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件文物帶你重回古代重陽節 | 傳統佳節

經濟觀察報 發佈 2023-10-24T01:38:02.217727+00:00

文博時空 作者 鄭文灝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17 歲的唐代詩人王維漂泊在外,重陽登高想起了遠在他鄉的親人。「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文博時空 作者 鄭文灝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17 歲的唐代詩人王維漂泊在外,重陽登高想起了遠在他鄉的親人。

「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古來登高人,今復幾人在?」(李白《九日登山》)詩仙李白重陽節登山想起了陶淵明,陶淵明淡泊名利、歸隱山林的形象已經緊緊與酒、與菊聯繫在一起,而賞菊、飲菊花酒也已成為重陽節的習俗。

重陽節不僅是泛酒登山,而是思接千載,與心慕的古人精神上融匯。登臨山頂,極目遠眺,過去與未來的交織中,一切的思緒都是如此的真實可感,古人的胸臆與情懷,也就在剎那間體味到了

重陽的內涵,遠不止「老人的節日」那樣簡單,在其背後,是農耕文化的延續,故土之情的寄寓,會友作樂的雅興,還有人們對健康長壽的期冀。隨著秋意漸濃,在重陽節即將到臨之際,讓我們跟隨重陽文物,一起探尋這個古老節日的來歷與內涵。

九九重陽的寓意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日期在每年農曆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

據史料記載,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重陽登高之由來

東漢之後,重陽節多了登高和插茱萸的習俗,這個習俗來源於一位叫做費長房的名醫,「懸壺濟世」、「藥葫蘆」之說便由他而來(《後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費長房以治病救人而聞名,吸引了眾多學徒學習醫術,其中桓景是其得意門徒,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中記載了桓景跟隨費長房遊學的事。桓景一直覺得自己醫術未臻精湛,渴望多跟隨師傅學習。在一個八月下旬,費長房催促桓景返回家鄉照顧家人,因為九月初九當天,家裡將遭遇災難。桓景誤以為師傅趕他走,苦苦哀求。最終,費長房告知桓景應該回家避災,每人製作紅布袋,裝茱萸,綁在手臂上,然後爬山頂喝菊花酒,以此來避免災難。桓景遵循師傅的建議,趕回家,準備一切。到了九月初九,全家人共同登山,喝酒,度過一天。當他們返回家時,發現家畜卻都死了,這才明白了費長房告誡的重要性。

這個故事傳遍了當地,汝南百姓每年九月初九都會模仿桓景,希望能藉此避免災難。時間一長就傳開了。

明 《有象列仙全傳》九卷 壺公費長房

除了費長房與桓景師徒二人的傳說,古代還有重九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的說法。古人為了避免接觸到邪佞之氣,所以在九九這一天登高以避邪佞之氣。「登高」也就成了重陽節的重要習俗。

清 石濤《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圖》

石濤,明朝靖江王十世孫,工詩文,善書畫。其畫擅山水,兼工蘭竹。其筆墨技法注重師法造化,習慣於從大自然吸取創作源泉,畫風新穎,富有變化。此畫基於王維的詩歌意境,利用山水之恣意蘊含重陽登高之題材,作畫時皴點並用、縱橫排奡,用輕柔之筆體現了思念之情。

清 石濤《重陽登高圖》

石濤中年畫的這幅《重陽登高圖》,卻偏偏畫了幅重陽雨後懶得登高。其題識為:「重陽無雨懶登高,筆寫蒼山興自豪。笑煞當時梅道者,改將濃墨搨枯焦。丁子九日清湘石濤濟道人漫設於青溪。」畫中有兩位文人,一位泛舟湖上凝望天空,一位站在書齋之中眺望遠方,悠閒清雅,還有幾絲秋日的孤獨與蕭瑟。

清 任頤《人物故事圖屏之「九日登高」》(局部)

晚清著名花鳥和人物畫家任頤(1840 年-1895 年),即任伯年,與吳昌碩、蒲華、虛谷齊名為「清末海派四傑」。 此畫筆墨簡逸,設色明淨淡雅, 線條明快,人物表情細膩。

清 袁江《風雨重陽圖》

「令節曉澄霽,四郊煙靄空。天清白露潔,菊散黃金叢。」(李适 《 重陽日即事 》)重陽時節,秋高氣爽,正是一年中氣候宜人的時候。若至晴初霜旦,至一山遠望,見漫山花林並茂,在雨霧中若有如無地呈現獨屬秋日的爛漫和生機,也別有一番風味。

至清代,皇家也有重陽登高的習俗,那時登的主要是香山。

陶淵明在菊花中看到自己

大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月令》中記載唐時重陽風習:「重陽之日,必以餚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還。」

關於喝菊花酒習俗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說起於上古,由杜康創造,另一說起於漢初,源自宮廷。不論何種說法,將菊花和酒緊密聯繫,並賦予文化內涵、影響深遠的是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約 365—427 年)。

