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滅亡後,東林黨都去哪兒了?

國家人文歷史 發佈 2023-11-21T19:36:37.280744+00:00

本 文 約 5700 字。閱 讀 需 要 15 分 鍾。那麼,真實的東林黨究竟是一群怎樣的人?在明末清初的時代浪潮洗滌下,他們又各自做出怎樣的抉擇?

本 文 約 5700 字

閱 讀 需 要 15 分 鍾


作為一股晚明時期崛起於江南的政治力量,有關「東林黨」的討論與非議,可謂貫穿整個中國近現代史。那麼,真實的東林黨究竟是一群怎樣的人?在明末清初的時代浪潮洗滌下,他們又各自做出怎樣的抉擇?又緣何會在清初逐漸走向消亡?


何謂「東林」:

東林黨的緣起與鼎盛時期


說起「東林黨」,自然要追溯到顧憲成創辦的「東林大會」。從明朝的官僚體系看,僅做到吏部文選司郎中的顧憲成並不能算什麼成功人士。但在其嶄露頭角的萬曆朝中期,來自南直隸的申時行、許國、王錫爵等人一度把持內閣,令出身無錫的顧憲成也跟著雞犬升天,以至於在捲入「國本之爭」後,竟敢公然違逆上意,提名了眾多為萬曆帝所厭惡的官員,最終削去官職、遣送回鄉。


明代南直隸地圖。來源/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然而,回到故鄉無錫的顧憲成並未有所收斂,反而借著重修宋代學者楊時曾經講學的東林書院之際,網羅了高攀龍、安希范、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葉茂才等失意官僚,發起了以講學為名、非議朝政的「東林大會」。


由於只需「吐槽」、不必實踐,「東林大會」很快吸引了眾多的在野政客。而隨著與會之人越來越多,「東林大會」也逐漸成為江南地區的輿論中心,進而為廟堂之上的有心人培植和拉攏,逐漸形成了與「齊黨」「楚黨」「浙黨」分庭抗禮的「東林黨人」。


江蘇無錫東林書院。攝影/楊玉誠,來源/圖蟲創意


終萬曆一朝,東林黨人一度為沈一貫、方從哲為首的「浙黨」所壓制,但在萬曆末年的政治亂局中,東林黨人還是瞅準時機,通過介入梃擊、紅丸、移宮三大案,協助天啟帝朱由校對抗鄭貴妃,進而一度成功掌控朝局。


然而,相較於好發高論的「東林黨人」,沉迷於木工的天啟帝朱由校顯然更願意信任自己的親信太監魏忠賢。於是乎,魏忠賢及以之為首的「閹黨」便成為「東林黨人」拔之而後快的「眼中釘」「肉中刺」。天啟四年(1624),左副都御史楊漣首先上書彈劾魏忠賢二十四條大罪,緊接著,大理寺左寺丞左光斗等七十餘人相繼對魏忠賢展開彈劾。


朱由校坐像。來源/台北故宮博物院


但是,這般聲勢浩大的政治攻勢,最終被魏忠賢藉助天啟帝的保護傘輕鬆化解。隨後掌控著東廠及錦衣衛的魏忠賢以收受賄賂的罪名,將楊漣、左光斗等人抓住詔獄,以酷刑拷打至死。面對如此慘劇,看似同氣連枝的東林黨人一時土崩瓦解,不敢再與「閹黨」正面抗衡。


心狠手辣的魏忠賢自然不會放過這些政敵,他命人撰寫了一部名為《東林點將錄》,將東林黨核心成員與《水滸傳》中的晁蓋及108名好漢一一對應。但就在魏忠賢準備將其一網打盡之際,天啟帝突然病逝。由於天啟帝膝下無子,最終由其弟信王朱由檢繼位,是為「崇禎帝」。


秉承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急於扳倒魏忠賢的崇禎帝上台之後大舉重用東林黨人,但此時的大明已在內憂外患中積重難返,而東林黨人雖名曰一黨,卻沒有一個可以貫徹始終的政治綱領,最終也只能在大明王朝的一次次內耗中蹉跎歲月,直至「闖王進京」「清軍入關」。


進退維谷:

