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字典》刪除「倭寇」?情緒不能凌駕於事實之上

中青評論 發佈 2023-11-23T16:41:10.582513+00:00

任何討論都必須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而不能由不符合事實的誤解所激發。近日,有網民反映「倭寇」一詞被移出新版《新華字典》,引發社會關注。

摘要

中青評論

任何討論都必須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而不能由不符合事實的誤解所激發。

近日,有網民反映「倭寇」一詞被移出新版《新華字典》,引發社會關注。對此,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第一時間調查了解後,證明此消息不實,並發表了相應闢謠報導。據調查,《新華字典》作為小型字典,重在收字,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新華字典》的所有版本均未在「倭」字下收錄「倭寇」一詞,既然從未收錄,自然談不上「新版刪除」。與此對應的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和《新華詞典》作為中型詞典收錄的詞語更多,各版本均有收錄「倭寇」一詞,最新版本當然也不例外。

一些簡單的事實核查,清晰明了地展示出了「倭寇」一詞在字典、詞典中的存在軌跡。了解到這些信息之後,我們不難看出,所謂「『倭寇』被移出《新華字典》」一事,純屬信息錯位導致的誤會。部分網民可能曾在《現代漢語詞典》和《新華詞典》中看到過「倭寇」一詞,但記憶出了疏漏,誤以為自己是在舊版《新華字典》上看到的,因此在看到新版《新華字典》時,質疑出版社刪掉了這個詞,這才鬧出了這場「烏龍」。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少數人的誤會,為何會形成一場規模不小的輿情?用網上流行的概念解釋,這是一種典型的「曼德拉效應」。所謂「曼德拉效應」,指的是某些虛假記憶被眾人共享,導致社會性誤解的情況。在過去的許多案例中,人們對特定事實的偏差性認識,都會在傳播交流的過程中互相強化,形成「三人成虎、眾口鑠金」的效果。有時,這種誤解無傷大雅,但也有一些時候,這種誤解會涉及更加嚴肅的議題,造成不必要也無意義的社會矛盾。這時,澄清真相、消除誤解,用客觀事實取代主觀情緒,便顯得極為重要。

打開微博等社交媒體,以「倭寇」「《新華字典》」為關鍵詞搜索,可以看到許多網友義憤填膺的發言。有人質問「究竟是誰在搞這種鬼」,也有人聯想到之前發生的「毒教材」事件,認為這一問題的性質十分嚴重,需要有關部門大力整頓。在相關媒體發布闢謠信息之前,這類發言俯拾即是,且呼應者眾。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在闢謠信息發布後,依然有人不能接受事實,在新聞評論區聲稱「不是2023年刪的,那就是過去刪的」。還有人認為「既然過去沒有就該加上」,以此維護之前發言的正當性。如此種種,顯然是情緒左右了理性判斷。

在價值觀層面上,所有人都認同:歷史不容遺忘,更不容篡改。作為歷史上的一股海盜勢力,倭寇曾在中國沿海地區劫掠侵擾數百年,中國人在記憶詞語、學習歷史時,有充分的理由去了解、記住這一概念。

但是,在主流詞典已經普遍收錄「倭寇」一詞的情況下,《新華字典》要不要收錄「倭寇」一詞,本質上是一個語文專業問題。這個問題當然可以討論,可以提出不同意見,但任何討論都必須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而不能由不符合事實的誤解所激發。部分網友懷有強烈的民族情緒,容易在這類問題上感到激動,是可以理解的正常現象。但是,理性的討論者必須學會就事論事,不能輕易被情緒牽著鼻子走。任何時候,情緒都不能凌駕於事實之上。

撰文/楊鑫宇

微信編輯/任冠青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