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名傳千古,細膩生動透視江湖 | 紀念連闊如先生120周年誕辰

中華書局 發佈 2023-11-30T12:12:52.007681+00:00

2023年是曲藝活動家、評書藝術家連闊如120周年誕辰。回顧連闊如的藝術人生,既是追念前賢、致敬歷史,更要汲取力量、感恩奮進。

2023年是曲藝活動家、評書藝術家連闊如120周年誕辰。回顧連闊如的藝術人生,既是追念前賢、致敬歷史,更要汲取力量、感恩奮進。

連闊如(1903~1971)

連闊如(1903~1971),原名畢連壽,曾用名連仲三、樂天居士,筆名雲遊客。1927年拜李傑恩為師學說《西漢》和《封神榜》,又向張誠斌學說《東漢》,並得到熱心聽眾孫昆波的悉心指點。虛心好學,記憶力強,刻苦鑽研,創立自己的表演風格,聽眾稱讚其「見識實在,勝人一籌」。20世紀30年代起應邀在各大報刊連載評書,計有《西漢演義》(《小公報》)、《明英烈傳》(《時言報》)、《岳飛》(《立言報》)、《東漢演義》(《民聲報》《立言畫刊》)、《卅六英雄》(《新北平報》)、《炎宋興》(《公報》)等;還以雲遊客為筆名,撰著《江湖叢談》,連載後結集出版。

連闊如擅說《東漢》《三國》《水滸》《隋唐》《明英烈》等書,書情結構嚴謹,人物性格鮮明,氣魄宏大,尤重講評;颱風瀟灑,神完氣足,口齒清晰,語重聲宏,且擅長以學馬跑、馬嘶的口技輔助表演。向「醉鬼」張三學過武術,為在說書中使好「刀槍架兒」奠定基礎。與蕭長華、徐蘭沅、郝壽臣、譚富英、李萬春、馬富祿、袁世海等京劇名家過從甚密,借鑑藝術技巧,豐富自身表演。連派評書三大書目(《東漢》的打功、《三國》的評講、《水滸》的民俗),成為其扛鼎之作。20世紀30年代末在電台連續播講《東漢》,有「千家萬戶聽評書,淨街淨巷連闊如」之譽。

在長期的評書表演中,連闊如要求自己做到「五忘」,即「忘己事、忘己貌、忘座有貴賓、忘身在今日、忘己之姓名」,這是一種超然忘我的藝術境界。「五忘」與其說過的另一句話「懂多大人情說多大書」,已成為評書界的金石之言。

1962年,連闊如在天橋曲藝廳說書。

一、守正創新

民國時期連闊如以說傳統書享譽曲壇,然而不廣為人知的是,連闊如還曾編演多部新書,堪稱評書界守正創新的典範。

1949年7月,連闊如作為曲藝界代表參加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中南海為代表們表演了新評書《十八勇士強渡大渡河》。周恩來總理給予高度評價:「連闊如同志只用一塊醒木,為我們表演了評書,我們部隊的文藝工作者要向曲藝工作者學習。」7月22日,中華全國曲藝改進會籌備委員會成立,連闊如當選為副主任委員,兼任輔導部、福利部負責人。8月8日,北京市戲曲界講習班開課,通過參加學習,連闊如認識到作為新文藝工作者的崇高責任,初步理解了黨和政府制定的文藝方針政策,進一步激發了政治熱情和創作積極性,為日後「說新書」奠定了堅實基礎。不久,中華全國曲藝改進會籌備委員會和北京大眾文藝創作研究會共同發起成立大眾遊藝社,連闊如任社長,組織演員每天在前門箭樓上演出新曲藝,大力開展「說新唱新」活動。連闊如身先士卒,說演了《二五長征》《暴風驟雨》《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李有才板話》等長篇新評書。

北京市戲曲界講習班徽章。

1950年5月,王瑤卿(右二)、老舍(左三)、連闊如(右四)在北京市第一屆文代會上。

1951年3月,連闊如任第一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總團曲藝服務大隊大隊長,奔赴朝鮮,不畏艱險,深入戰地,熱情慰問志願軍廣大指戰員,說演了《武松打虎》和新評書《追擊敵人在靜水亭》等。歸國後又赴西南各地進行匯報演出,編寫了《飛奪瀘定橋》《智取婁山關》等評書作品。

