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養老」,想像一個更貼近需求、更可持續的解法

深響deepecho 發佈 2023-11-10T07:49:31.611431+00:00

©️深響原創 · 作者|何文如果要問未來最具確定性的趨勢有哪些,「養老」肯定能算其中之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8億人,占總人口的19.8%,其中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098億人,占總人口的14.9%,已進入中度老齡化。



©️深響原創 · 作者|何文



如果要問未來最具確定性的趨勢有哪些,「養老」肯定能算其中之一。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8億人,占總人口的19.8%,其中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098億人,占總人口的14.9%,已進入中度老齡化。近期,高層會議提出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業界也在持續熱議「銀髮經濟」。


趨勢是明確的,但「養老」是個非常與時俱進的領域——家庭結構在變,「4-2-1」成為主流,養兒防老模式難以持續;因為工作在城市,孩子和老人長期異地也很常見;老人的需求在變,過去更多強調基本需求,如今也會想要有更多精神上的愉悅和獨立;社會資源也在變,資金、地產、醫療等資源都在豐富,關鍵在於找到整合資源的好方法,創造出好的養老方案。


所謂的「好的養老方案」,應該是貼合需求且具有可持續性的。在這方面,業界並沒有太多現成的積累,必須深入需求端和供給端,才能推演出好方案的模樣。



「錯位」的需求和供給


談論任何一個趨勢,從需求端的情況講起總不會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疊加人均壽命增長,居民的養老觀念漸漸從「生存」轉向了「生活」。這意味著,老年人需要的不僅是養老金的積累,還有優質的養老服務和健康管理,需求將呈現明顯的差異化、精細化。


根據大家保險集團與尼爾森IQ聯合發布的《2023年中國商業養老服務供需洞察的白皮書》,老年人的理想養老生活「三大件」是健康、親情友情、自由。絕大多數老人認為擁有健康身體、維持自理狀態是必選項;44%的受訪老人希望子女常來看望,62%的老人希望與老友常聯繫;一半以上的老人希望來去自如,有更大的活動半徑。


將上述洞察「翻譯」到現實場景中,我們可以描繪出理想養老生活的實際圖景:老年人希望離子女近,離熟悉的圈子近,離優質的醫療資源近,同時保留獨立的空間。因此,住進「離家不離城」、交通便利的養老機構是個合適的選項。


需求很清晰,但養老產業在國內畢竟處於發展階段,供給端存在不少痛點。在近期舉辦的第二屆中國保險養老融合與發展論壇(上海站)上,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鎖凌燕指出,養老產業的供給缺口很明顯,養老服務機構的床位空缺和一床難求的共存局面,也側面說明養老服務體系供給側的質量與結構有待調整。


此外,養老服務人才也存在稀缺狀況,在一項針對271家養老服務機構的調查中,約75%的機構存在人力資源供給不足問題。


供給端準備不足的同時,在基於新需求,落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方面,目前行業也還處於探索階段。而要答好「可持續」這道題,服務提供者的資質、能力和初心都必須經得住考驗。



「可持續」的破題關鍵


這裡我們想把目光聚焦到保險企業的探索。早在一系列政策發布前,一些頭部保險公司已經結合自身優勢和資源,開始布局養老產業。


從資金特性、資源積累以及轉型訴求來看,險企在布局養老產業上有天然的優勢。


資金特性方面,險資規模大、成本低、期限長、追求長期穩定收益,相較其他資金更適合投入到長線項目中。養老屬於跨周期、高質量、回報較為穩定的產業,兩者有著良好的契合度。而在資源方面,保險公司往往擁有豐富的醫療資源,積累了大量醫療機構合作關係,是養老生態中的關鍵「連接者」。


險企本身也在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如果僅僅是做好財富管理功能,那麼保險難以在和銀行、證券、基金等金融機構的比較中突出優勢。險企必須為財富管理嫁接更多服務,回歸到最核心的「保障」屬性上。這既是商業上的需要,也對應著老年群體的福祉和社會價值的創造。


簡言之,「保險+養老」是一種新型長壽風險管理模式。目前,部分保險企業已經基於自身能力在養老領域做了不少布局,如集「投資商、開發商、運營商」角色為一體自建養老社區,但該模式偏「重」,對險企的資金實力、後期運營能力有極高要求。


無論是作為行業觀察者還是消費者,在選擇養老社區時都應該把「可持續」作為核心指標。養老社區對應的是「長線的服務」,不是短期交易。硬體設施與軟體服務再完備,如果住不滿,其商業模式便無法驗證。


