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端午|一歲一端午,歲歲皆安康

各界導報 發佈 2023-12-06T01:41:34.269132+00:00

又是一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是開頭、初始的意思。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

五月五,吃粽子。競龍舟,喜洋洋

五月五,麥子熟。炎夏至,掃庭除

五月五,祭屈原。家國情,世代傳

五月五,頌民俗。守望間,永不輟

艾氣包裹著粽香

逐漸在街頭巷尾彌散開來

又是一年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節到了

祝大家端午安康

作為傳統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

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在古漢語中

「端」是開頭、初始的意思

端午,意為「初五」

按照干支曆法

五月正好是「午」月

「五」「午」同音

「端五」後來也被稱為「端午」

在悠長的歲月中

人們賦予它端陽節、五月節、

龍舟節、解粽節、屈原日等

近30個別名

這一天

春秋時期的名臣伍子胥

被吳王賜死投江

戰國時期的名士屈原

以身殉國投江而亡

東漢時期的孝女曹娥投江尋父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先賢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根基

是千百年來深埋在國人心底的敬仰

無論是紀念

捨生忘死直言納諫的伍子胥

以身殉國的楚大夫屈原

還是感念東漢孝女曹娥

投江殉父,孝心可嘉

端午節都飽含

至真至誠的家國情懷

都是華夏兒女共同的精神原鄉

端午也濃縮了人們遵從自然律令

趨吉避害的生活智慧

五月是夏季的開端

古人形容此間「五毒盡出」

便有了各種求平安的習俗

如今,端午的節日物語

變得更加豐富

吃粽子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宋·歐陽修

傳說,屈原投江後

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

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

後來,這種食物

逐漸演化為如今的粽子

賽龍舟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競渡歌》唐·張建封

龍舟競渡是南方多水地區

比較普遍的端午習俗

龍舟競渡一聲令下

眾舟齊發、百舸爭流、浩浩蕩蕩

充分展現中華民族

團結共進、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佩香囊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

——《定情詩》魏晉·繁欽

香囊又名香袋,也叫荷包

常會填充一些丁香、薄荷等

具有「芳香辟穢」功能的中藥

佩戴香囊

可以提神醒腦、預防瘟病

系彩縷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浣溪沙·端午》宋·蘇軾

中國古代以五色為吉祥色

端午節清晨

大人起床後便在孩子

手腕、腳腕、脖子上栓五色線

辟邪禳災

懸艾草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端午即事》宋·文天祥

民諺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之說

端午節清晨

人們將艾草、菖蒲插在門楣

用來驅邪避災

飲莆酒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宋·歐陽修

古書記載飲用莆酒有辟邪效果

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

成為流傳甚廣的雄黃酒

人們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

以驅毒蟲、求平安

但雄黃屬有毒類中藥

會對肝臟造成損傷

一般不建議直接飲用

浴蘭湯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浣溪沙·端午》宋·蘇軾

古人常在端午

以蘭湯(香草水)沐浴、除毒

因而端午節又被成為「浴蘭節」

五月五,過端午

日暖綠濃,萬物生長

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

船爭先後渡,岸激去來波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願你在端午小長假中放鬆心情

在假日後抖擻精神,再出發!

一片粽葉,裹入縷縷情思

一把艾草,插上憧憬期望

祝端午安康

所願皆如意,所行皆順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