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臨洮縣的寺窪文化遺址

金生閒話 發佈 2023-06-20T06:32:24.074990+00:00

#走進博物館#寺窪文化馬鞍口陶罐1986年《臨洮縣誌》記載:「寺窪山遺址,又名廟坪鴉溝遺址。1924年首次發現,是『寺窪文化』的命名地。位於洮河西岸衙下鄉衙下行政村,曾於1957年、1962年、1963年多次進行普查。


1986年《臨洮縣誌》記載:「寺窪山遺址,又名廟坪鴉溝遺址。1924年首次發現,是『寺窪文化』的命名地。位於洮河西岸衙下鄉衙下行政村,曾於1957年、1962年、1963年多次進行普查。遺址面積遼闊,北至寺窪小學,南至虎家坪、廟兒溝,長約1500米,東至台地邊緣,西至鴉兒溝頭地洪溝,寬約800米。寺窪山遺址,除了『寺窪文化』外,還有豐富的馬家窯文化遺存,寺窪文化的墓葬,有的打破了馬家窯文化灰層,同時還發現過銅器,這說明寺窪文化晚於馬家窯文化。

寺窪文化的器型以罐最多,鬲、鼎較少,罐器都是灰砂粗陶,表面磨光,頸部都有對稱的雙耳,高肩,深腹下殺,馬鞍型口沿,平底,表面多為紅褐色,間有褐色斑點,一般不具紋飾,有的僅在耳和頸部有附加的泥條堆紋,作曲線狀或指壓紋。鬲,侈口、素麵,短腿窄檔,乳狀空足,頸和腹部,有時附有泥條堆紋。鼎,形小,鼓身淺腹,柱狀小腿,都是泥質紅陶。還有長頸圓腹雙耳壺,三足形小罐和單耳杯(呈筒狀),彩陶罐,形制酷似辛店陶罐,底微凹入,侈口鼓肩,肩在腹適中處,肩附二耳,彩繪黑色,口沿處有條紋和曲線紋,肩部有交錯的三角形帶紋,腹部橫以二平線,從器形和紋飾觀察,都具有辛店文化特徵。此外,石器見有兩側缺口刀和有肩石斧。

遺址灰坑斷續相連,厚1米左右,陶片等遺物,遍布地面,據碳-14法測定,寺窪文化的年代,約在公元前1000年,相當於西周時代。

兼有型有:1. 馬家窯遺址,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寺窪文化,長約350米,寬約280米,在西坪、巴郎坪、瓦家坪,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2.格致坪遺址,有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和『寺窪文化」遺存。位於洮河東岸的三甲鄉格致坪行政村第二台和第三台地上。高距河面約30米,1957年7月間調查發現。」

2006年公布寺窪山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寺窪遺址進行了系統的田野考古發掘,鑽探工作主要選在遺址北部鴉溝兩側,覆蓋面積近20萬平方米,基本確認了遺址的北部邊界,了解到不同時期遺存的堆積情況,發現了大量灰坑、灰溝,部分窯址及墓葬。

3.靳家坪遺址,馬家窯、半山、齊家、寺窪文化,長約1000米,寬約500米,在衙下靳家坪,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4. 夏家村北夏家坪遺址,齊家、寺窪文化,長約1000米,寬約200米,在太石南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