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永恆的絕望——劉慈欣《三體》

長江新世紀 發佈 2023-11-11T03:58:37.397223+00:00

摘自《經典就該這樣讀》浦宇平死亡是我們每個人必定會經歷的,是每個人不可抵抗的一個最終的歸宿。那麼如何去面對死亡?並且更進一步,死亡代表著毀滅,也是一種絕望。如果一切最終只是歸於死亡,那麼死亡前的一切,還有意義嗎?面對這個終極的絕望,我們應該怎麼辦?

摘自《經典就該這樣讀》浦宇平

死亡是我們每個人必定會經歷的,是每個人不可抵抗的一個最終的歸宿。那麼如何去面對死亡?並且更進一步,死亡代表著毀滅,也是一種絕望。如果一切最終只是歸於死亡,那麼死亡前的一切,還有意義嗎?面對這個終極的絕望,我們應該怎麼辦?

《三體》這本科幻小說前些年真可謂紅遍大江南北。不僅在科幻文學界,在中國文壇,在科幻迷圈子裡,在媒體上,甚至包括在同學們當中,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本書獲得了一個國際科幻文學界最重要的獎項—法國的雨果獎。

《三體》其實也是一個三部曲的作品,第一本就叫《三體》,第二本的書名是《黑暗森林》,第三部叫《死神永生》。雖然書很有名,大家都知道,但是我估計可能大部分人還是沒有把這三本書都讀完,畢竟三本書合起來挺厚的。

我讀到《三體》是在作者劉慈欣獲得雨果獎之前。《三體》的第一本書是在2006年開始連載的,到2008年就更新完了,當時就已經備受好評。2010年,大劉把第三本書寫完,一起發表的時候,我就讀到了。那時我還是專門掏錢買的電子版—那時候我覺得,科幻小說嘛,跟武俠類似的,讀過也就完了,沒必要買實體書,於是用很便宜的價格買了電子版。第一遍讀這三本書的時候,我一下子就被迷住了,車上讀、路上讀、床上讀,停不下來。我還記得我讀完三本書的最後一個字的時候,正坐在公交車上,始發站,車還沒開,外面下著雨,我抬起頭來看著窗外雨絲打在車窗玻璃上,悵然若失。我當時就覺得,這本書真是不一般,它不僅讓我沉浸在了故事情節里,更重要的是,它讓我陷入沉思,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很多平時生活中不會去考慮的問題。

後來,2015年大劉得了雨果獎,接著國內媒體簡直就是炸鍋了。一下子各種媒體報導,關於書的,關於大劉的,鋪天蓋地。那時候我就把電子書拿出來,用很快的速度又重讀了一遍。我記得第二遍讀《三體》,雖然讀得很快,但是感觸更深,而且很神奇的是,雖然我的工作跟科學幻想、跟大劉描繪的那個世界沒有任何關係,但是這遍讀完我居然發現,自己平時思考的很多問題,可以和這本書里的一些思想結合起來,讓我有了一個更加寬闊宏大的世界觀和思考問題的價值體系,這讓我覺得很有意思。於是這遍讀完之後,我就去買了實體書,現在這套實體書就在我手邊。現在回想兩遍讀這本書的經歷,我覺得大劉其實是借了「科幻小說」的外衣,寫另一個關於人類社會、關於人性的一個故事,它雖然有一個科幻的架空的世界觀,從而擺脫了現實物理世界的羈絆,也讓故事更有戲劇性,但它的本質其實不是那些幻想的成分,而是故事背後的價值觀。

大劉是一個工程師,多年以後才改行寫小說的。通過一些媒體報導我們知道,大劉一直喜歡科幻,是《科幻世界》雜誌的忠實讀者,三體最早也是在《科幻世界》上連載的。他創作《三體》的時候,還在一個小縣城的國有單位里工作,利用業餘時間寫作。其實中國一直活躍著一大批像大劉這樣的科幻小說家。但是真正能寫出來,能走進大眾視野的,鳳毛麟角。

因為工程師這個理工科的背景,大劉的科幻是典型的「硬科幻」:文學性的東西會少一點,真實的、精確的、科學性的東西會多一些,甚至在硬科幻的作品中,有些涉及科學的部分都是有嚴格的技術邏輯和推演過程,而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比如講到科幻小說常見的克隆題材,軟科幻可能只是描繪克隆會帶來的社會倫理問題,但是硬科幻可能就會把克隆的機器是怎樣的、需要哪些條件等等,都寫出來。這本《三體》當中就有不少和天體物理有關的非常紮實的「硬科幻」的內容。

