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伊斯蘭教與阿拉伯的伊斯蘭文化

小王深挖歷史 發佈 2023-11-13T21:16:50.551467+00:00

前言公元 7 世紀時穆罕默德所創立的伊斯蘭教後來發展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對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產生了較大影響。

前言

公元 7 世紀時穆罕默德所創立的伊斯蘭教後來發展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對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產生了較大影響。

在伊斯蘭教產生和發展過程中,阿拉伯人從阿拉伯半島進入文化發達的地區,在吸收希臘羅馬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以及中國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具有特色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在世界文明交往中和世界文化史上居於重要地位。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是伴隨著伊斯蘭教的形成而形成的

公元 6 世紀時,連接地中海和東方貿易的傳統阿拉伯商路因「商業爭霸戰爭」而改道,造成土地荒蕪,道路湮沒,經濟蕭條,加深了阿拉伯社會的分化和階級矛盾尖銳化,促使阿拉伯民族意識覺醒,各階層迫切需要擺脫社會經濟危機,要求思想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解放。

正如恩格斯所說,在無從得到正確解答的歷史條件下,「必須以宗教形式出現」,

這樣,在6至7世紀之交的阿拉伯半島,由於階級矛盾、民族矛盾複雜尖銳化,統一成為阿拉伯人的共同願望。

而突厥、斯拉夫人的入侵,人民起義和暴動,以及相互之間的戰爭,嚴重地動搖了拜占庭帝國和波斯薩珊王朝的統治,對伊斯蘭教的興起和阿拉伯統一國家的建立提供了條件。

繼承了兩河流域文明的波斯薩珊王朝和繼承希臘羅馬文明的拜占廷帝國在相繼統治阿拉伯的過程中,不僅把羅馬的基督教、巴勒斯坦的猶太教和波斯的拜火教等宗教傳入阿拉伯半島,把一神教觀念帶給阿拉伯人,而且把外來文化也傳入阿拉伯。

處於兩條商路交叉點的麥加是過往商旅歇腳的好地方,克爾白天房的朝拜者絡繹不絕,往來麥加的外國商人不僅做生意,還把希臘羅馬和波斯的思想文化也帶到了阿拉伯半島。

出身於麥加的穆罕默德開始結合阿拉伯人的實際生活進行傳教活動,並接受了猶太教、基督教的教義影響,賦予宗教以新的社會內容,主張真主安拉創立世界,賞善罰惡,要求賑濟窮苦群眾、釋放奴隸,博得麥加廣大下層人民的熱烈擁護,使他的宗教活動迅速擴大影響。

在 622 年,穆罕默德被迫遷往麥地那,不僅使伊斯蘭教有了一個根據地,而且為未來的阿拉伯國家統一創造了前提。

終於在 630 年,穆罕默德占領麥加,迫使麥加貴族皈依伊斯蘭教,承認穆罕默德的宗教和國家的最高領袖地位,確立獨尊安拉的一神教信仰。這樣,「伊斯蘭教已在阿拉伯半島占統治地位,半島已基本統一。」

自穆罕默德之後的歷朝哈里發走了對外征服的道路,伊斯蘭教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為征服運動的迅速勝利奠定了基礎。

同時,宗教作為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構成文化內涵的一個重要方面,因而伊斯蘭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

隨著阿拉伯人征服運動的成功,促進了伊斯蘭教的傳播和半島阿拉伯化的進程,也促使伊斯蘭教由一種宗教信仰的思想體系,擴大為包括一切國家、社會、法律、思想和藝術的體系,即形成和發展為內容豐富、多層次的立體性的阿拉伯 —伊斯蘭文化。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是在伊斯蘭教旗幟之下的各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

隨著伊斯蘭教的創立和征服運動的進行,阿拉伯帝國從伊拉克到地中海東海岸、從埃及到摩洛哥的地中海南岸地區逐步實現阿拉伯化和伊斯蘭化,伊斯蘭教也逐步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

而阿拉伯人所征服的地區,都曾是世界文化的先驅。因此,先進的希臘羅馬文化、波斯文化、埃及文化、猶太文化、印度文化等也都影響著阿拉伯人,並被阿拉伯人所接受。

因此,波斯人的語彙、語法、文體及古籍翻譯,基督教的經典和信條,希臘的哲學和文學,印度的宗教、數學和文學,以及中國四大發明等等,對於阿拉伯人生活和文化的影響是比較深刻的。

而由倭馬亞王朝開其端、阿拔斯王朝形成高潮的有組織的翻譯運動,湧現了一大批各族各教派的翻譯家和學者,大量的波斯文、希臘文和印度文的著作被翻譯為阿拉伯文,通過翻譯和研究,各民族文化融於阿拉伯並取得重大成就。

這樣,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已經不是種族意義上的阿拉伯人所創造的,一切操阿拉伯語並信仰伊斯蘭教的人,都被看作同置於阿拉伯世界之內。

帝國境內的阿拉伯民族與其他民族無論是血緣還是政治制度、社會思想、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文化等等都融合在一起,即「凡是信奉伊斯蘭教,會說阿拉伯語,會寫阿拉伯文的,個個都是阿拉伯人,不論他原來的民族成分如何。」

