緙絲、刺繡、花絲鑲嵌……一眼千年的漢服之美背後

時尚旅遊 發佈 2023-11-06T05:04:59.864322+00:00

在漢服的製作中,緙絲和刺繡決定了高規格服飾的圖案紋樣,也是漢服的質感體現的關鍵部分,二者都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刺繡是在絲綢上用絲線進行創作,所以摸上去刺繡的部分是略微凸起的;緙絲是在織造的時候,通過挑經顯緯的方式刻畫出內容,整個作品仍然是一個光滑的平面。

在漢服的製作中,緙絲和刺繡決定了高規格服飾的圖案紋樣,也是漢服的質感體現的關鍵部分,二者都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刺繡是在絲綢上用絲線進行創作,所以摸上去刺繡的部分是略微凸起的;緙絲是在織造的時候,通過挑經顯緯的方式刻畫出內容,整個作品仍然是一個光滑的平面。

工藝的不同也就帶出了緙絲的另一特點——雙面性,即兩面都有圖案,正面和反面的圖案是一模一樣的。

緙絲因為織造過程極其細緻,往往數月甚至一年才能完成,歷來就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這種複雜而精湛的技藝最重要的是用在帝後的服飾、御真(御容像)等,在漢服的製作中也有著非常多樣化的應用,局部可以用在補子、團龍、團鳳上,也可以用緙絲面料做整件衣服,還有如緙絲團扇、緙絲欣賞畫、緙絲台屏等生活用品。

緙絲也是唯一在絲織業中無法用機器代替手工的工藝。南京市雨花台區非遺傳承人、工藝美術師張磊在復原緙絲上做了很多實踐,曾參與修復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的「緙絲十二件」,也給國內外不少博物館修復過古董緙絲團扇和出土的漢服文物,包括大名鼎鼎的「十二章龍袍」。

復原龍袍、補服等最要緊的是尊重古人的原創。出土文物原來是什麼圖案,我們就要做什麼圖案;它原來什麼顏色,我們就要儘可能去接近、還原它當初的絢麗多彩。

我們不但要研究它的材料、配色、用線,還要弄清楚古代裁縫、工匠的一些縫製手法。雖然難度非常大,但這就是復原的意義,不但要傳承手工藝,更要傳承古人優秀的文化。漢服是華夏之美的代表,漢服的發展也是非遺技藝發展非常重要的實踐。

和漢語、漢字一樣,漢服也是綿延數千前的文化傳承。漢服熱不是一時之風,喜歡漢服、日常穿漢服的人會越來越多。當然,中華服飾文化的普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產品化也要與時俱進,做好多元化,漢服也是完全可以應用到各種功能和場景上去的。

中國歷來被稱為「衣冠王朝」,《漢書》對「華夏」做過解釋:中國有禮儀之大,謂之夏;有服裝之美,謂之華。衣服是華夏民族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從古至今,什麼身份的人穿什麼樣的衣服——皇帝的衣服上可以有五爪金龍,很多朝代規定了士紳階層才能穿真絲和刺繡,而商人再怎麼有錢也不能破格。絲織品歷來就是一個身份的象徵,而絲織品上通常會有刺繡,所以刺繡也成了真正的奢侈品。

在蘇州「向紅繡府」第二代傳承人、工藝美術師府涵璐看來,漢服熱一點兒也不新鮮。穿著飄逸的漢服去蘇州園林里拍照,和曾經去景區租一套格格、太子服裝照相的行為異曲同工。「本質都是愛美、愛打扮、想體驗不一樣的角色。」

為什麼在公園、景點甚至大街上穿漢服的人越來越多了?原因可能很多,文化自信越來越強可能是主要原因。漢服不僅是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同時也是一個窗口,透過它可以讓更多人領略傳統手工藝和傳統文化之美;它還是一個載體,將包括刺繡在內的各種傳統手工藝運用起來。

年輕人對漢服的喜愛會埋下一顆種子,開始只是租一套漢服拍照;年紀、閱歷和消費能力提高後,會慢慢欣賞刺繡之類的高級定製華服。蘇繡作為一門悠久的國家級非遺,可以為漢服增光添彩,希望能有機會和高端漢服品牌或者工作室合作,相信兩者的結合可以更有力地推動國潮復興,喚起大家對傳統文化的喜愛。

千層底布鞋歷史悠久,甚至可以一路追溯到2200年前的秦朝。「中國布鞋第一家」內聯升的第五代非遺傳承人任晨陽,還記得在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中看到過一尊跪射俑。「髮絲、掌紋以及鞋底的麻繩都清晰可見,鞋還分級別,跪射俑的前腳略微上翹,將軍俑翹得更高,『趾高氣昂』估計就是從這兒來的。」

其實,千層底是個比喻的說法,以製作朝靴起家的內聯升,最早製作官靴用的是宣紙,到了民間,老百姓用舊衣服、舊布一層層堆積做鞋底,堆積多了誰也不會去數,「千層底」的寓意就是耐穿。但現代人物質條件好了,誰也不會逮著一雙鞋穿,對耐穿的需求遠遠不如追求時尚與彰顯個性重要,千層底還有市場嗎?

