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萬志願軍擠在江邊,遭美軍炮擊傷亡過萬,楊得志決定揮淚斬馬謖

陶陶讀歷史 發佈 2023-12-16T15:43:07.722933+00:00

在此戰之中,志願軍第19兵團因為一系列指揮失誤,遭受了慘烈的損失。根據兵團的軍史以及戰後檢討,64軍和65軍的傷亡超過了一萬人。

1951年4月22日,波瀾壯闊的爆發。在此戰之中,志願軍第19兵團因為一系列指揮失誤,遭受了慘烈的損失。其下屬64軍和65軍由於犧牲巨大,幾乎元氣大傷。根據兵團的軍史以及戰後檢討,64軍和65軍的傷亡超過了一萬人。

19兵團原隸屬於華北兵團。平津戰役之後,19兵團被劃入第一野戰軍的編制,在彭德懷的指揮下解放了整個大西北。隨後彭德懷指示19兵團「安下心、紮下根,開發、建設大西北」,從而化兵為農,實施軍墾政策。在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19兵團還派兵去賀蘭山剿匪,與馬家軍的殘部纏鬥。

1950年10月5日,兵團接到毛澤東的急電,限19兵團12月5日之前到達兗州藤縣一帶帶兵,隨時準備入朝作戰。

1951年2月3日,兵團從兗州啟運,直奔朝鮮。到了1951年4月,彭德懷策劃發動第五次戰役,而作為生力軍的19兵團被委以重任。楊得志說:

「我們19兵團的任務是擔任右翼突破美第八集團軍的防線,向左對敵穿插迂迴,63軍為第一梯隊,快速向紺岳山地區穿插,迅速切斷29旅和美軍第三師的聯繫,主力以最快速度向西南方向穿插,積極協同65軍。」

隨後楊得志又對64軍軍長曾思玉下令:

「64軍,你們的作戰任務是從高浪浦里地區強渡臨津江,然後以果斷行動向敵人腹地議政府地區穿插迂迴,一定要到位,你們要向一把尖刀一樣插入敵人的心臟,切斷敵軍的退路!曾軍長,你聽清楚了嗎?」

曾思玉回答:「保證完成任務。」

隨後楊得志又轉向65軍的肖應棠軍長:「65軍,你們作為兵團第二梯隊,由新岱、戎灘浦地區渡過臨津江密切配合63軍殲滅臨津江之敵人!」

肖應棠高聲道:「明白。」

雖然楊得志布置得很得當,然而真到了戰場上,執行卻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4月22日是一個星期天,戰場上似乎非常平靜。美軍甚至還在臨津江上舉行了一場摩托艇比賽,玩得不亦樂乎。

然而就在這時,臨津江北面的我軍陣地突然萬炮齊發,密集的炮彈就像一條條火龍一般撲向敵人的陣地,臨津江的水柱像海嘯一般洶湧,南岸的山巒和天空紅光閃閃,將昏黃的天空照得像白晝一般。

臨津江雖然比不上我們的長江黃河,但也算是汪洋恣肆,浩浩蕩蕩。其寬約百米,是朝鮮中部的主要河流之一。臨津江不算深,最淺處不過齊腰深,江底已經被美軍布設了鐵蒺藜。在臨津江南岸,美軍構築了堅固的防禦體系,其炮火已經可以完全將整個江面和對岸的要點、道路全覆蓋。

在炮火準備還在進行的同時,楊得志指示64軍,首先要攻占美軍的防守要點,占領江橋,然後突破臨津江,要不惜一切代價從對岸英軍第29旅與美軍第三師的接合部猛插進去,隔斷兩支部隊的聯繫,直搗議政府,實施戰役迂迴。首先殲滅英29旅與韓軍第一師,再協同中央集團圍殲美軍第24師和25師。

這本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戰略指示,按照毛澤東和彭德懷的規劃,已經換裝蘇式武器的第3兵團和第19兵團,將成為壓垮美軍的最後砝碼。此戰之中,我軍計劃殲滅美軍2到3個師,從而徹底結束韓戰。

我軍上層很樂觀,下層的官兵也同樣如此。我軍在前三次戰役中,僅使用「萬國牌」武器就打的美軍落花流水,更何況換上了蘇聯的「水連珠」和122毫米重型榴彈炮?因此軍中盛行「一條牙膏」主義,正所謂「從南到北,一推就完」。一口氣解決美國人,大家都好回家與親人團聚。

正是這種浮躁的氛圍以及對敵人的低估,導致我軍在第五次戰役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傷亡,其中尤以19兵團為甚。

64軍所面對的敵人,是韓軍第一師,該師是韓軍後來的「榮譽元帥」白善燁所帶領。與其他一觸即潰的韓軍不同,第一師還稍微能和我軍過兩招。然而即便如此,在第三次戰役中,我軍第39軍116師僅用15分鐘就突破了第一師的防線,打得白善燁幾乎要自殺。因此64軍的官兵都很樂觀,區區偽軍,哪是我華北兵團的對手?


