所坐落在南海之濱的府右街以西、李閣老胡同東端以南,整個校區位於交通部之東北,二者一牆之隔。所以,當時交通部開辦博物館之處,其館址即位於交通傳習所內。前文中那篇「交通博物館參觀記」中提到的「攜券赴李閣老胡同,到達門前,見懸掛有『交通博物館』的牌子」的描述可知,當時進入博物館的入口是設在李閣老胡同、即傳習所之北門所在。

▲民國二年《實測北京內外城地圖》中交通部與交通傳習所位置

▲1917年交通博物館全體職員合影

博物館籌備和創立都與華南圭的努力密不可分。1913年,時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的朱啟鈐簽發交通部第99號委任令,委任交通部技正華南圭為交通博物館路政門主任。次年,時任交通總長梁敦彥簽發交通部第1781號飭令,交通部技正華南圭充任交通博物館館長。


華南圭是一位出色的鐵路工程師,也是一位優秀的鐵路教育家。他早年曾就讀於滄浪亭中西學堂並在此學會法文,後考入京師大學堂,1904年由清政府選派赴法國留學,入巴黎公益工程大學(Travaux Publics)學習土木工程,1908年獲工程師學位,1910年學成回國,1911年參加學部遊學畢業生考試並取得優等成績,被清廷授予進士出身。1913-1916年,他在交通部任職的同時還擔任著交通傳習所的教務主任兼圖畫教員並且負責教授專為陸軍軍官設立的鐵路工程講習班。在此之間,他不僅創辦了學校的土木工程學科,還在講授課程之餘編寫了一套中文教材,成為我國最早的現代土木工程中文教材之一。

華南圭在自己的略歷手稿中寫到:「民國二年夏至八年夏,歷充交通部技正科長,考工之外,協助部長籌畫扶輪學校,又於郵傳部舊有之管理學校內,添設土木科,用英法兩文教授,自任教務長,課程准大學,而加以事實經驗之訓練,於是創設交通博物館,廣制各種模型,以資試驗,與大院內鋪設圓形軌道,比例五分一之小機車,以動一如大型機車,車站設備,有岔道號誌水塔水鶴等;道岔號誌聯動,與實物無異。黃河大橋,在津浦線上者,模型齊全,挑梁完全明顯,其在平漢線上者,只陳列螺椿之橋墩,未能作全橋之模型,因該橋總長三公里,無大廳可容之也。其他各種鋼樑、板梁及球梁,托式及提式,各備一格。所有橋路車輛之配件,均以實物陳列之。」

這段珍貴的文字不僅記錄下博物館的各類陳設,還道出了博物館與傳習所更早的淵源。在博物館正式成立之前,華南圭即「加以事實經驗之訓練」為學生教學創辦了交通陳列室。這與華南圭在法國講究實際經驗的學習經歷密不可分,也成為另一層博物館創立之意義。


在華南圭的籌劃下,博物館籌備處廣泛徵集中外模型物品,包括鐵路工務、車務、機務、機械儀器等各項。在對博物館籌備進行的考察過程中,華南圭發現京奉路之唐山、山海關兩廠制工匠均有閒暇,請該路代制模型,以增博物館之陳列品。


1927年.北伐軍克復幽燕,民國政府南遷。5月16日,民國政府於南京成立「交通部」。交通部以交通大學北平管理學院為研究交通學術之機關,研究講習過程中尤須有實物以參考互證,於是將前交通部育才科舊址及交通博物館均劃撥給交大平院管轄。


這次劃撥,使得博物館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從交通部屬博物館轉變為一所高校博物館。學院接收博物館後,力事經營,以求完美。除沿用交通博物館之稱謂外,它還有了一個新的名字——「交通大學北平鐵道管理學院博物館」。


1928年11月,民國政府成立鐵道部,交通大學隸屬於鐵道部領導,鐵道部部長孫科先生兼任交通大學校長。這一時期學校經費增加,在之後八年時間裡較大規模興建新校舍。此間,北平管理學院院長徐承燠、博物館館主任張劍秋先生等人對博物館的擴充整頓尤具熱心。先是修葺館址、整頓各項陳列品,後專門建設新館。

▲1930年博物館職員合影

在1932年發行的《交大平院二十三周年紀念特刊》中有一篇小文提到了當時博物館的情形:

對於本院不甚熟悉的人們,或許以為交大鐵道管理學院是一所工廠,在這裡度著生活的人們或許如機械般地枯燥平淡地工作著。對於他們這種觀念,用不著什麼雄辯。假使他們有機會來一趟地話,當他們一跨進校門,就必然立刻證實這種想像的錯誤:圓周形似地一圈矮柏樹,圍著一所小小地花園,花園的邊界是一圈鋪著綠草的土方,上面有一條軌距僅及一尺的小鐵路。圓心的所在——花園的中心——是一間白色的平屋,裡面保存著目擊本院自呱呱落地以至於孩提以至於成人的中國第一火車頭Rocket of China……

字裡行間所見,平房前的那條小鐵路和中國第一機車火車頭是每一位交大學子的校園記憶。


1935年,學校因博物館館舍「均系舊式房屋,加以改建,不合應用」,「為謀該校學生實習及引起關心交通事業人士之興趣起見,籌得一部分經費,從事重建」。在新館建設過程中,為了便利本院各班學生隨時研究博物起見,還特設了博物館研究室。新的三層圖書博物館於1936年建成竣工,其一層為博物館、二三層為圖書館。如今,從這些照片中依舊能窺見這座歇山屋頂垂直相貫建築的復古之美。

▲1936年竣工的博物館(一層為博物館,二三層為圖書館)

劃歸學校所屬的交通博物館繼續向社會開放,各界來館參觀,絡繹不絕,頗負盛名。以後不斷擴充規模,既供校內學生學習所用,又為鐵路專家進行技術研究,還向市民普及鐵路知識與科學技術。

03


豐富的藏品




據記載,早在1917年博物館的陳列品數量就達到了3000餘件。這些藏品大致包括三類:其一為鐵路、橋樑、水底工程氣箱、互鎖機關等各類模型;其二,為匯集各路之圖表;其三,為機車、橋樑構件、管閥等實物。


1928年,國民政府交通部接收北京舊交通部檔案時,形成《交通部技術官室交通博物館陳列品案卷清單》,其中「陳列品清冊5本,計陳列品8528件;收存品清冊1本,計收存品909件」,藏品總數已近萬件之多。


1929年,院方考慮到「學生對於實際方面之參考,極為缺乏」,進一步籌劃圖表書籍和模型標本等藏品的徵集。一方面,以「西湖博覽會關於鐵道交通方面模型標本用具等件搜集極多,該會現已閉幕,擬即請其捐送或借用」;另一方面,「向各路局徵求」。在徵集過程中,為了「俾利學子之研究」,在獲取模型實物的同時,也索要了工程之藍圖。


在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出版的《中國博物館一覽》書中,交通大學北平鐵道管理學院博物館(英文名為Museum of Communications, Peiping College of Railway Administration, Chiaotung University, Peiping)以民國二年前交通部創辦的元老身份列入其中,館內物品之豐富,在當時聞名於國內外。書中記載條目和數據如下:



交通大學北平鐵道管理學院博物館


地址:北平府右街二十五號

成立年月及沿革:民國二年,前交通部創辦

建築:為中國式舊建築,加以修理;現正擬另建新館舍。

性質:交通模型。

組織:國立。設主任一人,事務員二人。隸屬於該學院。

經費來源:鐵道部款,由該學院支付。

所藏物品性質及數量:(一)交通模型,1233件(二)物品,2430件(三)圖表,175種。

設備:設有研究室等

出版物:無

職員姓名:李榮芬(主任),黃際鴻(事務員),賀勛等。

▲《中國博物館一覽》一書封面和內頁照片

▲博物館各陳列室照片

▲博物館鐵路門機務股陳列

博物館中的鎮館之寶,當屬光緒七年(1881年)改制的中國第一台蒸汽機車,被譽為「龍號」機車。


「龍號」機車是我國自建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使用的第一台機車,它的出現拉響了中國近代工業鐵路運輸的第一聲汽笛。1916年,「龍號」機車退役後加盟博物館。

▲中國第一輛機車--「龍號」機車

▲陳列在博物館的「龍號」機車

▲博物館中陳列的鐵路機車(左)、博物館小機車開通時的情形

當時,博物館內還設有飛機陳列室。1929年,國立中央博物院歷史博物院將義大利東亞初次成功試飛的一架單葉式飛機贈與交通博物館。歷史博物館認為:「此項飛機,雖在航空史上有重大價值,但陳之本館,性質似稍嫌寬博,如移陳交通博物館,則極為適宜」。

