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蘇洵

好學博學多聞 發佈 2023-11-30T18:22:14.364339+00:00

#頭條文章養成計劃#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北宋眉山眉州人,與其二子蘇軾、蘇轍並稱「三蘇」,共同躋身於舉世聞名的「唐宋八大家」之列。蘇洵的聲名雖然沒有兩個兒子響亮,在同時代的文學巨擘中也相對低調,但他無疑是非常獨特且傳奇的一員,對北宋乃至中國文學史的貢獻及影響更是不容小覷。

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北宋眉山眉州人,與其二子蘇軾、蘇轍並稱「三蘇」,共同躋身於舉世聞名的「唐宋八大家」之列。蘇洵的聲名雖然沒有兩個兒子響亮,在同時代的文學巨擘中也相對低調,但他無疑是非常獨特且傳奇的一員,對北宋乃至中國文學史的貢獻及影響更是不容小覷。

仕途不順

蘇洵是中國歷史上大器晚成的典範。與兩個兒子不同,他的成功之路走得並不順暢。儘管他也抱負遠大、有志於功名,但卻終其一生屢試不中、仕途不顯,在唐宋八大家中唯一沒有科舉功名、成名最晚、官位最低。在今天看來,這種經歷更能凸顯蘇洵的獨特與傳奇之處,但就他個人而言,其中的心酸與無奈。

蘇洵第一次參加進士考試是在1027 年,遺憾未及第。1037 年,29 歲的蘇洵赴京應考進士,卻再次名落孫山。次年又舉茂才異等不中。這對自信滿滿的蘇洵來說肯定是不小的打擊,「悠悠故鄉夜,中夜成慘然」,是他返鄉途中失落苦悶的真實寫照。但意志堅定的蘇洵並未就此放棄,其妻程夫人也一如既往地表示支持與鼓勵。經過數年苦讀,1045 年,37 歲的蘇洵舉制策再次入京。

儘管數年來蘇洵的文章大有精進,也得到了石昌言等人的稱讚,卻仍舊不合考官的胃口。蘇洵再次遭受不中的打擊。十數年的寒窗苦讀,卻三番五次屢試不中,理想中的功名遙不可及,這對古代「唯有讀書高」的文人來說是莫大的失敗,這種失意幾乎貫穿了蘇洵的一生。儘管蘇洵後來與自己的兩個兒子名動京師,但由於君主專制制度窒息人才,朝廷高官往往「知其才而不能用」,他提出的中肯建議並不為最高統治者重視,其真才實學也最終無用武之地。晚年時期,經韓琦推薦,蘇洵終於得官,卻只是秘書省校書郎、霸州文安縣主簿這樣的小官,他對此自然是無奈和不滿的。令人遺憾的是,壯志未酬的蘇洵幾年後便臥床不起,58 隨便與世長辭,引起了朝廷上下很大震動,天下有識之士無不為之惋惜。

文學成果斐然

就個人仕途而言,蘇洵無疑是不幸和失敗的。但在文學方面卻成果斐然。

當時蘇洵洞察到北宋內政外交的窘迫形勢。他對慶曆新政充滿期待,卻親眼看見新政失敗,因此受到極大震動與刺激。屢試不中的個人經歷,讓他看清了科舉制度的嚴重局限性。蘇洵最後得出結論認為:「此不足為學也!」 他在年近不惑時決定放棄科舉,甚至燒掉了十幾年來為應試所寫的一百多篇文章,轉而「發憤」於學術,開始堅定地走自己的路,由此實現了一生的重大轉折。

蘇洵在散文、詩作、譜學方面都有所成就,尤以散文方面成就最高,個人風格最為鮮明。他擺脫了科舉應試的功利心,提倡文章要「得乎吾心」而作,主張寫「胸中之言」,因此達到了難得的「自然成文」的效果。

他深受古文影響,在模仿古人的基礎上尋求突破創新,文章無所藻飾、詞語質樸、簡切灑脫,與當時文壇求深務奇的不正之風形成了鮮明對比,與文壇領袖歐陽修倡導的古文革新運動不謀而合。他還注重說理、擅長議論,具有非常高超的論辯技巧,文章呈現出辭辯閎偉、縱橫恣肆、氣勢磅礴的獨特風格,往往令讀者深為震撼、嘆為觀止。

在《幾策》中的《審勢》篇里,蘇洵尖銳地指出了當時的北宋已經陷入了濫賞刑弛兵不振的疲弱狀態,平靜的表面下實際早已潛伏著嚴重的政治、社會、軍事危機。他

建議北宋統治者必須審時度勢,採取可以改變「大弱」形勢的正確方針,否則難保國家長治久安。他同時指出,「尚威」和「強政」是使宋王朝重新振興的總方針,這也是他政治革新主張的總精神。在「尚威強政」這一總方針的統領下,蘇洵進一步在《衡論》中提出了具體的政治革新舉措,主要包括吏治、法制、田制等方面,而吏治則是他論述的重點。針對當時吏治存在的突出問題,

蘇洵主張加強吏治,並為統治者提出了信用腹心之臣、善於任人唯賢、慎選邊吏等切實可行的建議。

自成一家

蘇洵在長期的鑽研中博採眾長、

兼容並蓄,在學術思想方面明顯受到戰國縱橫家、兵家、法家等各派的影響,並非是一個純粹的儒家學者,因此他提出的很多思想觀點都與正統儒家存在差異。從取法百家到自成一家,這正是蘇洵思想的獨特之處。蘇氏蜀學這樣一個全新的學派由此創立,深受父親影響的蘇軾兄弟則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

蘇洵確實具有極高的學術造詣和異於常人的思想深度。他的真才實學很快得到了張方平、雷簡夫、吳照鄰等地方官的賞識及舉薦。在自己的兩個兒子金榜題名時,蘇洵的文章也獲得了歐陽修等多位政壇、文壇名人的一致稱讚。歐陽修不僅盛讚他具有堪比賈誼的王佐之才,同時還積極地將

他推薦給朝廷。如此高的讚譽,使得蘇洵與兩個兒子迅速聞名天下,他的文章被天下文人競相傳閱,引起了極大反響。「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這句諺語,真實反映了「三蘇」聲名之大、影響之深。

在被譽為兩宋巔峰時期的仁宗朝,才人輩出,文化極其繁榮昌盛。晚學無師,沒有功名的蘇洵,能在這樣的背景下脫穎而出,成為蜚聲文壇的一代大家,足見他的過人和非凡之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