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李鄂權:長沙吳簡為何對東亞文化圈具特別吸引力?

中國新聞網 發佈 2023-11-30T04:49:34.537365+00:00

中新社長沙6月26日電 題:長沙吳簡為何對東亞文化圈具特別吸引力?——專訪長沙簡牘博物館館長李鄂權作者 白祖偕 向一鵬長沙市五一廣場走馬樓古井中出土的10萬餘枚三國孫吳紀年簡牘,一直受到海內外關注。

中新社長沙6月26日電 題:長沙吳簡為何對東亞文化圈具特別吸引力?

——專訪長沙簡牘博物館館長李鄂權

作者 白祖偕 向一鵬

長沙市五一廣場走馬樓古井中出土的10萬餘枚三國孫吳紀年簡牘,一直受到海內外關注。該批簡牘為吳國孫權時期長沙郡及所屬縣(侯國)的文書檔案,是二十世紀中國古代文獻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為研究、保護這批發現於1996年的簡牘,湖南省專門建設了長沙簡牘博物館。現在這些簡牘的整理、研究情況如何?為何對東亞文化圈極具吸引力?長沙簡牘博物館館長、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李鄂權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走馬樓吳簡涉及哪些內容?為何會在長沙出土數量如此之多的吳簡?

李鄂權:走馬樓J22號古井中出土的10萬餘枚三國孫吳紀年簡牘,包括木簡、竹簡、木牘、簽牌和封檢等,其內容可大致分為經濟文書、司法文書、民籍、帳簿及名刺等類,涉及三國孫吳黃武元年至嘉禾六年間(約公元222年至237年)長沙郡臨湘縣(今長沙)的鄉里丘行政區劃、賦稅租調、吏民戶籍、田畝制度、司法審判、軍事調度等,完整、準確、集中地反映了三國時期孫吳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百姓生活等社會基本面貌。

賦稅竹簡。長沙簡牘博物館 供圖

這是二十世紀中國繼、居延漢簡、敦煌文書之後,在古代文獻資料出土方面又一次重大發現。簡牘出土數量超過此前全國已出土古代簡牘的總和。此後,在中國南方,尤其是湖南地區古代官署內外的古井中,又陸續發現了許多簡牘。

大量吳簡集中填埋、一次性棄置於井中應屬有意為之。廢棄後的古井常被用作傾倒垃圾、填埋廢棄物的地方。據史書記載,每隔一定時期,政府都要對人口進行重新登記造冊、分配土地。新的文檔出來,舊的文檔就要進行廢棄處理,但舊文檔不能隨意丟棄,必須做到「到期失效,慎重處置」。那麼,將其掩埋於廢棄的井窖之中是最好的處置辦法。

都事史唐玉文書木犢。長沙簡牘博物館 供圖

中新社記者:在走馬樓吳簡中能找到哪些「熟人」「熟事」?從這些簡牘中,我們可了解到怎樣的三國歷史?

李鄂權:吳簡中,能清晰辨認出姓名並與《三國志·吳書》中的記載相對應的,有「長沙桓王孫策」「太常潘濬」「臨湘侯步騭」「鎮南將軍呂岱」「中書校事呂壹」等。

吳簡也可讓我們,一窺三國時期長沙郡臨湘縣的政府運轉情況及百姓生活狀況。其中,有大量以戶為單位,記載著當時人們的姓名、性別、年齡的名籍,他們並非是正史列傳中出現的著名人物,而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民眾。這些原始資料比起傳世文獻,更接近當時的社會原貌。

戶籍竹簡。長沙簡牘博物館 供圖

還有被稱為「嘉禾吏民田家莂」的木片。它們長約50厘米、寬2.6至5.5厘米不等,是記錄租種土地繳納田賦的木牘。記載了孫吳長沙郡臨湘縣佃戶租佃土地的數量及須向官府繳納錢糧、布匹等賦稅的數額,以及對弱勢群體的優惠政策。

此外,吳簡中還記載了買鐵器需登記、人口可以買賣、流行疾病等內容。這些看似是具體日常的瑣碎文字,為我們了解三國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信息內涵。

