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15年,鄭州老牌獨立書店「書是生活」歇業閉店

大河財立方 發佈 2023-11-18T05:22:45.220398+00:00

【大河財立方 記者 張戰強】對於喜愛閱讀的書友來說,告別,成為最近的主題。6月30日,中國kindle電子書店停止運營,曾經是幾乎顛覆紙質書的存在,最終成為「時代的眼淚」。

【大河財立方 記者 張戰強】對於喜愛閱讀的書友來說,告別,成為最近的主題。

6月30日,中國kindle電子書店停止運營,曾經是幾乎顛覆紙質書的存在,最終成為「時代的眼淚」。

同日,擁有15年歷史的鄭州獨立書店「書是生活」發布公告,書店將於7月8日正式歇業閉店,感恩大家15年的陪伴,並於7月1日發布具體會員退費、清倉活動內容。

書店常以「精神脊樑」的身份存在於城市之間,每每聽到有倒下的聲音,總要引來一聲悲憫嘆息。

碎片化閱讀和短視頻風靡的文化環境,長時間閱讀成為奢侈。面對新的閱讀環境和消費群體,實體書店的「難」主要體現在哪兒?數位化產業衝擊的浪潮下,實體書店又該如何把握轉型機會?在保留「書香味」的同時也能唱好「生意經」?

運營15年,書是生活成為歷史

「我曾無數次幻想辭去書店的工作後再回來讀書的場景,那或許是一個靜謐的午後,寬敞明亮的書店大廳散坐著三三兩兩的讀客,經六路上梧桐樹的樹影被陽光投影在書店臨街的窗上。書架上的書來來往往,有新朋友,也有舊相識。」這是書是生活公眾號告別信中的開頭語,落筆人是「最後一任書店君」。(註:書店君為書是生活負責人化名)

對於最後一任書店君來說,幻想了無數次辭去書店的場景,但或許沒有預料到的是,這一場景的到來會如此之快。

書店君在接受大河財立方記者採訪時說,告別是因為和教育社區的場地協議到期,合同內容有新的變化,而書店的經營很難實現收支平衡,加之此前受疫情影響書店人流減少導致虧損嚴重,書店感到經濟負擔過重,再加上也沒有合適的新址可選,所以決定閉店。

陪伴鄭州15個春秋,五千多個日夜,人群往來如流水白雲。

雖說現在公開告別,但是回憶起15年前在農業路文化路開出首家店的場景,書店君卻格外清晰,當時的書店布置也都歷歷在目。15年寒暑往來,時間好像只留下了開始和結束,中間過程在無限加速。

2008年3月18日開業,書是生活想要做城市愛書人的燈塔,最後一篇告別信中,標題寫的是「倒在黎明的前夜」。「光」的概念,貫穿書是生活命運的始終,光曾經明亮過,也曾經黯淡過,直至今日,書是生活這一束光,也走到了盡頭。

「黎明」是什麼?書店君跟記者解釋為「疫情後的黎明」。

實體書店經營本身就利潤微薄,外部環境的衝擊,讓實體書店如孤舟般顛簸。在告別原因中,書店君也明確提到,多次搬家導致客戶群體無法固定、疫情反彈導致人流持續減弱是關閉的主要因素。

事實上,放眼周圍,書是生活的告別,並非個例。

曾經風靡一時的網紅書店言幾又、誠品書店也每每傳來閉店消息。新的閱讀環境條件下,備受震盪的實體書店們的核心競爭力到底在哪裡?文化在商業面前,又該如何實現理想和現實的雙重豐滿?

