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書單 | 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第五期)

中國作家網 發佈 2023-11-15T11:47:19.390258+00:00

二則是希望在更恰當的周期里,為每一期「列錦」呈現更豐富的面向,能兼有學者文集、文學史研究、文藝思潮研究、史料研究、批評集等諸重形態的新著,以便學人和讀者按圖索驥,各有所得。

中國作家網書單|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第五期)

2023年,「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專欄決定以不定期推出取代之前固定的每季度一期。之所以做出如上改變,一來是為了適應學術出版的規律,避免因出版時間和上市時間的不匹配造成遺珠之憾;二則是希望在更恰當的周期里,為每一期「列錦」呈現更豐富的面向,能兼有學者文集、文學史研究、文藝思潮研究、史料研究、批評集等諸重形態的新著,以便學人和讀者按圖索驥,各有所得。

第五期「列錦」為讀者遴選作品22部。《中國現代文學新講》是文學史家錢理群先生第100部著作,錢先生在耄耋之年回到作品本身,重拾文學本原,為主流文學史研究提供了重申常識式的編纂思路與著史方案;《陳曉明文集》收錄了學者陳曉明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多種,多年來,陳曉明以深切的社會關懷和問題意識,在世界性與本土性之間,探索中國文學路徑,他是勇立潮頭的探索者,也是一代批評家的領航人;作為漢譯文學研究專家,李今從西方文明的複雜性中去粗取精,並以批判的眼光再造現代文化的新宗,新著《魯濱孫變形記》在紮實考辨的基礎上屢生創見,值得細讀;從《文學青年編年史》中,讀者可以看到一個開放、包容、具有批判性的青年批評家形象,方岩說「我們需要讓不同知識體系、不同身份的人參與到問題討論中來」,或許也只有這樣,才能捍衛雜糅經驗對記憶的侵蝕。掛一漏萬,更多新著不逐一提及。

借本期導語,還想就「列錦」的入選標準多說幾句:我們願網羅好書,但因篇幅所限,只選取具有典範意義的學者佳作、有益於學科建設的研究新著、體現編纂意圖的文叢文集、代表學術前沿的理論作品以及獨具風格的文學批評。此外,除有特別的紀念意義,「列錦」原則上不推薦舊作再版。希望通過這份工作,能為一段時期內的文學研究存目。鑑於編者精力有限且囊中羞澀,也歡迎有意加入「列錦」的出版方及作者寄送新著或傳遞相關資料,收件郵箱為:chenzeyuyihai@163.com。

夏日美好,但惜夏日長,讓我們共同珍惜每一個閱讀的晝夜吧。

——欄目主持人:陳澤宇

《報刊史料與20世紀中國文學史》

關愛和 總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23年1月

20世紀是以報刊為中心的文學時代,對報刊史料進行系統性、整體性梳理與研究,是深化百年中國文學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路徑與必然選擇。河南大學中國近現當代文學專業通力合作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報刊史料與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並於今年將成果結集出版。全書分為近、現、當代三卷,共130萬字。這套書史料鉤沉細緻深入,從晚清時期報章之興與革命文學的邏輯關聯入手,循序漸進地講述報刊視角下的百餘年文學史,在當代部分尤重不同文學階段出版格局及其調整,全面立體地展示了報刊媒介與文學生態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互動互生關係,其對史料的主動認知與把握,鮮明地體現了河南大學紮實的學術傳統。

《陳曉明文集》

陳曉明 著,廣東人民出版社,2023年1月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曉明是從1990年代至今活躍在文壇現場的重要批評家,他長期植根理論、史論、批評,促進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文學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的發展,亦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文集》收錄陳曉明幾十年來最負盛名的學術成果,包括《無邊的挑戰》《後現代的現代性》《不死的純文學》《小說的內與外》《無法終結的現代性》《通透之境》《德希達的底線》《中國當代文學主潮》等重要著作。陳曉明的文字致廣大而盡精微,閱讀《文集》除了體認學術價值,更可感受到他筆下頗有特色的浪漫思辨風格。可以說,沿著《陳曉明文集》細讀,就等於把握住了當代文學的宏闊脈象。

