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龍舟、扒龍舟、製作微型龍舟...三水人對龍舟的熱愛是「一條龍」式的!

三水發佈 發佈 2023-12-05T08:26:10.533560+00:00

2023.06.22端午安康今日(6月22日)端午,發布君祝各位街坊端午安康!說起端午節,就不得不提龍舟~造龍舟、扒龍舟、製作微型龍舟...三水人對龍舟的熱愛,可謂是「一條龍」式的!

2023.06.22

端午安康

今日(6月22日)端午,

發布君祝各位街坊端午安康!

說起端午節,就不得不提龍舟~

造龍舟、扒龍舟、製作微型龍舟...

三水人對龍舟的熱愛,

可謂是「一條龍」式的!

佳節之際,

跟著發布君來尋找三水的龍舟記憶~

三水

龍舟文化

造龍舟

三水有兩個龍舟手藝製作世家,一個是以造長龍出名的「關師傅」龍舟製作世家,一個是以質量揚名的李保安龍舟廠,兩者的龍舟製作手藝都入選了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新沙村「關師傅」關群蘇,他的父親是本地有名的龍舟製作好手。關群蘇年輕時曾在廣州工作,一有探親假他便回家跟父親學習龍舟製作技藝。後來,他回到新沙一心一意鑽研龍舟製作,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不斷改進位作工藝,把「關師傅」的招牌越擦越亮。龍舟有個「吃水」的弧度,一般很少超過42米。超過這個極限,龍舟每增加1米,技術工藝就要提高几倍。而關家所製作的龍舟最長有46.9米,需要有90多人才能划動,令人驚嘆。

關群蘇正在製作龍舟。

三水另一個龍舟手藝製作大師是洲邊的李保安。李保安年輕時曾在三水國營造船廠當學徒,在那裡,踏實肯乾的他學到了一手造船的好手藝。1959年,他開始做龍舟,一做便是60多年。2000年,他開了自己的船廠,繼續以沉澱多年的製作經驗和不斷創新的追求製作龍舟。船廠所造龍舟在業界有口皆碑,龍船廠滿牆的錦旗便是對他們手藝的最好認證。

李保安(左)正在與大兒子一起對龍舟進行加工。佛山日報資料圖

可喜的是,兩家造船人一代接一代,薪火相傳:「關師傅」關群蘇雖已上年紀,但他的雙胞胎兒子仍鑽研龍舟製作;在李保安的影響下,他兒子們都加入了龍舟手藝人行列,佛山市三水李保安龍舟廠於2018年成功入選為佛山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三水

龍舟文化

扒龍舟

三水因水而生,經歷過漫長治水史的三水人與水有莫大的淵源,賽龍舟這種水上競技運動也在三水有深厚的發展歷史。

《三水縣誌》(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記載,每年端午節前後,三水沿江各村和一些有大口塘的村居常舉行龍舟賽。1954年,蘆苞鎮率先恢復舉辦龍舟大賽。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期,三水縣內各鎮龍舟競賽活動更趨活躍。每每有龍舟賽舉行,三水青壯年「扒丁」皆踴躍報名參賽,成千上萬的群眾也會不約而同觀看賽事,場面非常壯觀。

事實上,在張貼龍舟賽歌標的那一刻,一場龍舟賽便開始籌備了。它類似如今人們常見的公告、通知,起著廣發英雄帖的作用。從前通訊不發達,每次龍舟比賽前,組賽者便把用大紅紙書寫的歌標張貼到人群密集的圩市和村鄉去,告知人們舉辦龍舟賽的消息。看到歌標後,感興趣的民眾或紛紛來船參賽,或記下龍舟賽日子去看熱鬧。在白坭鎮,如今還保留著寫歌標、貼歌標的傳統。

每每有龍舟賽,觀賽的村民會自發準備一些粥和飲料,待村民支持的隊伍划到岸邊就為他們「送粥水」。得到能量補充和觀眾的支持,「扒丁」也會更努力揮槳爭取贏得比賽。賽事結束的當晚,人們一般還會一起吃「散標飯」,共享美食美酒,在觥籌交錯中感受龍舟文化的魅力。一場龍舟賽,既有為勝利衝鋒的「扒丁」,也有加油打氣的觀眾,默契的分工合作里蘊含著三水人對龍舟文化的熱愛,以及齊心協力、力爭上遊的精神。

三水

龍舟文化

微型龍舟

在三水區西南街道橋頭社區的一個舊車庫裡,年逾七十的德叔正埋頭細細雕刻著手上一塊樟木,在他的精雕細琢下,一個微型的龍頭已經有了雛形。

德叔來自龍舟文化底蘊深厚的三水區西南街道新沙村,他的父親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龍頭製作師傅,他從小跟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退休後重新拿起工具,開始鑽研微型龍舟製作。

微型龍舟又叫「1米龍」,是對真實龍舟的1:1復刻。三水江河密布,龍舟比賽盛行,而龍舟象徵著團結向上、競標爭先的精神,不少人喜歡擺放微縮版的龍舟在家裡或者公司里作為裝飾品,微型龍舟製作手藝也應運而生。

微型龍舟雖然是真實龍舟的微縮版,但製作起來一樣毫不含糊,需要先畫圖,再分段製作龍頭、龍身、龍尾,整個龍舟少用甚至不用釘子,各部件之間靠榫卯連結。

德叔製作的微型龍舟對工藝細節和品質的追求非常高,連龍舌、龍珠這些細小部位都是純手工製作而成,不用工業飾品代替,因此製作周期相對漫長。就算每天趕工,一艘微型龍舟也需要超過一個月才能完成。

雕刻、打磨、上漆、組裝......微型龍舟製作的每一個步驟都及其考驗製作者的耐心與技藝。對於德叔來說,在退休之後回歸微型龍舟製作,他傳承的,是一門傳統手藝;守護的,是一顆工匠的初心;弘揚的,是一種龍舟的文化。

造龍舟、扒龍舟、製作微型龍舟……龍舟文化早已植根三水人的血脈之中,在三江奔騰中碰撞出朵朵浪花。

文:佛山新聞網 麥燕文

圖:佛山日報、白坭發布、受訪者供圖

審校:朱靜儀、宋揚、閔莘、朱廣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