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上海雙年展來了,「宇宙電影」探討人類與宇宙的關係

上觀新聞 發佈 2023-11-11T11:17:53.245390+00:00

第十四屆上海雙年展「宇宙電影」將於11月9日正式向公眾開放。11月8日,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提前觀展,一睹本屆上海雙年展的「真顏」。走進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特意營造的昏暗光線下,迎面而來的巨型金屬球體裝置在一樓中庭奪人眼球。站在下面仰望或環顧周圍,仿佛置身宇宙。

第十四屆上海雙年展「宇宙電影」將於11月9日正式向公眾開放。11月8日,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提前觀展,一睹本屆上海雙年展的「真顏」。

走進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特意營造的昏暗光線下,迎面而來的巨型金屬球體裝置在一樓中庭奪人眼球。站在下面仰望或環顧周圍,仿佛置身宇宙。在該球體裝置的附近,還有可供觀展者一人通行的臨時觀景平台。拾級而上,是這個展廳全新的視角所在。

現場 李君娜攝

本屆雙年展的主題為「宇宙電影」,探討人類與宇宙的關係如何影響地球上的生命。展覽現場呈現來自80餘位來自中國及世界各地藝術家的創作,其年代橫跨二十世紀初至今。

何為「宇宙電影」?

主策展人安東·維多克認為,「宇宙塑造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有意為之——對星叢的闡釋造就了我們的起源故事、宗教、時間體系、經濟、航海工具、農業、科學和社會秩序,還是無意間——潮汐漲落或是太陽耀斑所產生的種種影響。」

希臘詞κόσμος不僅指宇宙,還意味著美與和諧;而漢語中的「宇宙」則意味著無限的時間與空間,與電影產生強烈的共鳴。亞歷山大·克魯格(Alexander Kluge)認為,宇宙就是原初的電影,所有過去的事件以可見的「光軌」形式保存其間。安德烈·巴贊(André Bazin)則認為,電影蘊含無限潛力。在本屆雙年展策展團隊看來,電影並不僅僅只是一種現代技術,也是一種宇宙現象,具有重新編碼我們與宇宙關係的潛力。

現場 李君娜攝

本屆雙年展參展作品的形式和方法之豐富,猶如對繁星的多種解讀。每種文化都以不同的方式詮釋宇宙,並由此構建起他們自身的哲學。它們反思多元的宇宙學說和微觀現實,指出人類與天地互動以及理解宇宙的不同方式。然而,這些作品似乎來自類似的發問:我們如何融入這個支配時間與空間的系統?同樣的法則是否適用於所有尺度,我們對宇宙的理解將如何改變我們在地球上的行為?我們將如何與彼此,與非人類,甚至地球之外的生命體共存共生?

「宇宙電影」共有來自六大洲41個國家的79位/組藝術家參展,其中中國藝術家17位/組,新委任和新製作作品23件。策展團隊表示,「在一個擁有宇宙哲思及藝術表現深厚歷史的國度,來自世界各地以及中國的藝術家聚成星群,呼應著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這個中國電影誕生的地方。而為這一文化傳統貢獻一己之力,正是第十四屆上海雙年展『宇宙電影』的期望。」

電影蒙太奇式的展覽結構

「我們都敬畏蒼穹,每個人卻在天空中找到不同的歸屬。」展陳設計團隊COLLECTIVE將展覽空間想像成一個充滿了天體、星系、黑暗和星光但沒有固定尺度和重力的宇宙。

「電影,被理解為運動,是對這樣一個宇宙空間的體驗。」安東·維多克說。仿佛一部實驗電影,展覽「宇宙電影」用蒙太奇的手法將展覽中獨立的元素編輯出新的關係。

現場 李君娜攝

記者在現場看到,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空間被捕捉成幀,編輯成一個序列。它並不是為了圖示某個固定的理念,而是鼓勵觀眾通過創造意想不到的聯繫,發現新的意義。參觀者按照軌道路線,可以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距離、不同的觀展時刻體驗相同的星球、星系和星座。這些「空間-幀」通過兩塊大型遮光幕布和一系列內置藝術品的幾何容器實現。它們被有策略地擺放,從而為觀眾提供方向線索,幫助他們在這個電影般的宇宙中穿梭。

現場 李君娜攝

展覽由此分為九宮。地一宮「星際自由移動」將外太空作為滋養生命物質與精神力量的根本。地二宮「偏蝕」著眼於隱藏在視線之外,晦澀難懂,甚至不可知的宇宙現象。地三宮「萬象」以多樣的視角顯現出多面的宇宙整體。地四宮「太陽流水線」探討人類與天體的關聯如何塑造了經濟、金融及政治體系。地五宮「電影宇宙」是九宮的核心,用一場電影提供了一面觀眾可以投射自己想像的銀幕。地六宮「多樣的未來主義」展現了不同未來主義的多元想像與困境。地七宮「遠程反射療法」 探討宇宙中的支配力量如何作用於人類身體,並以此為視角觀察人類與非人類世界之間的關係。地八宮「時空之間」揭示了宇宙圖式的生產受制於其時空局限,勾勒出無法從單一視角感知的無窮宇宙。地九宮「櫛風沐雨」啟發人們思考對時空運行與體系的理解將如何影響人類的行為方式、社會勞作與日常倫理。

現場 李君娜攝

「青策計劃2023」首度走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作為上海的城市名片與文化品牌,上海雙年展始終致力於讓當代藝術與蓬勃發展的城市語境發生積極對話。上海雙年展「城市項目」始於2012年,是上海雙年展的有機組成部分。第14屆上海雙年展「城市項目」也將沿襲過往,繼續探索和深入上海,尋找到藝術與城市對話的可能,繼而構建屬於城市自己的「宇宙電影」。

作為城市項目的第一階段,「青策計劃2023」將首度走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全面浸入更具在地性與流動性的公共環境。兩組獲選方案「皮欽光譜:一種文化的非線編可能」(策展人:李嘉文、張嘉偉),「類地登陸:行星候選者」(策展人:曾雨陽、黃天樂)分別在兩處上海城市空間——思南公館和慎余里落地,與「宇宙電影」這一主題形成多層面、多角度的對話,以年輕一代的視角表達藝術之於城市的意義。後續城市項目也將推出行走、演出、放映、講座等多種形式的藝術活動,為生活於此的人們提供一種別樣觀察城市的視角。

來源:作者:李君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