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演員先後演楊康,只有苗僑偉版,讓人既唏噓又意難平!

在影視的邊緣行走 發佈 2023-11-04T20:50:04.895335+00:00

小時候能看上《射鵰》是一種奢侈。看到劇中人楊康,更是一種奢侈。在七八十年代,我們對影視劇的人物都是愛憎分明的。金庸在創作楊康這個角色的時候,毫無疑問,是把他作為郭靖的對比形象來塑造的,郭靖木訥敦厚,他便輕佻倨傲;郭靖精忠重義,他便貪圖榮華。

小時候能看上《射鵰》是一種奢侈。看到劇中人楊康,更是一種奢侈。

在七八十年代,我們對影視劇的人物都是愛憎分明的。金庸在創作楊康這個角色的時候,毫無疑問,是把他作為郭靖的對比形象來塑造的,郭靖木訥敦厚,他便輕佻倨傲;郭靖精忠重義,他便貪圖榮華。

但是,凡是看到這部劇的人,幾乎無一例外,都很喜歡楊康——他是整部劇的亮點和深度所在,就算是個反派,也比郭靖討喜。

比武招親這場戲,那年我也就十幾歲,被他這邪笑迷住了。穆念慈,也是在他輕浮來去的一場擂台遊戲裡,對他情根深種。在不多的鏡頭裡,那少年的俊美,和天然的,難以臨摹的一段風流態度,使人過目難忘。

這小王爺,讓我在懵懂的年紀就意識到,明知道是壞人,但還禁不住對他的喜愛,太糾結了!

但是注意,我們迷的是楊康,而不是苗僑偉——劇情裡面的造型和化妝,舉止和配音,演員的演技和表情,以及人物的劇情設置,成就了這個迷人的楊康。而我看年輕時代的苗僑偉很無感。

說實話,只看照片,苗僑偉實在是虧了,因為照片完全無法體現出他的神韻,而且他的五官單獨看並不具備什麼優勢。

但是看了《射鵰》,我賽,氣場全開!

帥就不說了,既精神又明朗——單就小王爺這貴氣——所有版本都沒有。

他是最貴氣的小王爺!

英姿逼人天生一股貴氣,儒雅之中,又有幾分狡詐!天庭飽滿地閣方圓眉清目秀桀驁不馴。無論錦衣貂裘,還是粗布濫衫,自有雍容華貴的氣度,任誰也複製不得。

我想起87版紅樓夢裡的賈鏈也是,不用演,與生俱來的貴氣。

所以沒想到演員的匹配度竟如此之高——苗僑偉的演繹使楊康活了起來,他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開始有了靈魂和精髓。

他無論做什麼,即使是最為本色的演出,最為自然的舉手抬足,都是楊康。

他的楊康無須刻意地、用力地、拼命地演出,他扮上了裝,穿了戲服,輕輕一抬眉眼,便是活脫脫的一個如假包換的楊康,他自然而然地有了楊康的神情,楊康的微笑。

他以前不是楊康,以後也不是楊康,除了他更沒有別人會是楊康,唯有那時的他,就是楊康。

張國榮生來便是程蝶衣,這句話很多人懂。我說苗僑偉生來便是楊康,只是這個意思。

他才二十多歲,但是這麼像成人,絲毫不覺得是小鮮肉——現在的演員怎麼演都像沒有經歷的稚嫩,別說他是70後老阿姨們的白月光,哪怕一個男的,也喜歡楊康。——花痴的人如此之多,一帥就算再壞都恨不起來,只是覺得楊康無一不好,無一不美,並且最要命的,我們不能接受演員老去的樣子——這個楊康實在有毒!

所以我一直認為,穆念慈絕對的配不上楊康。

她看起來好老——臉那麼長,這大顴骨……還一副苦相……

要想配楊康,除非是林青霞那樣的還差不多!

