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無戰事,家裡還有礦,蒙古的日子為什麼越過越窮?

行走在陌路 發佈 2023-11-14T04:03:33.049004+00:00

這段話出自蒙古嚮導巴雅達,作為一個年近五旬的老牌嚮導,巴雅達雖然只去過中俄兩國,但相對於絕大部分蒙古民眾而言,已經算是見多識廣的,然而也正因如此,巴雅達更加痛恨自己出生在蒙古。

「如果有來世,請讓我出生在中國,我受夠了蒙古。」

這段話出自蒙古嚮導巴雅達,作為一個年近五旬的老牌嚮導,巴雅達雖然只去過中俄兩國,但相對於絕大部分蒙古民眾而言,已經算是見多識廣的,然而也正因如此,巴雅達更加痛恨自己出生在蒙古。

巴雅達出生在蒙古西北角的烏列蓋地區,離中蒙俄三國交界處不足百里,祖上幾十代都是牧民,過著「哪裡有草哪裡就是家」的遊牧生活。

巴雅達的爺爺說過,他們這一脈出自「室韋部」(唐朝稱其「蒙兀室韋」),元朝時契丹同化草原各部,祖先帶著其中一支部族遠遁阿爾泰雪山,雖然居無定所,卻也繁衍生息近千年。

然而,他們躲過了金、遼、契丹和明朝清朝的同化和追捕,甚至連俄國內戰和二戰都成功避過,最後卻被所謂的《蒙蘇條約》​給害慘了。

原來,蒙古自二戰後全面倒向蘇聯,不僅交出「地空防衛權」准許蘇聯三個師常駐蒙古,還把蒙古經濟、文化和未來發展全部交給蘇聯控制,實行蘇聯各項律法和衛教制,使得蒙古語被廢(改為西里爾字母),將私有土地牧場全部收歸國有。

從蘇聯角度來說,收歸土地再以人均方式發放給蒙古人,是最公平也是最直接的「惠民」,可蘇聯卻疏忽了蒙古也存在階級,於是出現了有權有勢者分到的土地更好更多,而貧民卻只能拿到偏遠地區毫無價值的土地,勉強居住也沒有水電網絡等等配套設施。

牧民更加無奈,最初目的是收歸牧場後再按實際需求和草植生長情況輪換放牧,以免過度放牧導致生態失衡,可實際操作起來卻遠沒有那麼簡單,行賄歪風盛行喧囂,以致投機取巧者的牧場越來越大、越來越肥美。

老實巴交又給不出賄金的牧民,只能去又遠又荒涼的戈壁灘放牧,巴雅達一家就是這麼被迫遷往大甲戈壁灘牧場(離中國酒泉約400公里)。

一家人也想過改行,可一問才知道,他們放棄畜牧業後的土地補償雖然能拿到1.5畝,卻只能在首都以外的城鎮郊區,如定居在烏蘭巴托,則只能分到約700平方米的土地,且水電管網和房屋都得自行負責。

由於是永居,牧民們不得不考慮房屋的牢固性、舒適性、穩定的水電以及洗手間等等設施,以烏蘭巴托的物價算下來,一套(兩個蒙古包、一個衛生間)的房子最少要2億蒙古圖格里克(下稱蒙克),相當於40多萬人民幣。

與中國牧民不同,蒙古牧民畜牧總量和人均數據雖然更高,但利潤卻更低,2022年蒙古人均年產值也就五千美元,實際收入滿打滿算再打個對摺,刨除必要的生活與畜牧等等支出,說所剩無幾都是樂觀的​。

所以,看似簡陋廉價的蒙古包,並不是所有蒙古人都有錢建造的,巴雅達和叔叔兩家掏空所有,才勉強在烏蘭巴托郊外的半坡上有了這麼一個「兩室一衛」的家。

為了維持生活,兩家人不得不分開生活,老人帶著叔嬸在戈壁放牧,夫妻帶著四個孩子在烏蘭巴托上學,妻子負責接送和照顧孩子,巴雅達做嚮導的同時,也會接一些宰羊、挖礦等等兼職。

日子雖然勞累清貧,卻也能維持溫飽,可是生活永遠只欺窮苦人,2010年一場突然襲來的大雪災,擊碎了蒙古國牧民的所有希望:4萬多牧民的牲畜全部死亡,死亡過半的牧民超過16萬,牲畜死亡率超過總量的四分之一,​接近900萬頭。

巴雅達一家也損失慘重,父母和叔嬸不得不跟著數十萬牧民返回烏蘭巴托,而此時的蒙古政府卻表示無能為力,只在遠離市區三十公里以外的荒原給牧民們劃出了一塊土地,偏僻到爬上山坡才能收到一格手機信號的那種。

按照蒙古實行的「蘇律」,牧民雖然可獲得700平米的宅基地和1畝的菜地使用權,卻不能用來放牧或蓄養牲畜,因為這塊土地同時也在國有牧場範圍內,也就是說,牧民可以建房子(水泥、木質、帳篷均可),也可以種菜,但不能養雞鴨牛羊。

用巴雅達的話說:土地是給了,菜地也給了,但是牧民失去了收入來源,一畝菜地連自供都不夠,更別提還有米麵糧油、水電通訊等等支出。

沒有工作,也沒有社會福利,就連號稱比肩日本的蒙古免費醫療,也不過是某些人對外的口號而已(只針對退休、軍人、教師等公職群體),牧民和失業者根本就買不起蒙古醫保。

為了生活,失去牧場和牲畜的牧民只能淪為非法礦工,為了每天那四五十元的收入,他們沒日沒夜在隨時可能坍塌的礦洞裡挖礦挖煤,再等待壓價90%都不一定付現款的收購商上門。

做不了體力活的蒙古人,只能在烏蘭巴托各大垃圾場等著一車車的垃圾運來,趕在焚燒前從中翻找可以回收的玻璃瓶、鐵製品、紙皮等等垃圾,有些人為了占地盤,直接就地搭了個臨時住所​。

這樣的現象並不是個例,雖然占比不算很大,但相比被迫退牧的蒙古人而言,​並不少見。

前些年被廣為流傳的「蒙古地下人」,就是其中一個「分支」,這些人要麼因為各種原因(包括偷盜、非法採礦等)沒分到土地,要麼分到土地也沒錢建房,只能在冬季降溫時躲入下水道或供暖管道中居住,久而久之就被稱為「烏蘭巴托最神秘的地下人」。

這些「地下人」白天爬出地面拾荒撿垃圾或乞討或偷盜,得來的錢夠買麵包和酒就馬上返回。

在地下,不論男女不計老幼都會酗酒,喝的還都是廉價高度白酒,每個人嘴上都說著「驅寒」,心裡卻想著只有這樣才能多喝點,才能​更容易醉。

其中一位經歷過「蘇蒙蜜月期」的「地下人」​告訴我:這就是蒙古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雖然二戰至今已八十年無戰事,到處都是草場和礦石,只可惜蘇聯解體後,蒙古人的日子​越過越窮!

​(下一篇解讀蘇聯解體為什麼會對蒙古產生這麼嚴重的影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