連闊如擔任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曲藝服務大隊大隊長,圖為縫在衣服上的標牌。

1951年10月,中國戲曲研究院曲藝實驗工作團歡宴中國曲協常委作家並為勝利歸來的連侯曹孫等通知洗塵留影

連闊如日記

1953年9月,連闊如參加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國文聯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和中國曲藝研究會副主席。其間,連闊如一直在廣播電台演播傳統評書《東漢》《西漢》,以及《李有才板話》《三里灣》和《暴風驟雨》等新評書。

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會徽

在「推陳出新」方針的指引下,以連闊如為代表的評書演員守正創新,說演的傳統評書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獲得新的生命力,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創作的新評書題材大為拓寬,無論革命題材、新編歷史題材,還是反映現實生活的題材,都取得突破性進展,受到廣泛歡迎。

說到守正創新,還要講一段美談,即「北麗學南麗」。1956年3月,為了貫徹周恩來總理「南北曲藝要進行交流,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指示,連闊如赴上海演出,憑藉《頭請姚期》《誦賦激瑜》《轅門射戟》三段評書受到好評,同時又學習南方評話,向揚州評話名家王少堂悉心學習《武松》。因王少堂孫女王麗堂繼承祖父藝業,連闊如受到啟發,回京後便讓女兒連桂霞改名連麗如,學說評書,承襲父業。北有連麗如,南有王麗堂,「北麗學南麗」,成就曲壇佳話。

1960年代的連闊如、連麗如父女合影。

二、細膩生動

眾所周知,評書是說書人口頭講述故事,以古事而今說,佐以評論的敘事藝術。評是精髓,或引經據典,或有感而發,評人、評事、評情、評理、評歷史曲直、評人物功過,醒世警俗,畫龍點睛;書是要素,故事起承轉合,跌宕曲折,人物命運因之變化。然而評書之所以不同於故事,還在於評書要說理,說理要說事,說事要說人,說人要說心。評書要說理,是要有主題,揚善抑惡,褒是貶非;說理要說事,是要有情節,說明事件始末原委;說事要說人,是要塑造人物,讓人物活靈活現;說人要說心,是人物要有思想感情,通過說書,觀眾的情感變化和書中人物的悲歡離合繫於一體,同頻共振,因之產生共鳴。

老舍在《說好新書》中曾談到:「評書演員似乎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真給書聽,一件事緊接一件事,不多費力氣去詳述細節,或旁徵博引。這是盡職的演員。可是我所見過的第一流名手,都是第二類的——把書中每一細節都描繪得極其細膩生動,而且喜歡旁徵博引。」細膩生動,正是北京評書的風骨,然而又不是為細膩而細膩,而是在細膩中見滋味、在細膩中見感情。尤以連闊如為代表,將北京評書於細膩生動中說盡人情的特點彰顯得淋漓盡致。

宣武說唱團部分演員合影。站立者左起為劉鶴雲、高豫祝、傅闊增、連闊如、徐雯珍,蹲者為陳蔭榮。

宣武說唱團部分演員合影。後排左起為連闊如、陳蔭榮、傅闊增,前排左起為關順鵬、劉如川、梁瑞俊、高豫祝、劉鶴雲。

試看連闊如說《轅門射戟》時對於拉弓射箭的描寫:

咱們中國射箭跟外國射箭用的功力不一樣,中國射箭八個字:撐、拔、拐、抹、托、捋、叼、合。九斤十二兩為一個勁兒,十三把半這張弓算是拉開。拉弓的人都得背著手往這兒一站,拔脯子調臉兒,練這個站功。站功練好了,弔膀子。膀子吊好了,才能拉硬弓。……左手攥著弓背兒,右手攥著弓弦兒,舉過腦門兒,往下落。弓一撐,前把推,後把一拉,前把托住,後把捋住,一拔脯子,拐胳膊肘兒,一調臉兒。呂布左手攥弓背兒,右手箭認扣,左手手指頭還要掐著箭杆兒,箭杆兒這兒叫扣門兒。箭杆兒翎毛尾巴這兒有一道深溝兒,還把弓弦擱在裡頭,這就叫填弦。

何為拉弓、認扣、填弦,交代得清清楚楚,既生動形象,又翔實可信。

再看連闊如在典韋出場時,通過先聲奪人的「開臉兒」(外貌描寫)描摹刻畫,生動傳神,人物形象如在目前:

看將軍,八面威,人又大,馬又肥。腰圓膀闊三山配,身高丈二晃巍巍。銅鈴怪眼一字眉,翻天鼻孔獠牙嘴,一部紅髯頷下垂。紅耳毫,尖似錐,紅髮根根背後披。頭上戴,鏨金盔,焦黃抹額金絲壘。黃絨球,繞四圍,雉雞翎,白狐尾,五桿黃旗背後背。紫火焰,金鈴墜,上繡金獅把雲吹。黃金甲,連線綴,金牛犀帶花紋碎,護心寶鏡明秋水。杏黃袍,繡紅葵,魚褟尾,苫兩腿,大紅中衣露微微。虎頭靴,黃雲繪,坐下馬,虎皮被,四蹄蹬翻土雨飛。手中拿,戟一對,八十斤,力不費。大紅纓,嵌草穗,峨嵋尖,戟枝銳。拋戟能將敵命追,當年大戰濮陽內。黃幡乍下天堂路,人魔離去蜀江湄。有人若問名和姓,五路救應是典韋。

洋洋灑灑一大段,不但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而且朗朗上口,韻味十足,極富語言美感。

連闊如曾以《東漢》為例,說明「扣子」(懸念)的運用:

開書先說劉秀拜馬援為帥,姚期不服,與馬援賭頭爭帥印,如若姚期用三千兵打破潼關,馬援將帥印輸給姚期;如若姚期打不開潼關敗了仗,姚期將人頭輸給馬援。聽書的人最喜愛忠臣,都替姚期擔心,怕他打不破潼關,將人頭輸了,都坐在凳上不動,要聽姚期勝負。這樣便算書座入了扣兒,這就是說書的演員使小扣兒。聽書的人不動了,說書的人往下說,姚期還沒到潼關,離城三十里就被王莽的兵將打敗了,岑彭給姚期打接應,掉到陷馬坑裡,岑彭被王莽兵將生擒活捉入潼關。聽書的座兒聽到這裡,又替姚期害怕,怕回去腦袋沒了,又怕岑彭死在潼關,這樣就不走了,非聽個水落石出不止,這就叫碎扣兒,將座兒扣住了。這樣說,就是說書的演員用步步連環緊的法子,將書座兒吸住了,直聽到臨散場的時候,聽出兩個岑彭來,書座兒更納悶了,怎麼會多出一個岑彭呢?真叫人納悶。離了書館,回到家中,吃飯、睡覺還是納悶,無法解決,只好明天早早去書場,接著再聽下去。這樣便是評書演員使用大扣兒。使用大扣兒為的是吸住聽書的座兒明天再來聽書。聽到明天散書時,又聽到馬援巧使連環計,書座兒又納悶了,不知馬援使的是什麼計能得潼關,明天再接著去往下聽。即是四五天才說完潼關,那潼關這段書就是四五天的大坨子。說評書的沒有小扣兒,吸不住座兒;沒有碎扣兒,拉不住座兒;沒有大扣兒,不能吸住回頭再聽的座兒;沒有大坨子,就不能吸住聽五六天的座兒。

「扣子」不單是指內容意義上的懸念,還包括製造懸念的具體手段,既有內容的含義,又有形式的含義。作為內容,「扣子」要求扣人心弦;作為形式,「扣子」要求絲絲入扣。所以俗話說得好:「聽書聽扣兒,聽戲聽軸兒。」一個「扣子」就有這麼多講究,足見連闊如評書藝術之精深。

綜上所述,說書必先悟書:一是悟情,二是悟理,三是悟人。從領悟情節內容開始,包括事件發生的環境、歷史背景、人物活動;這部書要說明什麼,有何思想意義;人物的語言、動作、氣質、心理活動,概括地說,就是一舉一動都要領悟,儘可能具體、細緻,這樣表演出來就生動了。相對而言,悟情最難,因為其中涵括了演員自己的感情,欲感動觀眾,必先感動自己,這樣才能以情動情。書中有情,能為演員提供發揮的基礎;演員有情,才能把書中情逼真地傳達給觀眾。在這一點上連闊如做到了極致,因此誕生了那句至理名言:「懂多大人情說多大書。」