《中國現代文學新講》

錢理群 編著,九州出版社,2023年5月

《新講》是文學史家錢理群先生第100部著作。《新講》以「導讀+原文」的形式聚焦現代文學時期45位作家、60多篇作品,試圖回到文學閱讀、文學教育與文學史研究的起點與原點,回歸文學本身。錢先生說,「文學史的大廈,主要是靠作家,特別是大作家、經典作家支撐的;而作家的主要價值體現,就是他的作品文本。」《新講》為當下以「大文學史」理念為主流的文學史研究提供了重申常識式的編纂思路與著史方案。在文字之外,每一講前均有相關著作初版本書影、目錄插圖,以及寫作該作品時的作家存照,全書前還配有作家圖譜圖表,為讀者提供了觸摸文學史的鮮活經驗。

《有聲的中國——演說的魅力及其可能性》

陳平原 著,商務印書館,2023年4月

演說在晚清的興起,意味著知識傳遞的方式發生變化。無論思想啟蒙還是社會動員,晚清以降都與聲音帶來的政治文化氛圍緊密相關。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近年來敏銳地察覺到聲音在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雖然相較於文字和圖像,聲音更易消失於歷史的深處,但那些關於演講氛圍的生動描摹,那些對於演講現場的光影留念,都為我們復原了一段「有聲」的文化史。聲音的背後,有人、有文、有思想、有時代。在《有聲的中國》一書中,陳平原通過鉤稽「演說」的變化,兼及閱讀、傾聽與觀看三種觸摸歷史的路徑,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個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現代中國。

《文學詮釋學》

李建盛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10月

學者李建盛的《文學詮釋學》是一部為當代文學理論的話語資源提供哲學建構的作品。他以文本、理解與意義作為核心貫穿全書論述,就文學詮釋學的文本概念、文學理解的規定性、文學意義的發生和實現方式以及詮釋學理解事件中闡釋文本與意義之間的內在關係等命題展開深入的討論。李建盛在現代詮釋學理論和文學理論的綜合視野中考察詮釋學與文學詮釋學的內在邏輯關係,並以對話精神探索綜合的理論視域。在全書最後一章,作者還就詮釋學與文學史書寫之間的關係綜合論述,著重描述了文學史理論的若干種範式以及效果歷史意識與文學史意識的關聯。

《魯濱孫變形記:漢譯文學改寫現象研究》

李今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3月

《魯濱孫變形記》是學者李今關於漢譯文學改寫現象的研究專輯,作者應用勒菲弗爾的改寫理論,試圖將漢譯文學改寫的個案或現象視為中國20世紀歷史的碎片,藉此去認知某一特定時代的文化與文學的獨特光影。書中選擇了《魯濱孫漂流記》、《簡·愛》、洋孝子孝女故事,以及高爾基、普希金翻譯序跋等個案,聚焦其譯作和評介中的改寫問題,由內而外探究漢譯文學改寫現象的發生與譯者的政治立場、文化身份、美學追求及其所處社會語境的關聯,由此呈現在思想、觀念、情趣等層面,中國與世界相交融與激盪,相拒斥與雜生的複雜歷史面影。

《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學科的興起》

李昕揆 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3年1月

青年學人李昕揆曾對文學理論的近現代生產多有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學科的興起》一書即是他對既往研究的整理所得。該書以文學理論學科自身為研究對象,把文學理論視為一種知識形式和社會實踐進行考量,從近代學制與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學科範式的生成、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知識生產與傳播機制的建立、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學科話語規範化的路徑、作為權力話語的文學理論及其運作等方面作出具體分析。其中,作者關於文學理論的「修辭語用學」與議題設置等方面的論述多有創見,也為該類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基礎。

