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丨「蓉漂」張漢卿:古法制香,傳承千年香文化

第一讀者 發佈 2023-11-23T10:53:30.437241+00:00

香囊的製作和佩戴歷史悠久,據有關資料顯示,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屈原在《離騷》寫道:「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吃粽子、賽龍舟、戴香囊、插艾條、掛菖蒲……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幾千年以來,人們都以這些民俗來表達辟瘟除穢、祈求健康平安的美好願望。

如今在端午節當天,許多社區和寫字樓的物業工作人員都會為大家發放端午香囊。香囊的流行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香囊的製作以及其背後的文化故事。

香囊的製作和佩戴歷史悠久,據有關資料顯示,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屈原在《離騷》寫道:「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江離、芷、秋蘭便指香草。

近幾年,一位名叫張漢卿的90後蓉漂制香人開始在電台講述香文化背後的故事,同時推出香囊製作體驗課,讓神秘古老的香文化重新走進大眾視野。


從小到大,愛逛博物館


張漢卿出生在河南省淮陽縣,小時候的記憶里,每年的淮陽廟會熱鬧非凡,許多人都會去燒香還願,廟會上特有的香氣讓他記憶猶新。

喜歡傳統文化的他高考時選擇了去北方一所師範類大學讀廣告專業,閒暇之餘會去各個城市逛博物館,了解歷史並感受傳統文化之美,這個習慣保持至今。深具歷史文化底蘊的成都吸引了張漢卿,四川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他遊覽了無數次,尤其是每次的香展,他絕對不會落下。

對成都的喜愛讓張漢卿大學畢業後決定留在成都發展,並成立了香文化工作室,主要製作傳統香和傳播香文化。



小小香囊,製作流程繁瑣


要製成一個小小的香囊,每個環節都不能出錯,從配方用料的選擇、香料比例的搭配、碾制的方式、炮製的方法,搓揉香料的時間都會影響最終成品香的味道。甚至有時候拿到一個古代的香方,配方、比例、製作方式等都一模一樣,但成品香味道還是有差異,那是因為香方用料的原材料產地不一樣,效果都不一樣。

比如碾粉這一個步驟,就需要用到石碾、石磨、石盅三種碾粉工具。大顆質硬的香料用碾子,小顆香料用石磨,而像茴香這種細顆質軟的香料則需要用石盅。

古代的制香窨藏法是把經過一系列步驟配製好的香料放入罐中,埋於地底下。在城市裡埋地下不太現實,張漢卿就選擇在溫度更恆定的冰箱裡進行窨藏。

成都潮濕多雨的天氣有時候也會成為制香的阻礙,明明是大晴天卻突然又變成了陰雨天,香在陰乾的環節就會出現返潮發霉的情況,這會讓前面的精力白費和原材料的浪費。



失敗重來,是他的制香日常


小小的香囊,看似配方簡單,實則要經歷十幾次甚至幾十次的調配、製作,失敗再重來是張漢卿的制香日常。對他來說,堅持古法製作香囊,不是為了傳統這個噱頭,要製成既好聞又有古方功效的香,有些手工工藝是無法用現代科技所取代的。

最初張漢卿創立香文化工作室,並採用傳統手工方式制香時,由於其繁瑣的製作流程,不被大眾認可,但隨著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對香文化的傳播,加上漢服文化的復興,傳統香囊日漸被大眾接受,並開始廣受歡迎。

有了一定的名氣之後,張漢卿制香給電商平台售賣,到學校、企業、社區普及香文化,香文化沙龍、香囊製作體驗課等推廣香文化方式也有序地進行著。在張漢卿看來,年輕人要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要去了解並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讓傳統文化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樣我們璀璨千年的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