利潤微薄,只靠賣書難以存活

2022年12月,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發布《全國實體書店經營情況調研報告》,其中提到2022年上半年,9.56%的實體書店沒有收入,32.09%的實體書店收入在10萬元以下。經營壓力之大,可見一斑。

「平時我們的收益主要來源於書籍的銷售、會員卡的辦理、飲品和文創的銷售。書很難作為書店的賣點。」書店君跟記者解釋。

不只是書是生活,包括入選「全國年度最美書店」的鄭州兆熹書店,談及書店收益來源,也表示賣書的利潤空間,實在不足以覆蓋房租、人工等經營成本。

「賣書是書店的主業,但是在支撐整個書店運營方面,遠遠不夠。」兆熹書店的相關負責人閆娟向大河財立方記者透露。

近年來線上書店的巨大衝擊,實體書店的經營壓力更是居高不下。

據了解,部分圖書線上線下折扣甚至可差31個百分點。鄭州年齡最大的個體書店「夜市書店」的負責人喬英琨此前跟記者聊起,店裡一本折後雜誌的利潤,大概也就四毛錢。

書店君跟記者聊起經營困難時,也一再強調線下書店在線上售書面前,幾乎沒有什麼競爭力。

不斷上演生與死的實體書店,也在努力嘗試自救。越來越多的實體書店轉型做「文化空間」、做講座、做微縮社區,把讀書做成一件有情調的事情。

把書店做成家庭「大書房」

場景化升級是探索的重點

記者了解到,以「圖書+X」的模式運營,是近幾年開設的實體書店的主要經營模式,也就是把圖書、咖啡和文創產品進行組合,來帶動更多的客流和消費。

「我們也做了很多嘗試,比如說吸引部分有自習需求的人到店辦卡,但是書店的容量也遠遠不夠,再加上基礎設施難以滿足需求,這部分客源也沒辦法有效固定。」提及此前的嘗試,書店君言語之中透露著些許遺憾。

「大家都在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兆熹書店在2019年開業的時候,其實吸取了書是生活的很多經驗,包括對於書店氛圍的打造,這是我們學習的重點。」閆娟跟記者說。在堅持不破壞讀書氛圍的基礎之上,兆熹書店對書店的場景和功能不斷進行質的改造。

豐富的線下活動推出,對於書店人氣的提升,有著極大的幫助。

「兆熹書店基本上能夠做到一個月四五十場活動,其中包括讀書會、兒童閱讀、生活沙龍等。此外,包括商業活動的加入,也為書店的收益帶來一定的增量。」閆娟告訴記者,目前場外商業活動的加入,基本上可以為書店提供10%的收益。

書店歸去來之間

做大整體市場蛋糕才更有出路

有人黯然離場,也有人熱血入場。《2020—2021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新開書店的數量約是關閉數量的2.6倍。作為城市的文化「微光」,書店就像是一個無形磁場,不斷釋放自己的能量。

兆熹書店表示,在書店可經營的邊界範圍,一直在不斷地探索和拓展,希望把書店打造成城市的文化地標。令人欣慰的是,憑藉著多種經營模式的加入,以及對於閱讀本身主業的堅守,慕名而來兆熹書店的群體在不斷地增大。

「今後希望在固定的時間周期內,這座城市的書店經營者們能夠相聚一起,共同分享經營理念,討論書店的運營升值空間,共同把市場蛋糕做大。」閆娟在跟記者聊起書店經營的時候,也表達了想要與同行們齊心並進的迫切心情。

此次告別,是要完全轉換賽道,還是要繼續換一種形式在書店領域活躍,此間選擇,對於書是生活也是新的考驗。「這個書店是老闆們年輕時候的夢想,為了支撐夢想他們各自進入各行各業,現在人至中年,很難有時間專營書店,這次閉店就是暫時退出實體書店賽道了。」書店君說。

但在告別信中,書店君也寫到,世間沒有太多永恆的事情,書店帶給我們的歸屬感、好的記憶,會滋潤我們踏上新的征程,開啟新篇章。

這個我們,相信不只是包括書店中的閱讀者們,同樣更包括諸多的書店經營者們。

責編:史健 | 審校:李金雨 | 審核:李震 | 監製:萬軍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