明末亂世中的東林黨人


據後世統計,被魏忠賢列入《東林點將錄》的109人之中,直接為魏忠賢及「閹黨」所謀害的有16人。此後,在崇禎朝時為皇帝處決者為三人。而闖王起義軍進軍的過程中,被《東林點將錄》編排為對應「雲里金剛宋萬」的「地魔星」宋師襄,於故鄉耀州(今陝西省銅川市)被俘。曾任順天府尹的宋師襄此時早已被革職,但其卻堅持不降,最終被農民起義軍問斬於山西聞喜縣內。


與宋師襄命運相近的,還有被《東林點將錄》編排為對應「病尉遲孫立」的「地勇星」李邦華。作為東林黨中少有的能吏,李邦華不僅在此前於九江成功安撫了有譁變傾向的左良玉所部,面對闖王起義軍的步步緊逼,也適時向崇禎帝提出了仿照永樂年間的舊例,讓太子到南京監國;把定王、永王分封到太平、寧國二府,讓他們拱護兩京等建議,而正是這樣一個為大明操碎了心的東林黨人,在闖王起義軍進入北京後,選擇自縊而亡。


《闖王進京》。繪/劉旦宅


然而,除了上述兩位之外,《東林點將錄》中便沒有直接或間接死於闖王起義軍的人物。其中,除了天啟年間成書的《東林點將錄》中很多人已在崇禎朝自然死亡外,很大一部分原因還在於東林黨人大多生活於江南,遠離明末農民戰爭的核心戰場。但是隨著清軍大舉入關,東林黨人的好日子也很快到頭了。


必須指出的是,史可法雖不在《東林點將錄》所列的109人之中,卻因一度對東林黨首腦左光斗執弟子禮,而被視為東林黨成員之一。但從崇禎帝自縊於煤山之後的帝位繼承人選擇上來看,無論史可法是否為東林一黨,都不可避免地背負上自己恩師左光斗時代東林黨所留下的政治包袱。


當時大明帝位繼承者的主要人選有三個,分別是福王朱由崧、桂王朱常瀛、潞王朱常淓。無論從藩位高低、兄終弟及的繼承順序還是距離來看(朱由崧一路逃亡,此時就在淮安),都應該由崇禎皇帝朱由檢的親堂兄朱由崧來繼承帝位。但東林黨當年在「國本之爭」中抵制為萬曆帝立上任福王朱常洵為太子,在梃擊、紅丸、移宮三大案中又與朱由崧的祖母鄭貴妃有過衝突,為此,當時的東林黨魁、前任禮部侍郎錢謙益,頻繁往來於常熟與南京之間,到處遊說包括史可法在內的朝野各派力量,試圖以「立賢不立親」的名義,拒絕福王朱由崧、迎立潞王朱常淓。


事實證明,福王朱由崧雖然有所謂「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干預有司」的「七宗罪」,但政治手腕卻比錢謙益要高超得多,就在東林黨人大肆發動輿論的同時,福王朱由崧已然秘密派人聯絡了鳳陽總督馬士英及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等四鎮總兵,將軍權牢牢地握在手中。


失去了武裝力量的支持,東林黨所製造的大量輿論瞬間毫無意義。儘管出於平衡各派勢力的目的,福王朱由崧登基為弘光帝後,仍任命大量東林黨人為官,隨著史可法由南京兵部尚書調任為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不久之後又出鎮督師、渡江前往淮揚戰場,東林黨在朝堂立馬失去依仗。


史可法畫像,取自1905.2上海《國粹學報》。來源/浙江圖書館《中國歷代名人圖像細覽》


為了扳回劣勢,東林黨人隨後高調參與了「大悲」「偽太子」「童妃」三大案,試圖否定弘光帝的執政合法性,其結果卻是手握兵權的朱由崧依舊穩坐龍椅。東林黨人卻被此前投靠「閹黨」的昔日同僚阮大鋮壓製得透不過氣來。從某種角度看,如果不是清軍迅速南下。東林黨人很可能將遭遇遠比魏忠賢時代更為殘酷的政治清洗。


正是由於大部分精力都被後方的黨爭所牽扯,自身又指揮不動江北四鎮的驕兵悍將,北上督師的史可法只能寄希望於通過外交手段,以所謂「聯虜平寇」的名義,挑動清軍與李自成、張獻忠所部起義軍的互毆,來為南明小朝廷爭取時間。然而,事實證明,得到華北平原物資保障的清八旗,擁有著同時對抗農民起義軍和南明的實力。