這表明,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是在伊斯蘭教旗幟之下,由阿拉伯帝國範圍內的各族人民在吸收古代東西方文化遺產的基礎上,以其聰明才智和伊斯蘭教精神融會貫通、推陳出新的結果,「是阿拉伯民族人民和其他主要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結晶」。

伊斯蘭教成為國家的精神支柱,在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形成和發展中起了主導作用。

伊斯蘭教和阿拉伯 —伊斯蘭文化在世界文明交往中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歷朝哈里發時期非常重視和獎勵文化建設,豐富和發展了阿拉伯—伊斯蘭文化。

而伊斯蘭教是隨帝國大軍去的,穆斯林每征服一地,必建立清真寺,隨軍出征的詩人學者成為宗教文化的傳播者,清真寺成為傳播文化的主要場所,「借著聖訓的研究和傳述,各種學術 文化得以散播於 伊斯蘭世界。」

尤其是阿拉伯半島地理位置優越,陸路、海上貿易發達。阿拉伯商人向東到中亞、南亞及中國,向西從小亞細亞到北非、西西里及西班牙,沿途定居,傳教經商,穆斯林遍及世界各地。

「哪裡有穆斯林聚居的地方,哪裡就有清真寺,有《古蘭經》,就有伊斯蘭文化。」

與此同時,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也使得伊斯蘭教也遠播四方,發揚光大。雖然,輝煌一時的阿拉伯帝國隨著突厥人和十字軍入侵的不斷打擊以及內部階級矛盾的日益激化,最終在13世紀中被蒙古大軍滅亡。

但是,伊斯蘭教和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仍傳播到世界各地,不僅對信仰伊斯蘭教各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教育等方面產生深刻影響,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深遠的影響。

第一,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在保存和傳遞古代文化遺產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中世紀歐洲處於封建割據、戰爭頻繁、文化落後以及基督教神權的黑暗統治時期,古代希臘羅馬文化毀滅殆盡。

而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卻吸收了古代文化豐富的營養,尤其在偉大的翻譯運動中,使得大量的古代學術著作甚至是在歐洲早已失傳的著作有幸被保留和流傳下來。

後來,到中世紀後期,這些學術著作又翻譯成各種歐洲語言,特別是拉丁語,重新回到了歐洲,對歐洲的學術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歐洲處於蒙昧時代時,阿拔斯帝國逐步成為文明的保護者,古老的科學和哲學傳統保存下來;希臘文、敘利亞文、梵文和波斯文的著作被譯成阿拉伯文而不致失傳,出現了十進位制和零這類發明。」

而「 基督教中世紀則什麼也沒有留下」。

因此,「全世界都感謝阿拉伯語在傳播中世紀高度發展的阿拉伯科學知識方面所起的媒介作用」。

第二,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架起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樑。

東方文明比如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度的數字、十進位制等重大發明以及糖、稻米、棉花等傳入阿拉伯後,促進了阿拉伯 —伊斯蘭文化的發展。

而阿拉伯人又把它傳給歐洲,豐富了歐洲各國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推動歐洲社會發展的進程。

在12 世紀以前,歐洲人還不會造紙,文字都是寫在羊皮紙、骨器、木板上,「棉紙在七世紀從中國傳到阿拉伯人那裡」

15世紀的歐洲人才普遍學會造紙術。

而印刷術的傳入避免了手抄本的筆誤,保證了書籍的質量和速度,加速了文化知識的傳播和文化的發展。

到 13 世紀以後,中國的火藥和指南針等先進技術也通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恩格斯指出 :「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藥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藥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

對西歐的科學軍事技術進步和航海事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樣,東方文化的傳入,使歐洲人思想觀念發生變化,「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槓桿。」

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

第三,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對世界各國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不僅融合了各民族文化,而且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對世界各國產生了重要影響。

比如,在學習希臘、印度、波斯天文學基礎上的阿拉伯天文學對歐洲天文學的發展起了決定性作用,也對中國天文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阿拉伯光學家的著作直接而深刻的影響了英國實驗科學家羅吉爾·培根的光學研究,使他創立了近代的實驗學;

醫學家阿維森那的著作為歐洲醫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也頗有影響;

阿拉伯文學豐富多彩,無論在形式、內容、寫作風格上對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及對中國也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等等,這些都對人類科學文化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由此表明,伊斯蘭教和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和世界文明交往方面所具有的重要的影響和意義。

作者觀點

阿拉伯帝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從而使得國家的凝聚力更強,也保存了許多歐洲國家的文獻、文明,為此後的文藝復興做了一定的貢獻。

另外阿拉伯帝國通過其商業交流,也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共線,具有很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 1971 .

[ 2] 郭應德:《阿拉伯中古史簡編》[ 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1987 .

[ 3] 希提 :《阿拉伯通史》[ 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79 .

[ 4] 艾哈邁德·愛敏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 1 冊)[ 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2 .

[ 5] 彭樹智:《阿拉伯國家簡史》[ 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1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