圍繞「可持續」,險企可以從多方面入手,如用輕資產租賃模式取代買地建社區,配合精細化管理,險企的養老社區既能降低每位入住老人獲取服務的成本,也能讓更多資源集中在最重要的「服務」上。此外,積極結合內外部資源、小樣本試點、強化槓桿運營能力確保需求都能得到承接,均是破題「可持續」的重要舉措。



大家保險的實踐


在這方面,從2019年開始探索「城心醫養」模式的大家保險,已經積累了不少經得起驗證、可復用的能力。


城心醫養模式指的是:在城市核心區租賃物業,將其適老化改造成養老社區。這樣的輕資產模式一張床位的成本,僅為重資產養老機構的一半。社區還可以依託周邊的公立醫院資源,解決老年人和家屬最關心的就近就醫問題。


相比自建醫院的做法,依託公立醫院資源可以獲得更優質的醫療服務。自建醫院一般只能做到二級或三級的水平,而城市核心區周邊的醫院通常能達到三甲及以上水平。


除了在財務上更可持續,城心醫養模式也貼合上文提到的老年人需求。老年群體並不希望過上「桃花源」般與世隔絕的生活,住在城市核心區能讓他們有足夠的安全感和自由空間,在物質和精神上都得到滿足。


為了讓差異化的城心醫養模式能夠持續落地,大家保險採取「輕資產租賃為主、小樣本試點先行、快回流促平衡」的布局策略,並在物業改造能力、服務運營能力、銷售能力上持續發力。


老舊物業會伴隨很多問題,在產權、結構改造、消防、政策、大樓使用性質等方面都需要險企做好工作。在服務品質上,大家保險以加拿大CCRC(持續照料退休社區)為主邏輯,充分結合起了外部條件和內部資源,為老年人提供全面、連續、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和服務環境。


以大家保險在北京的落地為例,北京朝陽生活社區位於北京三環邊,附近就是繁華商圈,十分鐘生活圈內又包含了全國農展館、朝陽公園、東楓國際體育園等三大園林,附近還有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老人的各類需求都能獲得滿足。


在此基礎上,大家保險還為社區搭建起護理培訓體系、通過與相關院校合作等方式引入護理人才,組織起高學歷、高素質、年輕化的專業護理團隊,以「0壓瘡、0臥床、0束縛」為目標,為老人提供有品質、有尊嚴的專業護理服務。此外,社區還會推出認知症照護、安寧療護等特色服務,滿足不同老人的護理需求。


銷售能力同樣是是確保城心醫養模式在商業上可持續的重點。目前,在「了解客戶養老需求、現場帶看、促成簽約」鏈路上,大家保險已經在北京市場有了成熟打法。隨著城心醫養模式在全國其他城市的鋪開,大家保險將進一步把這套打法進行標準化輸出,為各地提供配套有效的經濟銷售作業方法。


一系列的投入,讓大家保險的城心醫養模式在財務模型、服務內容和對保險的賦能效應上均有可圈可點之處。已有的成績是最好的證明。


截至目前,大家保險集團旗下專業養老品牌大家的家已在全國11個城市布局13個城心醫養社區、6個旅居療養社區,並在北京布局3個居家安養照護中心,服務網絡初具規模。截至2023年10月底,大家的家北京朝陽城心社區入住率已逾95%,北京已開業的兩個社區平均入住率達90%,遠超全國養老機構入住率50%的平均水平。


按照大家保險預測,按20年的長周期來算,城心醫養社區內部收益率能達到3.5%左右,屬於中等收益標準的投資品種。


上述成績驗證了城心醫養模式在商業邏輯、服務質量、社會價值上的可持續性。今年11月,大家的家·上海靜安城心社區正式落地。上海的長輩及其家屬對養老社區往往有高標準嚴要求,城心社區的順利落地本身,已經是綜合實力的證明。


更重要的是,經過多年投入,大家保險在城心醫養模式上漸漸跑出了成熟模型,這樣的模型值得在更多城市落地。正如上海市保險同業公會副秘書長伍國良所說,「我們相信,隨著機構養老的不斷發展,城心社區將成為未來養老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結語


「變是最大的不變」、「機遇和挑戰並存」,這些話語在商業世界總是應驗。人口結構的變化催生了「銀髮經濟」,為正處於轉型期的保險行業帶來了高契合度的機遇。


只不過,作為典型的長周期、重服務產業,「養老」需要險企持續探索,同時保持強大的決心和定力。目前,大家保險已經用實踐交出了階段性答卷,這份圍繞「可持續」書寫的答卷將為行業帶來參考,也將為老年群體及其家庭帶來更多好的養老體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