民國文人金松濤曾在一首竹枝詞中讚譽連闊如的評書藝術:「講評形容酷似真,何須證史覓前塵。諧談喚醒痴人夢,柳敬亭君又現身。」

啟功曾為連派評書題詞:「辭氣力與宋元角,史通學補談遷疏。」

三、透視江湖

連闊如,是我小時候常常把耳朵貼著話匣子聽的評書的播演者。他的《江湖叢談》為我們打開了陳舊中國的一個全新世界,令人嘆為觀止。

——王蒙

連闊如先生以一位評書藝人的身份,寫出這樣一本可以讓後人饒有興味地知道往事的奇書,本身就是奇蹟。奇人、奇書值得我們好好地讀一讀。

——蘇叔陽

說到連闊如,不能不提其代表作《江湖叢談》。王蒙和蘇叔陽絕非妄言,「嘆為觀止」也好,「奇人、奇書」也罷,都不是溢美之詞,連闊如和《江湖叢談》當之無愧,實至名歸。

20世紀30年代,連闊如以雲遊客為筆名,在北平《時言報》發表長篇連載《江湖叢談》,並於1938年結集出版。《江湖叢談》是現今僅存的一部客觀且比較全面地介紹江湖行當、行話和內幕的書籍,除了介紹北方大中城市舊式娛樂場所沿革及藝人小傳、藝人生活狀況外,尤以大量篇幅記述和揭露了清末民初以來北方江湖藝人的行規和活動方式、江湖行當的內幕及危害社會的種種騙術,五花八門,包羅萬象。由於作者具有豐富的社會閱歷,本身又是江湖藝人,所記內容大多是身臨其境掌握的第一手感性材料,對於諸多社會現象作了生動寫照,並對其實質予以闡釋和剖析,目的在於通過這些調查和揭露,使之有益於當時的社會,予人啟迪和警示。因為故事真實可信、語言通俗生動,加之作者「有拯人濟世之心,無譁眾取寵之意」,所以頗受讀者歡迎。問世至今已近一個世紀,卻並不過時,常銷不衰,常讀常新。

各種版本的《江湖叢談》,其中下排左一為中華書局版典藏本。

《江湖叢談》以騙術為內容的文章共31篇,在曝光坑、蒙、拐、騙等醜惡伎倆的同時,通過真實生動的案例教化讀者有效的防騙手段。像「丟包碰瓷」,時至今日依然常見,無非「換湯不換藥」而已。這個故事告訴讀者,這類人做的就是犯法之事,遇到時不要緊張害怕,不要受其蠱惑,切忌「私了」,應當尋求正確的處理辦法。諸如此類的案例很多,恕不一一列舉。通過閱讀這些故事,讀者會得到諸多教益,提高辨別力和判斷力,不上當,不受騙,憑藉一雙「火眼金睛」識破種種「妖魔變化」。

《江湖叢談》還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如以北方江湖行當狀況為專題,資料的集納規模和豐富程度,迄今為止都是獨一無二的。它對於研究曲藝史,尤其是評書史和相聲史,以及雜技史和武術史、城市遊樂設施民族化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如《漫話江湖 萬象歸春》中所涉窮不怕(朱紹文)編的《五百出戲名》、《千字文》帶《百家姓》、《百山圖》及對聯等,都是稀見的曲藝文本,起到傳承存續之功。

2023年,連麗如經過多方查找,覓得連闊如20世紀30年代連載於《新天津》《現代日報》的佚作,注釋整理後定名為《江湖續談》,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華文出版社出版,向紀念連闊如120周年華誕獻禮。作為《江湖叢談》的姊妹篇,《江湖續談》關注清末民初的市井百態,尤其生動翔實地介紹了當時藝人的作藝與生活狀況,具有極強的可讀性和珍貴的資料價值,有助於讀者領略舊京風貌,體味江湖浩蕩。

《江湖叢談》與《江湖續談》

眾所周知,曲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傳揚著中華民族的美學精神,家喻戶曉,喜聞樂見。曲藝所包含的思想觀念、道德規範、價值取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源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涵養,只有深入繼承、挖掘和傳播曲藝中的經典元素,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江湖叢談》和《江湖續談》正是這樣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寶庫,亟需更多的人挖掘、使用、研究和珍視。

囿於篇幅所限,以上三方面僅是連闊如藝術人生中的一鱗半爪。學習前輩大家的藝術風範,最終要體現在傳承發展上。評書作為傳統藝術,它的價值和作用是多向性的,其生命力離不開作品內容選擇的創新、藝術本質要素的創新和傳播方式方法的創新。更重要的是,評書必須立足於弘揚民族精神、堅守文化立場的高度,同時務必保持為大眾喜聞樂見的特點,方能永葆通俗文學藝術的魅力、感染力和生命力。作為從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的一員,理應傳承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為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而不懈努力。

(作者系中華書局編輯、中國曲藝家協會評書藝術委員會委員)

(統籌:一北;編輯:思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