戶籍竹簡局部。長沙簡牘博物館 供圖

中新社記者:隨著簡帛資料的不斷發現,簡帛學已成為一門國際顯學。走馬樓吳簡的整理、研究情況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

李鄂權:從這批吳簡出土時起,工作人員經過多年艱辛細緻的整理,已完成10萬餘枚簡牘清洗揭剝工作,其中有字簡近8萬枚,無字簡牘2萬餘枚;繪製吳簡揭剝平面圖6大冊,工作筆記30餘本、達100餘萬字,為學界對吳簡的復原研究留下了極其寶貴的資料。

吳簡的整理出版是吳簡保護的重中之重。近年來,長沙簡牘博物館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大學、、故宮博物院等單位合作,邀請胡平生、李均明、王素、羅新、鄔文玲等專家開展整理研究工作。

在吳簡的整理釋讀過程中,專家們會對簡牘的拼接、編連的順序等進行調整,有的斷簡可能會拼成一支;有的簡牘可能被編入另外的簡冊。這時,它們除了出土編號外,又有了一個出版編號。在重新編號和出版過程中,我們統計到長沙吳簡中有字的竹簡共73678枚,大木簡2194枚,竹木牘、簽牌375枚,總計76247枚。

近年來,這些研究成果被陸續整理出版。目前,長沙簡牘博物館已出版吳簡圖書10卷、29冊,近8萬幅圖版,達200萬字。其中,《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壹—玖)2021年獲得,這是出土文獻類圖書首次獲該榮譽。

吳簡雙面簽牌。長沙簡牘博物館 供圖

中新社記者:長沙吳簡吸引了韓國、日本學者的高度關注和認真研究,它對東亞文化圈為何具有如此特別的吸引力?

李鄂權:作為漢字的載體,二十世紀以來,簡牘在中國、韓國、日本均有出土。從出土簡牘的年代來看,中國簡牘年代最早,為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4世紀;韓國簡牘其次,為公元6世紀到8世紀;日本簡牘最晚,為公元7世紀中葉以後。對中日韓三國簡牘進行系統認識,探討三國簡牘間的關係和譜系,縷析它們的文化共性和特性,對理解古代東亞國家的形成、漢字文化的傳播與本土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黃朝再拜》名刺簡。長沙簡牘博物館 供圖

以漢字為載體的書寫文化和以漢字為表達手段的儒家思想,自公元前2世紀以來便成為中日韓三國共同的文化要素,也成為東亞簡牘文化的象徵。近年來,東亞各國先後出土了許多記載東亞地區文化傳播情況的漢字資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簡牘資料。

例如,中日韓三國均出土了《論語》木簡。韓國出土的《論語》書寫在一種多面體木簡——「觚」上;中國雖沒有發現「觚」上書寫的《論語》木簡,但西北邊境地區發現了大量用觚書寫的漢代木牘;日本則出土了書寫有《千字文》的觚。由此可推斷,朝鮮半島的文字文化受到中國漢代書寫方式的影響,後來又將其傳播到日本。

簡牘研究是構建東亞古代歷史新認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雖然中日韓三國出土簡牘有地域和時代差別,但將其置於整個東亞文化背景中進行比較研究,才可能描摹出三個國家文化的譜系和各自特色。

長沙走馬樓吳簡出土以後,引起了日、韓等國學術界密切關注。東京成立了吳簡研究會,並定期有吳簡研究專輯出版。日本東京大學,韓國漢城大學、慶北大學的學者定期來長沙觀摩簡牘,交流研究心得。目前國內外共出版吳簡研究專著和論集30餘部,發表研究論文700餘篇。在長沙召開了三次國際簡牘學術會議,在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

吳簡大木簡。長沙簡牘博物館 供圖

長沙被譽為「東亞文化之都」,我們有理由利用好這個平台,將簡牘這一具有特殊吸引力的文化遺產資源,在中日韓學術研究、文物展覽和書法藝術創新等方面作出更多努力。(完)

受訪者簡介:

李鄂權,文博研究館員,長沙簡牘博物館館長、長沙簡牘研究會會長,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考古與遺址專業委員會委員,湖南省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湖南省考古學會常務理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