《左右雅俗之間的三十年代文藝》

葛飛 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9月

新文學走到1930年代,就真正進入了一個雜語的文學時代。正如《左右雅俗之間的三十年代文藝》一書所表露出的那樣,面對這一時期的文藝場域,「雜」是難以迴避的症候。學者葛飛常年關注左翼戲劇與都市文化等命題,在這本新著中,他收錄關於文學、戲劇、電影等藝術門類的研究文章,以周氏兄弟、海派都市、《現代》雜誌為中心,涉及中國現代文學作家作品研究、20世紀30年代文學活動研究、文藝思潮研究等,輻射到整個1930年代的文學生產現場。「雜」標識著釐清的難度,也寓意著雜花生樹,意味著可被打撈的歷史生機。

《中國現代同人期刊研究舉隅》

付祥喜 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5月

自從《新青年》雜誌創辦以來,同人辦刊成為中國現代期刊史上一個重要現象。學者付祥喜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新月派創辦的各類刊物(《晨報副刊·詩鐫》《晨報副刊·劇刊》《新月》《詩刊》)和40年代影響巨大的《觀察》周刊為例,既依據豐富翔實的文獻史料考察刊物創辦的緣由、資金來源、財務狀況、欄目設置和運作情況,也關注刊物周圍的主要撰稿人和讀者群體,由此深入探索中國現代同人期刊辦刊模式和聚散離合的原因,揭示中國現代同人期刊的傳統及其傳承規律,了解現代同人期刊對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現代期刊編輯出版的貢獻。

《文學:批評·跨域·歷史化》

吳俊 著,作家出版社,2023年4月

二十餘萬字的《文學:批評•跨域•歷史化》一書是吳俊最新的文學批評文章合集,也是作家出版社「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與批評書系」的最新成果。這本自選集收錄的文章,側重於以跨域和歷史化的視野進行文學批評,力圖從文學史視野對於當下的文學發展的挑戰予以理論的宏觀回應。全書共分四輯,貫穿作者近年來關於理論、文學史、文本細讀等方面的研究,並重點收錄其在《小說評論》「三棲專欄」和《文藝論壇》「起點批評」兩個欄目的印象記文章,讓讀者在專業知識之外,還可識別一個對生活有愛心、信心、熱心的學者形象。

《路遙的哈姆雷特與莎士比亞》

李建軍 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11月

每一位學者都有自己的「關鍵之書」。這可作兩重理解,一方面是影響之關鍵,另一方面是創造之關鍵。對於李建軍來說,讀路遙、研究路遙在他的閱讀史與學術路徑中都占據著「關鍵位置」。李建軍新著《路遙的哈姆雷特與莎士比亞》收錄了他路遙研究前後二十年的文章數十篇,從人物、作品、內容、形式等諸方面描摹了路遙與他的文學世界,可謂是他個人在這一領域的集大成之作。在李建軍看來,文學本質上是一種人格現象,路遙無疑是偉大的作家,他無愧時代、個性堅卓、氣質沉鬱、情感真摯,路遙的作品包含著偉大的道德精神。

《走出語言自造的神話:中國新詩論集》

李章斌 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1月

詩歌研究者李章斌善於從詩歌文本中提煉當代詩的語言意識、歷史意識和詩學理念,並尤其關注先鋒詩歌的「語言中心主義」傾向問題,分析其中存在的自我中心主義的痼疾以及寫作倫理的困境,並探索走出「語言自造的神話」的若干理路。書中收錄的《從刺客到人群》一篇中,李章斌借用陳東東對漢詩的「魯濱遜」比喻:被拋置到陌生大陸上的魯濱遜無枝可依,曾經的文明和制度失效了,只有自己是新的立法者。但魯濱遜不應滿足於無人的荒野,就像作者所說,當代詩歌或許還將講述另一半的故事:「等造好了大船,魯濱遜終於要像奧德修那樣踏上返鄉之旅,去找回和融入偉大和悠久。」

