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線是怎麼發明的?

怪博士李雷 發佈 2023-11-15T07:38:46.413661+00:00

都說科技發展為人們帶來了太多的好處,給人們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特別是醫療方面更是如此,比如在此之前,對於病患,我們除了通過十分間接的手段比如望聞問切來進行判斷,基本上沒有其他的辦法了,而有了x射線,一切變得不一樣。

都說科技發展為人們帶來了太多的好處,給人們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特別是醫療方面更是如此,比如在此之前,對於病患,我們除了通過十分間接的手段比如望聞問切來進行判斷,基本上沒有其他的辦法了,而有了x射線,一切變得不一樣。這是科技為醫療帶來的巨變,這也是從19世紀就出現且使用到現在的科技,那還有哪些科技是從19世紀出現一直使用到現在的呢?今天來和大家聊聊。


01,x射線是怎麼發明的?


我們今天常規體檢必有的一項就是胸透,用的就是x射線(另一項心電圖其實發明於1903年)

x射線,由德國物理學家W.K.倫琴於1895年發現,故又稱倫琴射線。據說這還有個好玩的故事。

1861年,英國科學家威廉·克魯克斯發現通電的陰極射線管有放電產生的光線。於是就把它拍下來。可是顯影后發現整張干版上什麼也沒照上,一片模糊。他認為干版舊了,又用新干版連續照了三次,依然如此。克魯克斯的實驗室非常簡陋,他認為是干版有毛病,退給了廠家,就這樣,一個偉大的發現與他失之交臂。諾,就是樓下這位可憐的娃

20多年後的1895年10月,倫琴也發現這個現象,他決心查個水落石出。

年過半百的倫琴吃住在實驗室,一連做了7個星期的秘密實驗。11月8日,他用黑紙把陰極射線管嚴密地包起來,只留下一條窄縫。這次他發現電流通過時,兩米開外一個塗了氰亞鉑酸鋇的小屏發出明亮的螢光。倫琴證明了這種效應是一種看不見的射線引起的,它能穿過紙和2--3厘米厚的木頭,能穿過薄鋁片,但不能穿過較厚的金屬和其他緻密物質。如果把手放在管子與螢光屏之間,可以看到手上的骨骼。

12月28日,他宣布了自己的新發現,並將這個性質不明的射線叫做X射線。後人將X線以他的名字命名,成為倫琴射線。以X線為基礎產生了X線學,也稱為倫琴射線學(roentgenology)。

據說,倫琴的第一張片子,是他夫人的手


02,19世紀的生物醫學領域的頂級期刊


以下幾份生物醫學領域頂級期刊,也是19世紀出現的一直使用到現在的。

自然 nature——首版於1869年11月4日。1869年約瑟夫·諾爾曼·洛克耶爵士建立了《自然》,洛克耶是一位天文學家和氦的發現者之一,他也是《自然》的第一位主編,直到1919年卸任。

科學 science——該雜誌於1880年由愛迪生投資1萬美元創辦,於189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科學團體「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

柳葉刀 lancet——是1823年愛思唯爾(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雜誌,部分是由李德·愛思唯爾(Reed Elsevier)集團協同出版。1823年由湯姆·魏克萊(Thomas Wakley)所創刊,他以外科手術刀「柳葉刀」(Lancet)的名稱來為這份刊物命名。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它最早在1812年始於由約翰·柯川博士所創辦的醫學季刊,稱為《新英格蘭醫學與外科期刊》。

還有一份細胞,創刊太晚,1974,但目前已經是生物領域的老大,創刊人是班傑明列文,也是生物領域的一個傳奇


03,糖精和口香糖


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熟知的糖精和口香糖也是19世紀發明的。關於糖精這一偉大發明,引用科學松鼠會的一篇小文