在我一個文科生看來,硬科幻的寫作難度非常大,不過可能在工程師出身的大劉看來不是這樣的。那麼相應地,我們也得承認,《三體》雖然是一本很好的「科幻小說」,但如果從文學性的角度去賞析,可能《三體》在細節的描寫、人物的刻畫、情節的推進等文學賞析的層面上,做得並不是太好。這一點其實大劉自己也承認。

《三體》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最簡單的概括就是:在地球以外,還存在著其他的文明,其中有一個地外文明就是「三體」文明。人類因為一些機緣巧合(這些機緣巧合基本都寫在《三體》三部曲的第一本里),與三體文明取得了聯絡。此後,三體文明與地球文明產生了星際文明之間的一些糾葛(這些內容大致在第二本里),這些糾葛雖然讓地球文明感到絕望,卻也因為一個人的存在而使地球文明得以保全。那最後兩個文明之間的糾葛是如何解決的呢?這就是最終的結局,我不想劇透,大結局就在第三本里。

整個三部曲的故事架構非常龐大,裡面能引發讀者更多思考的東西可以說是層出不窮。比如小說一開始就描繪了一個非常讓人絕望的場景:人類科學的發展,被「鎖死」了,從最基本的層面上,讓你不可能再獲得進一步的對現有世界的認知了。在這個背景下,很多物理學家自殺了—他們發現地球文明的科學知識被鎖死,物理世界失去了基本的規律,他們作為研究世界基本規律的物理學家,看不到任何希望,他們所有的工作都失去意義了。這其實都可以說是一個哲學問題,是帶有終極意義的問題: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人類科學研究的意義是什麼?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這讓我想到幾年前著名的人工智慧AlphaGo戰勝世界圍棋兩大高手:韓國的李世石和中國的柯潔。人工智慧在圍棋領域徹底打敗了人類。那麼問題就來了:人類以現在的智力水平已經不可能在圍棋上戰勝電腦了—下圍棋這件事,還有意義嗎?這和《三體》那個場景中的物理學家們遇到的情況是多麼類似啊。

這個問題我也沒有答案。而這樣的哲學思考,對意義的追問,在《三體》三部曲中還有很多。比如「黑暗森林」理論,比如面壁人羅輯的一些做法、比如高維文明對低維文明的「降維打擊」,比如對死亡的終極拷問等等。

而在最後的大結局(第三本《死神永生》)里,大劉寫過這樣一段話:

燈塔建好的那天夜裡,我遠遠的在海上看著它發光,突然悟出來:死亡是唯一一座永遠亮著的燈塔,不管你向哪裡航行,最終都得轉向它指引的方向。一切都會逝去,只有死神永生。

我相信這個問題不止是擺在科幻小說當中,對我們每一個現實生活的人來說也有很重要的意義。死亡是我們每個人必定會經歷的,是每個人不可抵抗的一個最終的歸宿。那麼如何去面對死亡?並且更進一步,死亡代表著毀滅,也是一種絕望。如果一切最終只是歸於死亡,那麼死亡前的一切,還有意義嗎?面對這個終極的絕望,我們應該怎麼辦?

回到剛才說的AlphaGo,其實還有讓人類更絕望的事。AlphaGo後來還有一個升級版,叫Master(大師),也是一個人工智慧。Master完全從零開始自學圍棋,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學習和訓練之後,它開始在人類棋手不知道的情況下,到一個圍棋網站上和人類棋手對弈。你知道最後的戰況是怎樣的嗎?Master一共下了60盤棋,戰績59勝1平。圍棋怎麼會平呢?平的那一盤是下到一半的時候,突然網絡中斷了,系統就判決為和棋,平了—我估計是某個人類棋手耍賴故意斷電斷網了。怎麼樣,絕望嗎?

對這個問題,平哥也沒有答案。其實就算我有,那也只是我個人的答案。而你要對你自己的選擇,對你自己的人生負責,說到底,你得自己去尋找答案。我也很肯定,答案不在《三體》三部曲里。好的小說從來都不負責給你答案,它往往只是提出問題,如何思考這個問題?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你要通過自己的閱讀—更重要的是還要通過自己的行動,你自己人生的體驗和閱歷,去回答這個問題。

我能給你的參考是,在被AlphaGo徹底打敗幾年之後,柯潔接受媒體採訪,又提到了當年的失敗和絕望。他說他現在狀態比以前更好了,他不僅仍舊每天下棋,而且—他說—他更能在圍棋中找到樂趣了。

柯潔比我還年輕,我聽到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渾身像被電擊了一樣。

不論人類社會是不是「黑暗森林」,不論未來是不是「死神永生」,這個電擊一樣的感覺,我會銘記一生。

所以後來我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平哥,你能找到樂趣嗎?

但願我可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