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山高水長

大道知行 發佈 2023-11-29T21:06:28.622823+00:00

由於范仲淹宦海浮沉,光是在浙江就曾三任知州,故在浙江歷史的時代風雲中,是深深刻上了他的印記的。如果說王安石的熙寧變法是北宋政治生活中的一幕大戲,那麼這場大戲在大幕拉開之前尚有一段序曲,這段序曲就是北宋歷史上的慶曆新政。

在宋朝的政壇中,范仲淹(989—1052)被後世當作神一樣地崇拜,朱熹稱他是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由於范仲淹宦海浮沉,光是在浙江就曾三任知州,故在浙江歷史的時代風雲中,是深深刻上了他的印記的。

如果說王安石的是北宋政治生活中的一幕大戲,那麼這場大戲在大幕拉開之前尚有一段序曲,這段序曲就是北宋歷史上的慶曆新政。慶曆三年(1043),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10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並藉以達到節省錢財的改革主張。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由於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不久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新政徹底失敗。慶曆新政只進行了一年有餘,卻為後來的王安石變法拉開了序幕。

仁宗景祐元年(1034),離慶曆新政尚有7年,45歲的范仲淹赴睦州任知州,睦州乃今日浙江建德梅城,為杭州所轄。范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到睦州後,他不遺餘力地盡父母官之責,勤政愛民,力除弊政,尤其是在睦州創辦龍山書院,今天梅城人民,莫不以有這樣的大儒澤披此地而榮幸之至。

睦州雖然僻靜冷落,但也是山清水秀之地。范仲淹在給友人晏殊的信中也提到睦州「群峰四來,翠盈軒窗……白雲徘徊,終日不去。岩泉一支,潺湲齋中。春之晝,秋之夕,既清且幽」。「瀟灑桐廬郡十詠」也正是那時候所寫,成為今日桐廬縣的經典文化廣告。

尤其讓范仲淹感到安慰的是,離睦州不遠的七里瀧就是當年嚴子陵隱居的地方。范仲淹雖為朝廷命官,但對嚴子陵不慕榮利、清靜無為的生活非常敬佩,他特意修了一座嚴子陵祠堂,並親自作了一篇《嚴先生祠堂記》,辭曰:「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由衷唱出了他對嚴子陵高風亮節的敬仰。

第二次來浙是到越州(紹興)任知州,離上次睦州任上已經過去五年,恰是仁宗寶元二年(1039)的事了。越州是春秋時越國國都,傳說名臣范蠡為君王立下不世之功後,卻帶西施遠遁江湖,對此范仲淹也深為嘆服。在憑弔范蠡故居翠峰院後,題詩一首:「翠峰高與白雲閒,吾祖曾居水石間。千載家風應未墜,子孫還解愛青山。」

范蠡和范仲淹同姓范,范仲淹引以為自己的先人,可見那一份自豪的心境。1050年,范仲淹第三次來浙是到杭州任知州,此時離第一次來睦州已經十多年了,離慶曆新政失敗也已經整整5年了。61歲的范仲淹,在抗擊西夏多年的日子裡,積勞成疾,在慶曆新政中又遭阻撓,身體狀況實為不佳。此番赴任,子弟及友人們看到范仲淹為官三十多年,五上五下,至今居無定所,紛紛勸說他在洛陽建園,被他一口回絕。

范仲淹調任杭州時,恰逢王安石在鄞縣(寧波)任職,王安石連續寫信給范仲淹,要去拜訪這位德高望重的前輩。范仲淹杭州任職第二年,王安石縣令之職三年任滿,借離任探家之機,王安石趕往杭州,終於拜會范大人。彼時范仲淹62歲,王安石30歲,范仲淹收下這位弟子,這對師生在西子湖畔有了多日的相晤長談,點燃傳薪之火,改革火種接力有主,促成王安石最終成為「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一代大人物。

兩年後范仲淹病逝,17年後,王安石終於以浙江一個小縣令入主中央政府,繼范仲淹傳薪之火,領導了更為持久深遠的變法運動。可以說西子湖畔的這場師生相會,是一場改革家一前一後的政治心靈接力。

◎本文原載於《文摘報》(作者王旭峰),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