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薄一波在廬山上講了一段違心的話,晚年仍感到懊悔不已

史源歷史專欄 發佈 2023-12-07T19:31:39.864746+00:00

薄一波同志於2007年1月病逝,享年99歲。在薄老晚年,時常感嘆一件幾十年前的往事,懊悔自己「對不住彭總」。


歡迎閱讀史源歷史專欄第4009期。薄一波同志於2007年1月病逝,享年99歲。在薄老晚年,時常感嘆一件幾十年前的往事,懊悔自己「對不住彭總」。1959年夏季召開了八屆八中全會和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地點在江西廬山,因此史稱「廬山會議」。令薄一波深為遺憾的事件,就發生在廬山會議的現場。

薄一波和彭總在戰爭年代就熟識了。抗戰時薄老曾出任過太岳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在彭總(八路軍副總指揮)的領導下堅持敵後作戰。新中國成立後,他倆又都是黨和政府的高級幹部,均出任國務院副總理職務,十分關心國計民生。「大躍進」運動開始以來,彭總深感各地「左」的問題嚴重,工農業指標浮誇虛報,百姓生活出現困難。

1958年老總到湖南調研,與薄一波交換了看法。由於中央之前批評過「反冒進」,對於指標問題很多幹部諱莫如深。偏偏薄一波不是這樣的性格,他不無憂慮地對彭總講:我在這做過實地了解和估算,農作物產量最多增長15%,他們卻報了30%。彭總則說得更直接:連15%都不會有!什麼壓了多少指標,他們就瞎報多少結果。對於老總的話,薄一波深以為然。

如今有朋友可能不理解:不管多少,只要產量增長了不就是好事情嗎?並非這麼簡單,因為名義上的產量增長了,上繳國家的部分就要足額,那實際不足的部分又從哪裡來呢?各地都虛報謊報,數據就毫無參考性;而干擾了中央的計劃制定,新一期的指標會就會更加浮誇,社會經濟出現嚴重困難,陷入惡性循環,受害的是廣大群眾。

薄一波和彭總觀點一致,二人打算聯名向中央寫一個報告,反映各地的實際生產情況,建議中央適當「糾左」。不過在深入溝通後,最終還是彭總以個人的名義給毛主席寫了信,也就是後來著名的廬山會議「意見書」。高級幹部聯名去寫東西,影響未必是好的,可能會造成一些猜測。後來的歷史證明,薄一波當時沒有動筆,客觀上為他避開了麻煩。

本來廬山會議的議題,也是要糾左,恰恰這封信成了導火索,使大會風向迅速轉向「反右」。彭總被中央誤解,遭到猛烈的批判。其實很多幹部同志對彭總的意見有同感,但會議現場唯一正確的事,似乎就是批判老總、黃克誠、張聞天等人。輪到薄一波發言時,他幾乎是現場最為難的的一個。不張嘴是無法過關的,但若要他公開表達不真實的意見,又無法對自己和彭總交代。

深知事情原委的薄老,最後選擇了一個避實就虛的做法。他在發言時隻字不提大躍進和反右,也不談彭德懷的「意見書」,只是一個勁地講彭總日常的缺點和不足,比如脾氣大、愛罵人,甚至講了抗戰時發動百團大戰的利弊問題。其實這些在「延安整風」時都講過了,薄一波故意「重翻舊帳」,就是為了跳過眼前的這一段。

薄老的發言,對於他自己無疑是艱難的過程。彭總一言不發地聽著同志們輪番表達意見,冷暖自知。由於薄一波的批判沒有什麼力度,後來他也受到了一些批評和衝擊,但並不很嚴重。彭德懷元帥蟄伏十餘年,直到1974年去世時也沒獲得平反,薄一波沒有機會單獨跟彭總解釋廬山上的事,對此他非常愧疚。

也許相知多年的老友之間,未必需要語言上的解釋。其實在大環境和特殊的事件背景下,從旁人的角度來看薄一波無愧於彭老總,他在廬山上的言行甚至可以說是非常「仗義」了。但老一輩革命家友情深厚,對於真理更是無比渴求,薄老晚年為這件事感到深深地遺憾,也在情理之中。

「史源歷史專欄」由中國近現代史作家運營,專注於黨史、軍史、戰史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歷史全貌,帶來精彩歷史細節。歡迎關注@史源歷史專欄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全網同步,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