張獻忠起義圖


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四月,面對多鐸所部清軍,南明江北四鎮望風而降,史可法雖然嚴詞拒絕了多爾袞的招降,卻無力保衛自己的家國,最終在揚州城頭為清軍所殺。消息傳來,江南震動。五月初九,南京更直接向清軍開城投降。此前剛剛被阮大鋮從刑部尚書的位置上趕下台的東林黨人解學龍選擇投江殉國。值得一提的是,《東林點將錄》中被編排為「天滿星」的解學龍對應的是「美髯公朱仝」。


與史可法、解學龍相比,另一個殉國的東林黨人劉宗周便死得有些「拖泥帶水」。劉宗周,字起東,是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由於其弟子黃宗羲等人對他推崇備至,流風所及,人們往往產生一種錯覺,似乎只要劉、黃諸君子掌握朝政,大明就有中興之望,但其實劉宗周雖治學嚴謹,卻不善治國。


弘光政權建立以後,他自稱「草莽孤臣」,整天彈劾前方軍校:如淮撫路振飛把家眷送出城外是倡逃,「可斬也」;高傑、劉澤清率軍南逃「可斬也」,儼然是一番忠臣將領的派頭。但面對清軍南下的鐵蹄,包括其學生黃宗羲在內的浙江各地紳衿開始起兵反清時,他卻選擇了絕食自盡。後世史學家評價說:「(劉宗周)一生好名,與其說他是以身殉國,不如說是以身殉名。從征服者的清朝來說,自然最欣賞這種表率人物。」


劉宗周行草《桃花源記》


水涼頭癢:

東林黨人為何選擇降清?


據說,在所有自殺的方式中絕食最為痛苦、也最需要毅力。雖然劉宗周的殉國並不純粹,但終究要比號稱「東林黨魁」的錢謙益要果決得多。野史《慟余雜記》記載:「豫王(多鐸)南下江南,下令剃頭。南明民眾對此議論紛紛。一日,錢謙益忽然說:『頭皮癢得厲害』,突然出門而去。家人以為他去用篦子篦發。不一會兒,剪了頭髮,留著辮子進來了。」時人有詩「錢公出處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聞。國破從新朝北闕,官高依舊老東林」。


當然站在錢謙益的立場上,我們也不難理解他的猶豫不決。畢竟,他自稱錢鏐及宋代名臣錢惟演的後裔,其家族世居常熟奚浦,形成赫赫有名的海虞錢氏,可謂富甲一方。四年前,59歲的錢謙益更以大禮迎娶23歲的名妓柳如是,此後長期與嬌妻在虞山的「絳雲樓」中讀書論詩。這般逍遙快活,誰又肯輕易言死呢?


或許是為了突出錢謙益這樣的名士風骨還不如一個從良的名妓,史料中記載柳如是曾勸錢謙益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謙益沉思無語,最後走下水池試了一下水,說「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謙益硬托住了。


當然,除了不舍嬌妻之外,更關鍵的是,錢謙益其實對大明王朝本就沒什麼感情。因為自萬曆三十八年(1610)考取進士以來,他的仕途便可以簡單概括為「出仕-罷官-復起-再罷官」的循環往復,而其中錢謙益天啟、崇禎年間兩次主持浙江科舉,更兩次都發生了「科場舞弊」。這樣的事情擱在任何文士身上,恐怕早就對官場心灰意冷,乖乖回家種地去了,但錢謙益卻似乎不以為意,只要一有機會便會上躥下跳。


諷刺的是,弘光朝建立之前,錢謙益竭力慫恿史可法擁立潞王朱常淓,但在大局已定後,他又迅速改換立場,上書為馬士英歌功頌德,在被任命為禮部尚書之後,錢謙益又投桃報李,力薦同樣曾在東林黨與閹黨之間反覆橫跳的阮大鋮為兵部侍郎,指望這樣一個「政治變色龍」能有所謂「立場」和「風骨」,實在有些強人所難了。


有趣的是,《東林點將錄》中錢謙益對應的是「天巧星浪子燕青」。錢謙益當然沒有燕青那般的忠肝義膽,但上勾欄聽歌識曲、勸花魁從良嫁人的本事卻不遑多讓。由此可見,早在天啟年間,魏忠賢等人便洞察了這位東林黨魁的本質,可謂「看人真准」。