在戰役組織上,64軍不甚細緻。在第三次戰役中,116師花了十多天的時間進行戰術偵查,對敵人每一個火力點都了如指掌。因此我軍僅用了幾分鐘的炮火準備,就讓韓一師的所有碉堡全部飛上了天。然而64軍卻並沒有這麼做,各項準備也不太充足。

當64軍軍長曾思玉接到衝鋒的命令時,他的部隊還沒有進入衝擊陣地。於是他急電楊得志:「64軍還未進入衝擊出發位置,炮兵還在進入陣地,還沒有準備好,怎麼發動衝擊?是不是晚一天時間?」

楊得志回覆:「這是全局問題,就不要提意見了。」

志願軍司令部作戰處副處長楊迪後來回憶說:「當時你(曾思玉)給楊司令打電話,請求給你一天準備時間,他能向彭總報告嗎?因為他們都向彭總打了保票,拍了胸脯的。」

按照當時戰場的發展態勢來看,如果64軍晚一天進攻,就可能暴露周圍兄弟部隊的側翼,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曾思玉只好悶著頭驅車前往第一線師的陣地,結果發現該師距離衝擊陣地還有30里。曾思玉臉色一沉:「部隊立即跑步進入。」

按照軍長的死命令,全軍跑步前往臨津江邊。當我軍到達時,已經是大汗淋漓、上氣不接下氣了。然而即便人困馬乏,卻依然必須對北岸的敵人發動攻擊。

一般而言,對敵人進行攻擊,就必須進行炮火準備。但前文已經提到,在64軍進入預定陣地之前,我軍炮兵就已經進行了炮擊,都進行到延伸射擊的階段。也就是說,64軍在步炮協同方面出現了嚴重的失誤。炮兵準備都已經結束好一會兒了,攻擊還未開始。而這也為64軍的慘痛命運埋下了伏筆。

隨後64軍以191師和192師為第一梯隊,向對岸攻擊,很快便掃清了清江北的美軍據點,191師571團4連占領了臨津江橋頭,擊潰了守軍一個連。團主力於午夜時分全部渡過臨津江,占領了彌陀寺次峰北山;572團過江時,因江水上漲淹死了200多人,但也好歹渡過了臨津江。

雖然我軍先頭部隊過江了,但戰鬥才剛剛開始。經過李奇微的整軍,美軍已經不是第三次戰役時那支驚慌失措的部隊了。對於我軍的戰術,美軍已經有了很深入的了解。他們派出裝甲部隊,在陸地上用坦克形成了封鎖線。以坦克為掩護,韓軍第一師非但沒有一觸即潰,反而還向我軍灘頭陣地發動反覆的衝擊。因此我軍被死死地壓制在了臨津江灘頭,敵軍坦克每發一顆炮彈,就能讓十多個志願軍戰士犧牲。部隊衝鋒太密集、太集中了,即使掌握了三三制原則,也施展不開。

擔任分割穿插的64軍,竟被相對較弱的韓軍所纏住。就在這時,美軍的遠程火炮以及戰機都殺了過來,將地面炸成了一片火海,志願軍戰士犧牲累累。

聽說64軍遲遲突破不了陣地,彭德懷致電楊得志,要他立即督促部隊,不惜一切代價突破敵陣。楊得志心急如焚,要知道第19兵團是彭總的老部隊,他對於這支部隊抱有了多大的希望啊。於是他立即給曾思玉打電話:

「曾軍長啊,你要以大部隊鉗制美軍,以小部隊突破,向縱深穿插!」

隨後他又下達命令,將作為預備隊的65軍的兩個師投入戰場,幫助64軍完成分割迂迴戰術。

從事後的發展來看,楊得志的這一指揮是值得商榷的。以臨津江南岸的實際情況來看,尚且難以展開一個師的兵力,更何況在這裡擠上五個師的兵力?這種集團衝鋒的戰術打馬家軍,打胡宗南確實沒有問題,但用來對付美軍卻是天方夜譚。19兵團長期與傅作義、閻錫山、馬步芳這樣的雜牌部隊作戰,甚至連真正的美械部隊也沒有對戰過。以對付國民黨雜牌的方式來對付美軍以及用美械武裝起來的韓軍,是要付出慘痛傷亡的。