內聯升千層底製作技藝第五代非遺傳承人 任晨陽

這個問題18年前剛來內聯升的任晨陽也想到過,「剛來的時候覺得哪哪都老:品牌老,產品老,師傅老;男鞋為主,女鞋很少;款式少,顏色只有黑灰藍;客戶以中老年人為主,沒什麼年輕人穿。」但千層底畢竟是上千年勞動人民的智慧,天然、養腳、透氣、排汗、有文化底蘊、也有匠人精神……千層底其實需要的是守正不守舊,與時俱進。

近年來,內聯升先後和電影《大魚海棠》、綜藝《國家寶藏》、遊戲《王者榮耀》等IP合作,推出多款聯名手工布鞋,引入了讓年輕人認同的時尚元素。比如,在蠶絲鞋面刺繡海棠花以及大魚「鯤」,甚至把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搬到了真絲鞋面上;「越王勾踐襪靴」則借鑑球鞋,把湖北博物館藏的「越王勾踐劍」上的紋飾印到了用飛織面料製作的鞋面上,連鞋盒都做成了一個書卷……

而近幾年漢服回潮也為千層底走進年輕人提供了機會。「漢服和千層底是官配,尤其是明式的犀角鞋、翹頭鞋。走路的時候裙擺搭在鞋面上,既好看也不會絆倒。男士的復古官靴和皂鞋除了古裝,還能搭配日系休閒風和棉麻衣服。」

花絲鑲嵌又叫細金工藝,作為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技藝,興起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叫作「金銀錯」,「錯」的意思是將金屬塗覆在青銅器的表面以作裝飾。後來人們發明了製作金銀細絲的工藝,就開始用細絲來製作工藝品。

花絲鑲嵌的工藝複雜而且繁瑣,第一步是拉絲:將金銀條放在軋條機上壓製成粗細合適的方塊,置入專用的手工拉絲板進行拉絲。拉絲板由粗到細排列著四五十個不同直徑的眼孔,由大到小依次通過每個眼孔,有時需要經過十幾次拉制才能得到所需的細絲。拉絲的力度要適中,中間不能拉斷,目前最細的花絲直徑可達0.16毫米。

絲只是原料,花絲工藝要用到掐、填、焊、堆壘、攢和編織等基本手工技巧進一步創作;鑲嵌工藝則是將各種不同的技法應用於金屬片上,做成各種形式的托座,再把各種寶石嵌在其中。花絲鑲嵌工藝在清朝發展到了極致,與景泰藍、玉雕、雕漆等八大工藝門類合稱為「燕京八絕」。

清朝滅亡之後,匠人流落到了民間。據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總經理、非遺傳承人陳玉傑介紹:「從1958年起算,我們廠的花絲鑲嵌工藝已經傳到了第六代,鼎盛的時候工廠大概有一千六百人。」工廠現在採用了專業化、產品化分工,還會參與各種文物的修復,包括1957年定陵出土的萬曆皇帝的金絲翼善冠和孝端皇后的等。

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總經理、非遺傳承人 陳玉傑

從為皇家飾品服務到走入現代社會,花絲鑲嵌因其獨特審美價值,在首飾、掛件、擺件上仍然應用廣泛,也常常被選作國禮送給第一夫人。花絲鑲嵌氣質高貴但並不一定昂貴,如果用銀絲,幾百元也可以擁有一件小掛件,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

花絲鑲嵌與時俱進的主要挑戰是設計人才和工藝匠人的融合與匹配。陳玉傑相信,只要做好了產品升級,黃金類市場還是很廣闊的,「婚禮、生子、生日、家族傳承等等都用得到。這些消費場景里人們對價格也沒那麼敏感」。

漢服搭配的飾品主要分兩類,一類是珠、花,另一類就是各種金屬工藝。「按理說,這裡應有花絲鑲嵌的一席之地。但是漢服熱對我們的推動還不太明顯。穿漢服的人主要是想穿得美,可能不知道也不太在意應該搭配什麼樣的首飾或者配飾,購買力也有限,不會買特別貴的東西。」陳玉傑坦言。

不過,從風格和氣質上說,倒有一些單品有機會脫穎而出,「我們現在把虎符(古代一種金屬制的虎形調兵憑證)圖案用鏨刻的工藝做成吊墜,既有歷史文化也有精湛工藝,同時也很好看,可以搭配漢服甚至日常上班的衣服。」

編輯 / 王子騰

文 / 劉利

圖 / 仲春之會

新媒體編輯 / 季秋

新媒體設計 / 王愈哲

本文刊載於

《時尚旅遊》10月刊《西安醉後是長安》專輯,

此處有刪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