《試論詩神》

王煒 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23年1月

王煒在《試論詩神》一書中繞開理論家的轉述,並試圖避免自我理論化的預先判斷,直接置身於詩歌美學事實和精神事件的縈繞之中,以獲得和「詩神」面對面的交流。何為「詩神」?這當然是一種比喻意義上的說法,也是米沃什比詩更在乎的「新的措辭」的意志,是把我們帶離對詩和詩人刻板化解釋的力量。在作者看來,詩神還是那個我們未曾意識到的內在自我,那個「既親近又不可辨認的」「熟識的複合的靈魂」。《試論詩神》中,王煒將許多孤立的作品聯繫起來,使其成為彼此矛盾聲音的對話,儘管這些被分析的經典作品多來自異域他鄉,但又是如此深刻地影響了現代漢語詩歌的想像力。

《融合與再生:20世紀90年代中國長篇小說中的「宏大敘事」》

房偉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5月

「宏大敘事」終結了嗎?房偉認為沒有。《融合與再生》從「宏大敘事」概念的興起與旅行起筆,分析概念變動過程中的誤讀與錯位,並藉以探討當代文學1990年代宏大敘事背後的文學史邏輯。《融合與再生》以90年代長篇小說「啟蒙敘事」與「現代民族國家敘事」為研究的兩翼,通過對具體思潮與文本的解讀,最終確認:文學史意義上的宏大敘事並未終結,而是在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並置,解構與建構並存,個體神話與集體影像雜糅的空間化情況下,走向了複雜的「再生」。對文學史成說的質疑與重審,體現了學人的理論功底與學術勇氣。

《愛的分析》

岳雯 著,譯林出版社,2023年1月

網絡上有博主評價岳雯《愛的分析》的批評風格,「細緻但不膩味,冷靜得像一個一語中的的哲人。」借這位博主的評價,後半句對應的大概是書中前半文章,它們指向正在發生的文學現場,討論長篇小說的開頭,「好人的故事」,以及那些作品面貌各異精神氣質相通的作家:阿來、王安憶、鄧一光。岳雯善於「一語中的」,她從幾個倏忽而過的側身相望里,判斷出文學史不經意的轉軌。而前半句,「細緻但不膩味」恐怕說的是書中第三輯。這些漫談多發生於「黃昏,大概是一天中最富意味的時刻」,在岳雯更放鬆和沉醉的批評文字中,我們不難理解文學為何能如生活一樣令人著迷,以及與文學的相遇為何如此值得珍惜,值得「愛的分析」。

《群像與個體——「90 後文學」論稿》

徐威 著,作家出版社,2023年5月

青年批評家徐威長期關注「90後」作家及創作,他堅持做同代人的批評,終成一家之言。從2007年「90後」詩人首次集體亮相至今,「90後文學」的批評概念也即將迎來精神成人。《群像與個體》是國內第一部「90後文學」研究專著,徐威以代際視角切入,對「90後文學」的發生語境、創作特點與發展趨向等提出見解,他進行總體性觀照的同時,也注重研究不同文學個體之間的特殊性,展現了「同代人」批評家的敏銳觸覺。在代際批評不斷落潮的當下,徐威為文學界重新審視「90後文學」登場、發展、流變的文學史風景提供了有效的契機。

《文學青年編年史》

方岩 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23年3月

收錄書中的同名文章《文學青年編年史》是方岩關於路內《霧行者》的長篇評論,《霧行者》書寫一代文學青年十年離散的過程,而「編年史」也收錄了方岩過去十年的部分評論文章,出版方的宣傳語裡寫到「真誠地向讀者呈現一個文學青年十年的精神漫遊圖景」,此言得之。「文學青年」的標籤正在失去固有的價值屬性,曾經通過潛在優越性建構自身合法性的稱謂在當下變成了空洞的能指,正如方岩所說,「在大眾文化領域,『文學青年』又成為某種消費符號」。那麼,如何從「編年史」的意義上來理解一個青年的文學批評?方岩將問題的答案潛藏進後記,文學青年或許是失落的一代,但並非生活洪流里的失蹤者。