倆人那麼不搭……楊康不愛她,因為跟她在一起的時候都是落魄了遇到困難了,跟她在一起是為了度過難關……

其實穆念慈是耐看型的,看一眼不驚艷,但是越看越有韻味,楊盼盼沒有多美,但楚楚可憐,真情流露。別的版沒這種代入感。

看射鵰,我總覺得劇本簡化了郭黃的愛情,更多的筆墨用於描繪楊穆之間的苦戀——穆念慈的悲劇與楊康的悲劇息息相關,構成了他人生的一個重要的部分,甚至在他死後,依然獨自承擔著餘韻裊裊的悲音。

穆念慈的悲劇,是一杯由心事慢慢釀成苦酒,濃重的苦澀,沉痛的回味,直到她的生命最後一刻。

她的悲劇貫穿於楊康的悲劇中,一個女子將她一生所有的情感和祈望,所有的灰心和絕望都系在一個男子身上,至死不休。

楊康有屬於他的喜怒哀樂和矛盾痛苦,更有同類題材難以逾越的層級——要講楊康,必要牽出郭靖,要牽出楊鐵心、包惜弱、完顏洪烈,更要牽出穆念慈,這許多的脈絡枝節一一點出來,並不使主題更加鮮明,反倒是模糊了。

這是一個很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不可通透的問題。

楊康的悲劇始於父母的一代,楊鐵心和包惜弱的悲劇,也包括完顏洪烈與包惜弱的悲劇。

完顏洪烈無疑是所有悲劇的始作俑者,他掌控了一些人的生死,卻無能於去掌控蒼天幕後的命運,於是最終自己也陷入了悲劇之中。

楊康最愛的母親,在精神上從來都是兩分的。他們所珍視的所在意的東西有著本質的區別,而包惜弱似乎並不想拉近這種距離,直到巨大的轉折來臨——在臨死前,才意識到要求獨子與自己同心同德的「一廂情願」,那句「你有你自己的想法,從此娘不再管你了」,未必只是一種哀怨的表示,也是平靜的承認了這一事實。

包惜弱的悲劇是楊康造成的嗎?

其實,只要他是楊康,只要他在那個時代,就難免不會如此。站在楊康的立場,你很難講他到底做錯了什麼,他哪一步是無緣由的,甚至站在局外人的觀賞位置上,你也很難講他怎麼選才算是對。

八三版射鵰的編劇,將楊康在書中單純地趨利避害,難捨榮華的思想有所提升,楊康追求過程中的強硬和坦蕩,使得他的追求有了理想的味道。

楊鐵心和包惜弱的故事是富有戲劇性的,也具有一切優秀劇本的素質,包括故事的緊湊、戲劇的衝突和張力、大起大落的情感、乍然而止的結尾,令人深思和唏噓的餘味。

劇本拉長了楊鐵心與包惜弱的重逢到殉情這段時間,使得一切真相昭然大白,因而楊康的點點心路都看得十分明白。

楊鐵心和包惜弱都死得其所,死而無憾。可是,他們的悲劇結束了,楊康的悲劇仍然在繼續。他們悲劇的結束,是在楊康的人生中,增添了一抹永遠不能癒合的傷口。

楊康的孤獨首先是因為他的選擇,他選擇的道路使得他只能獨行,他的身邊有很多人,但他行過的地方卻象是一條極寂寞的通道,在精神層次上,他沒有伴侶,也不可能有伴侶。

可以說,楊康是他生命中所有悲劇的「集大成者」,他無從擺脫,無從救贖,也無從放棄。

楊康是作為郭靖的反面來描寫,他們的選擇從基礎上和理由上都有絕然的不同——為什麼郭靖可以捨棄榮華富貴而楊康不能,這個問題其實沒有回答的必要,因為命題的前提就有漏洞。

——郭靖與楊康的身世有再多的相似,他也終究不是楊康。

所以楊康最後不懺悔也不悲憤,除了淡淡的悲哀和淡淡的幸福。

要感謝編劇,他沒有使楊康這個角色泛泛地成為一個簡單的反面教材,而是有層次地遞進式地讓人看到他的內心,他的結局不再是乾脆的因果報應而有了某種不可言喻的悲涼。

直到「不放棄也不行了」的那一刻。死亡就這樣驟然而至,他幾乎是平靜地接受了這個他意想不到的歸宿,他把握住最後的時候,溫存地握住那個他愛的女人的手,依偎到了最後一點溫暖。

楊康死了,他的錯也罷,他的選擇也罷,他的悲劇也罷,都隨他入了土。  

楊康死的那一刻對我來講就劇終了——沒楊康其他都是陪襯。

不得不說,金庸將楊康定位蘊含豐富悲劇元素的藝術形象,給了讀者想像的空間——讀者的態度超出了作者掌控的範圍,而電視劇呢,這麼多演員先後演楊康,只有苗僑偉版,讓人既唏噓又意難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