20 歲時陶淵明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幾度當官,卻又幾度回歸田園。義熙元年(公元 405 年)8 月,陶淵明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令。11 月,其妹卒於武昌,陶淵明作《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這時正是四十不惑的年紀

沒想到的是,三年後家中起火,宅院盡毀,被迫遷居,此時的陶淵明生活困頓,但卻淡泊名利,未再出仕。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載: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說的是陶淵明歸隱後閒居家中,某年重陽,他家貧無酒,只是在自家門前賞菊良久。但正巧,時任江州刺史的王弘派人送來了酒。陶淵明並不覺得自己寒酸落寞,便不推不拒,坦然接過美酒,暢飲至醉,留下了著名的「白衣送酒」的典故。

陶淵明一生更是酷愛菊花和酒,他在《九日閒居》詩序中寫到:「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

據現代作家和盆景專家周瘦鵑所考,陶淵明所愛的菊花,是一種名叫「九華菊」的品種,白瓣黃心,花頭極大,有闊達二寸四五分的。花有清香,枝葉疏散,九月半才開放。陶詩中有九華這個名稱,而現在似乎已斷了種,即使尚有此種,也許名稱卻已改變了。

菊花品性高潔,傲岸不屈,不計貧瘠,不計偏遠,怡然自得,顯示出茂盛的生命力。陶淵明在菊花中看到了自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成為士大夫淡泊名利、回歸生命本真的寫照,歷代文人對於賞菊題材的書畫作品也常以陶淵明為原型進行創作。

明 杜堇 《陶淵明賞菊圖》 現藏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本幅依據陶淵明《歸去來辭》詩意,描繪陶淵明歸後策杖吟詩的情景。居中的陶淵明,頭帶儒巾,身穿寬袍,手持策杖,衣帶飄然,神情瀟酒,畫中運用白描手法,衣紋近似蘭葉描,略加轉折頓挫,簡勁秀逸。

明 唐寅《採菊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在唐伯虎的畫中,陶淵明持杖而行,一仆手捧瓶菊隨侍。我們仿佛看到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遠畫面。「秋菊有佳色,更露攝其英」,菊的芬芳,代表著君子高潔的品格,是陶淵明不落世俗,高風亮節的最好指代。該作雖有唐寅款識,然衣紋板滯柔弱,疑為後人偽託之作。

清 石濤《陶淵明詩意圖》

石濤的這幅《陶淵明詩意圖》,生動形象地表現了陶淵明筆下的田園之樂,讓人體會到了陶淵明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了「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無我之境。

重陽習俗

除了登高、飲菊花酒,重陽節還有一些有趣的習俗。

1、 重陽騎射

先秦九月舉行大規模田獵和軍事操練的習俗,在漢代以後也得到流傳。據《南齊書》記載,南朝宋武帝劉裕規定九月九日為騎馬射箭、檢閱軍隊的日期——而這可能就是後世「沙場秋點兵」的起源。而後世流行的「重陽糕」相傳就是當年發給士兵乾糧的遺制。到了唐代,「重陽騎射」發展成「重陽競射」,成為唐宋時期一項重要的重陽節競技習俗,王公貴族樂此不疲。

2、吃花糕

除了飲酒、賞菊、登高外,吃重陽糕也是重陽節的一大習俗。因「糕」與「高」字同音,也是步步登高的意思。到了宋朝,人們過重陽節時,除了要互相饋送重陽糕外,對於重陽糕的裝扮也多有講究。據《夢梁錄》卷 5《九月》記載,重陽節人們把米粉用糖水和勻,做成米糕,上籠蒸熟,出籠後,為了好看,還在頂上插一面小旗幟,端著給鄰居家送過去。當然,除插旗外,重陽糕還有別的裝扮,南宋三大將領之一的張俊重陽節送給宋高宗的糕點就是把它們紮成假山和盆景的樣子。

明 朱瞻基《行書七絕重陽詩頁》

宋 宋徽宗《文會圖》

3、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之一。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風箏)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漳州府志》曾記載:「九月登高,童子作紙鳶放於野,方言謂之『放公叉』。」

齊白石《五童紙鳶圖》

4、會友賞菊

唐朝時人們對重陽節賞菊已十分重視,當時的詩人在詠九日的作品中,涉及到菊花的比比皆是。王縉的「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生動形象地說明唐朝已形成「無菊不重陽」的風尚。在京城,幾乎家家都種有菊花,在重陽節人們用盆菊堆成前低後高的山形,稱為「九花山子」。

唐詩云「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人們多取菊花吉祥、辟邪、康寧之意,以此寄寓對生活的期望。《東京夢華錄》有一段記述:「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若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曰金鈴菊;純白而大者曰容菊,無處無之。酒家皆以菊花縛成洞戶。」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彼時賞菊之風蔚然大盛,而與三兩好友一起飲酒賞菊,成為了重陽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清 陳枚《月曼清游圖冊》之重陽賞菊

圖片 | 鄭文灝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子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