《拒絕想像》

徐兆正 著,作家出版社,2023年5月

文學創作與批評都是想像的藝術,但徐兆正說要「拒絕想像」。具有哲學、文學雙重知識背景的徐兆正在這本書里展現出理論解剖與文本分析的雙重能力,批評集的上下編各有特色。同名文章《拒絕想像》中,他對災難文學的寫作倫理進行了反思:當現代藝術以想像去解答災難爆發的緣由時,它已然在想像中容忍了一場已由藝術掩蓋的罪行。由此出發,可進入這本名為「拒絕想像」的批評文集。所謂「拒絕想像」,是把真實從僵化的想像中解救出來,正如他在談論批評觀時所說,「除了遙不可及的想像,真理還是求真意志本身,是對於真理毫不動搖的關注。」

《網絡文學:媒介、文本和敘事》

王金芝 著,花城出版社,2023年4月

青年學人王金芝供職於廣東省作家協會,近年來多從事網絡文藝和媒介批評。《網絡文學:媒介、文本和敘事》即是她過去一段時間的研究成果結集。該書共分為八章,以媒介、文本和敘事三個關鍵詞切入,呈現媒介視域下網絡文學的生態、文本、敘事模式的轉變及其特徵:在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和中國當代文學的拓展中定位網絡文學,觀照其起源、生產和消費;在網絡機制、故事消費和身體敘述中研究其文本特徵和敘事空間;在賽博空間新符號和新現實中考察新媒介和網絡文學的發展趨勢。

《愛與尊嚴的時刻》

行超 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23年3月

行超說,「愛與尊嚴,應該是一切文學的起點,也是所有寫作者共同捍衛的精神。」《愛與尊嚴的時刻》收錄《文藝報》文學評論版編輯行超十年來訪談文章14篇,她的與談人包括王蒙、莫言、王安憶、周曉楓、徐則臣、魯敏、張悅然等。如學者何平的評論所說,「以專業化見長的文學訪談,當屬於文學批評的範疇。」訪談集中每一篇正式開始前都有一段類似獨白的導語,講述這一篇對話因何而來,告知一段文學交往發生的契機。相比於正文,或許有些導讀更值得珍視,它是間於若干個搖晃的時刻的見證,也是我們飄飄忽忽的生活的身體。

《人性的博物館:七堂小說寫作課》

黃梵 著,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2023年5月

小說是人性的實驗室,也是人性的博物館。繼《意象的帝國:詩的寫作課》之後,作家黃梵再次將他的寫作心得結集出版。《人性的博物館》中包含的七堂課源於黃梵的創意寫作課堂,他的文學教育穿插著哲學思辨,兼顧趣味性與邏輯性,讓人讀來過癮的同時也預示著一定的閱讀門檻。黃梵在這本書里講述文學觀念、敘事技巧、小說結構,並就創作的前沿問題逐一辨析,提出個人化的小說寫作工作方法,其中關於「穿甲模型」的解釋別有新意,值得細讀。每一堂課上,黃梵均在理論框架的基礎上廣徵博引,例證涉及文學、繪畫、雕塑、攝影等各藝術門類,可謂筋骨血肉俱在。

《迷宮與玄珠》

向以鮮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年1月

《迷宮與玄珠》書底處的上架建議是「文學·隨筆」,顯然,這是一部以隨筆體為主的詩學散記。歷史文獻學者、詩人向以鮮筆下不見縝密的理論框架,卻流淌著更從容的詩想。《迷宮與玄珠》聯通古今,從「宋詞一嘯」「美人幻影」談到「先鋒精神」以及「口語詩的真相」。上卷將浩瀚的中國古典詩歌及詩學寓意為一座瑰麗神奇的「迷宮」;下卷取意於《莊子》的象罔求珠傳說,向廣博的當代詩致意,尋覓代表詩歌真諦的「玄珠」。相信在這本書中,每位讀者都能遇見繆斯的神廟,聆聽環佩、嗅聞芳香,也可以「幻想驚鴻一瞥的風神」。

編輯:鄧潔舲

二審:張俊平

三審:王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