錢謙益畫像,取自《清代學者像傳》第二集,葉公綽輯,楊鵬秋摹繪。來源/浙江圖書館《中國歷代名人圖像細覽》


當然,錢謙益很快證明其之所以能夠在歷次政治風波中屹立不倒,除了能夠迅速跳轉陣營之外,還在於自有一套躲避政治打壓的手段。降清之後,錢謙益很快便發現清制度嚴苛,並不好混,於是果斷稱疾乞歸,攜柳如是返回常熟,期間雖一度被其他案件株連而鋃鐺入獄,但在妻子柳如是的積極營救之下,還是得以被無罪開釋。


此後錢謙益表面上息影居家,但暗中與西南和東南海上反清復明的勢力聯絡。如順治六年(1649),錢謙益曾致書南明桂王政權桂林留守瞿式耜,報告江南清軍將領動態及可能爭取反正的部隊。瞿式耜得書後,頗為感動,上奏桂王說:錢謙益「忠軀義感溢於楮墨之間」。


順治十一年(1654)和順治十七年(1660),錢謙益更兩度試圖接應鄭成功的北伐行動,並在鄭成功兵圍南京後,慨然賦詩作《金陵秋興八首次草堂韻己亥七月初一作》等詩歌,歌頌抗清之師,直斥清廷「溝填羯肉那堪臠」「殺盡羯奴才斂手」。然而,隨著北伐的失敗,心灰意冷的錢謙益也只能感嘆「忍看末運三辰足,苦恨孤臣一死遲」。


錢謙益最終病故於清康熙三年(1664),享年83歲。在亂世中能夠得以頤養天年的確堪稱不易。但作為一個政治人物,相較於東林黨中另兩位直接降清的大佬——房可壯、張鳳翔,錢謙益或許並不能算是成功。


在《東林點將錄》中對應「天暗星青面獸楊志」的房可壯在清兵入關後,果斷率青州縉紳殺死大順政權的益都縣令,歸降清廷,任大理寺卿,升刑部侍郎。順治九年(1652)升左都御史,揭發了福建巡撫張學聖、寧夏巡撫孫茂蘭等的貪污罪案。順治十年(1653)病逝,贈少保,諡「安恪」。在《東林點將錄》中對應「地丑星石將軍石勇」的張鳳翔同樣在官運亨通,順治三年(1646),起用為戶部右侍郎,順治五年(1648),改吏部左侍郎。順治八年(1651),升任工部尚書,同年加太子太保。不久,致仕歸里,卒年81歲。


房可壯撰《房海客侍御疏》刻本。來源/中國國家圖書館


或許正是由於東林黨人最後的結局不同,後世對其的評價也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趨勢。民國時期,在「道德救亡」的運動之中,東林黨人一度成為國家危亡之際、以道德挽救國家的代表。


但在周作人等作家看來,東林黨卻是禍國殃民的代名詞:「明末東林黨禍慘酷尤烈,竟謂天子可欺,九廟可毀,神州可陸沉,而門戶體面決不可失,終止於亡國敗家而不悔,雖曰氣運使然,究不知是何居心也。」但其胞兄魯迅卻認為這一評論有失偏薄,還諷刺周作人如同一些「清高通達的士大夫」一樣,還不如百姓能夠明辨是非。


周作人和魯迅兩人看似在評論東林,其實都是在借古諷今。周作人真正批評的是那些他認為遺傳了「痴顛惡疾的明朝人的子孫」,即當時的左翼文壇。而魯迅對於周作人對東林評價的反駁,也是在維護左翼文壇及與之相關的文學團體。


在眾多關於東林黨的評論中,或許還是乾隆帝的「蓋有講學,必有標榜,有標榜,必有門戶,尾大不掉,必致國破家亡。漢、唐、明,其殷鑑也」一針見血。作為一個利益集團,東林黨興起於講學,最終形成了「門戶」。他們的尾大不掉一度將國家拉入敗亡的境地,但也隨著那個縱容其發展壯大的政權的倒台,東林黨人自然也不復存在。


參考文獻:

1、《南明史》:顧誠著,2011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

2、《東林黨》:李文輝著,2017年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

3、《柳如是別傳》:陳寅恪著,2001年三聯書店出版


END

作者 | 趙愷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古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