▲飛機模型

除此之外,博物館的珍品館藏還包括正太鐵路小機車、平綏鐵路爬山式大型機車模型、平漢鐵路與津浦鐵路黃河橋模型,其餘車站職員臘像、各種機車貨車模型、各類汽船模型等「俱屬精是真奇,外間不易見者」。有趣的是,在圓形鐵路線上機車模型還能夠繼續燃煤行駛。有文章曾回憶道:

「最惹人注目而感到最有趣的,莫過於那條有動感美的圓環火車軌上行車的運轉……由一個司機坐在一座迷你型的小火車頭上,開動著機器、鳴著汽笛,在不斷地鳴聲中,周而復始地飛馳過若干站台和平交道」。

▲博物館展品之一——鐵路車站模型

▲博物館展品之一——黃河鐵橋模型

1915年,美國舉行萬國博覽會,我國與會之交通出品,即以博物館陳列品為基礎。這是中國鐵路第一次走出國門,讓全世界看到。當時博物館館長華南圭出任中國交通展品籌備處處長,博物館展品中的各種大橋涵洞等參展品最終獲得了大獎章1枚、名譽優秀獎章2枚、銀獎8枚。這不光為中國爭得了榮譽,還一度刺激了中國實業的發展。

▲萬國博覽會上的中國交通館

04


消亡與傳承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北平淪陷。學校校址最初被日寇某無線電通訊部隊所占用,半年以後又改為北平城防司令部占用,最後被日寇航空修理廠占用。在日寇占用期間所有校內的圖書模型等設備都被送至懷仁堂暫行存放,後來日偽成立了北平工業學院,遂將本校的全部圖書與模型等移入該校使用。


1945年抗戰勝利後,學校即著手準備復員工作,在回收校產過程中,只回收圖書數十冊,模型若干件,其餘圖書設備大部分散失。那輛鎮館之寶「龍號」機車也神秘消失了。至此,關於交通博物館的記載戛然而止。而今我們只能從這些殘留的文字和影像中一覽中國第一個交通博物館的風采。


1951年,為存放和陳列當時的全國鐵路展覽會展品,北方交通大學北京鐵道學院重新建立了鐵道陳列館,面積約1800平米。文革期間,改為援外倉庫。1978年4月修復,改名運輸設備教學館。


1972年至1975年,對運輸設備教學館進行整修和補充,在培養坦贊鐵路鐵路運輸專業留學生的實踐能力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坦贊留學生在設備館學習

1978年後,運輸設備教學館持續豐富展品,完善實踐教育體系,在學生培養、交大精神歷史傳承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金士宣教授在設備館給學生上課

▲秦作睿教授在設備館給學生上課

2009年後,運輸設備教學館在相關部門和學校大力支持下,各項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每年承擔本科生直觀教學任務,接待國內外參觀、交流、訪問萬餘人次,已成為北京交通大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平台、對外宣傳交流的窗口和科普教育基地,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和影響,在2021年更名為「交通運輸科學館」。









參考文獻

《北方交通大學校志》編纂委員會. 北方交通大學校志[M].北京: 中國鐵道出版社, 2001.

北京交通大學特藏文獻部. 交通大學北平鐵道管理學院博物館溯源. 北京交通大學圖書館官微 2019-05-16

常華. 華南圭:中國建築工程教育的先驅[J].北京檔案,2013(03):54-55.

華南圭. 華南圭選集[M]. 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21.

華新民.我國建築工程教育的先驅之一——華南圭[J].建築創作,2009(4):192-199.

李金全. 民初交通部研究(1912-1916)[D].西安: 陝西師範大學,2010.

李守義.民國時期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品概述[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2(3):139-157.

梁丹.北京博物館工作紀事(1905年——1948年)[J].中國博物館,1992(3):84-94.

劉迪.民國時期交通博物館史事考[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22,7(3):82-90+96.

史勇.民國高校博物館探要[J].博物院,2020(05):69-80.

交通大學北平鐵道管理學院庚午級畢業紀念冊(1930年版)

中國博物館一覽-1936年版

交大平院二十三周年紀念特刊(1932年版), 交通大學北平鐵道管理學院學生自治會

北平交大周刊, 1933-1937各期

Modern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port presented by Mr. C.T. Hsia, special commissioner of the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of Peking, China, to the Panama-Pacific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 Palace of transportation, 1915.

來源 | 北京交通大學官方微信

編輯 | 楊海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