糖精可以算是一種家喻戶曉的東西。提起它,大概每個人都能脫口而出一系列「說法」甚至故事。它曾經是甜味劑中無可爭議的王者,也曾經帶來過許多恐慌。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中,糖精經歷了無數風雨。故事是美國的,是上個世紀、甚至上上個世紀的。從中,我們仍然可以看見一些熟悉的影子——在食品安全和管理上,我們仿佛在重複著別人的故事。糖精的發現:違規冒險靠「人品」糖精發現的細節有各種各樣的傳說。不管是哪一種,都是一系列違規犯錯的結果。如果適用今天的實驗室安全管理條例,當事人足可以被開除幾次。一般認為,糖精的直接發現者是俄國人康斯坦丁·法赫伯格(Constantin Fahlberg)。1877年,巴爾的摩的一家經營糖的公司雇了他來分析糖的純度。但是這家公司沒有實驗室,分析是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個實驗室進行的。這個實驗室的老闆是化學家伊拉·萊姆森(Ira Remsen)。在法赫伯格完成了糖純度的分析之後,跟萊姆森以及這個實驗室的人也混熟了,就在那裡做一些他想做的實驗。1878年初,萊姆森同意他參與實驗室的研究。美國歷史博物館所復原的Constantin Fahlberg在實驗室中的場景。當時萊姆森的實驗室研究煤焦油的衍生物。1878年6月的一天,法赫伯格回家吃飯,發現那天的食物非常甜。在確認他老婆沒有多放糖之後,他相信是手上沾了什麼甜的東西——機遇垂青於這個直接上手吃飯的人,如果他用刀叉或者筷子的話就與這一偉大的發現擦肩而過了。實際上,這種「很甜」的東西在之前也被合成過,只是沒有人嘗過,也就不知道它是甜的。做完實驗之後沒有好好洗手就離開實驗室,已經是違反安全規範了。飯前還不洗手,更是錯上加錯。如果說這些都還是無心犯錯的話,法赫伯格下面的舉動才足夠瘋狂——他回到實驗室,把各種容器里的東西都嘗了一遍,在一個加熱過度的燒杯里發現了這種「很甜」的物質。1879年,法赫伯格和萊姆森共同發表了一篇論文,介紹了這種 化學名稱叫做「鄰苯甲醯磺醯亞胺」 的物質以及其合成方法。在論文中,他們提到了這東西比蔗糖還甜,但是沒有談到可以用於食物中。法赫伯格通過嘗實驗室中各種東西找到了這種後來稱為「糖精」的東西,不過大家最好還是不要去模仿——那麼多東西中沒有遇到一種有毒物質,他的運氣實在太好了。用今天的流行語言來說,他這些嚴重「玩火」的行為沒有發生危險,大概只能用「人品好」來形容了。不過,法赫伯格的人品其實不怎麼樣。這一發現是他在追隨萊姆森的研究時偶然發現的,發表論文的時候也和萊姆森作為共同作者署了名。1884年,已經離開了萊姆森實驗室的法赫伯格,在德國悄悄地申請了糖精的專利。當時,這項在德國的專利在美國也有效。這樣的曲線策略,使法赫伯格在未引起萊姆森注意的情況下獨自獲得了糖精在美國的專利。他給這種名字很長的物質起了一個商品名稱「saccharin」。在中文裡,這個詞被翻譯成了糖精。萊姆森是一個相當清高的科學家,一貫看不起工業化學,對此也沒有在意。1886年,法赫伯格又申請了專利,把自己當作糖精的唯一發現者。隨著「法赫伯格發現的糖精」這一說法的廣泛傳播,萊姆森終於憤怒了,向整個化學界痛斥法赫伯格是一個「無賴」。如果按照美國當今的專利制度,法赫伯格和萊姆森已經發表了關於糖精的論文,就不能再對糖精這種東西本身申請專利了。如果法赫伯格後來發現了新的方法來合成糖精,那麼專利保護的只能是這種方法本身,而不是糖精。換句話說,他的專利可以阻止其他人用他的新方法來生產糖精,但是別人可以用當初論文中描述的方法來生產。而糖精本身,並沒有被專利所保護。反過來,如果法赫伯格申請的專利是針對糖精這種新物質的保護,那麼萊姆森應該也是發明者——只要萊姆森有證據顯示他參與了這項發明,而法赫伯格的專利申請中沒有他的名字,這項專利就失效了。或許是萊姆森只是想要發現糖精的貢獻得到承認,或許是當時的專利制度還不完善,總之萊姆森發完飆也就打住了。而法赫伯格不為所動,依然悶聲發大財。法赫伯格雇了一個人,在紐約生產糖精。當時的產量是每天5公斤,作為飲料添加劑。當時,糖就像中國張大師倚仗的綠豆,被用來治療各種疾病。而同樣產生甜味的糖精,也很快流行開來。人們不但把它用在咖啡、茶中,還用它來保存食品,甚至治療頭痛噁心之類的小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