在敵軍猛烈的炮擊之下,前方部隊的電台被打壞了。曾思玉心裡有火,立即命令炮兵31團立即壓制美軍。然而由於美軍的轟炸,擁有蘇式重炮的31團遲遲無法占領陣地。曾思玉無奈,只好用軍屬大炮開火。但是軍內炮兵射程短,炮彈又少,起不到壓製作用。

但是190師569團、568團和軍偵察隊還是不負軍長期望,插入到麻里山、車后里的幾個小村莊。569團副團長李振堂帶領3營,插到了議政府以南的道峰山。經過血戰,3營的戰士均掛了彩。還沒等他們喘口氣,美軍投下了大量照明彈。將3營據守的陣地照得像白晝一樣,英雄們皆暴露無遺,傷亡慘重。但即便是孤立無援,戰士們依然奮戰不止。其英勇讓曾思玉為之落淚。

戰鬥進行到25日16時,64軍191師和192師依然不能突破敵人的陣地。彭德懷聽聞此消息後,質問楊得志:「向長坡里、高士洞穿插迂迴怎樣?」

楊得志回答:「64軍受阻,我們還在想辦法。」

彭德懷一聽就來氣了:「受阻?你們今夜如果完不成任務,不管你是誰,職務再高,一律從嚴處理。」隨後「啪」的一聲砸了電話。

無奈之下,楊得志只好冒險將指揮所前移,親自指揮64軍以及65軍突破防線。然而人肉之軀,是難以和鋼鐵對敵的。無論楊得志如何催促,我軍始終無法突破敵軍用火網織成的防線。

戰場突然降下了大雨,天就像破了一個大窟窿,道路泥濘不堪,志願軍的戰士們在爛泥之中苦苦掙扎。5個師,一共6萬將士擁擠在20平方公里的狹長區域,進退不得。

背水作戰是兵家大忌。暴雨過後,江水必然上漲,到時候完全可能全軍覆沒。楊得志心急如焚,他下達電令:

「我軍主力已停於江南狹小背水地區,如不堅決攻擊等於死亡……六十四軍各師如不猛插進到目的地完成戰役任務,會遭到革命紀律的制裁。」

楊得志的措辭之所以如此嚴厲,是因為他關心著戰士,擔心著他們的安危,希望他們能死裡求生,從敵人炮火中殺開一條血路。然而可惜的是,精神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武器裝備差距過於懸殊,也很難取得戰爭的勝利。而革命紀律制裁,也絕不會讓敵人的炮火減弱哪怕一分。

美軍炮火有多猛烈?敵人每個連平均一個小時發射3666發炮彈,平均每門炮發射600發,把炮管都打紅了。密集的火網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臨津江南岸成為了一片血肉磨坊。而他們的炮火——韓一師也來勁了,他們反覆突擊,使我軍好不容易占領的陣地反覆易手。

臨津江邊血流成河,但志願軍其他區域的戰事還比較順利。美第八集團軍和韓軍在我軍的猛烈突擊之下,已經出現了多個缺口,面臨著分割包圍的風險。於是范弗利特命令部隊後撤,沿著「堪薩斯線」重建防線。

由此,據守於臨津江邊的韓1師以及英軍第29旅開始且戰且退。置之死地而後生,64軍也在多處突破敵人的陣地,終於占領了汶山、法院裡、葛谷里、中牌里和七峰山一線。但是畢竟損失了三天,貽誤了戰機,敵軍沒有遭受致命打擊。

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結束後,志願軍總部一封追究64軍沒有按時插到議政府以南的責問信飛到了19兵團。楊得志拿著電報來到64軍軍部,曾思玉給他匯報了整場戰役的經過。擔任穿插的兩個師對這一戰法掌握不夠,戰前準備不足,在無縫隙穿插時,突破不堅決,在陣前猶豫,失掉了戰機,曾思玉主動承擔了責任。

楊得志也做了檢討,說自己也有責任。他決定授予569團3營「道峰山英雄營」的稱號,授予軍偵察連「道峰山偵查支隊」稱號;授予堅守佛國山7天的65軍195師583團9連以「佛國山大功連」的稱號。

有賞就有罰,為了嚴肅軍紀,給予191師、192師師長和政委謝正榮、羅立斌、何友發和張星爛以降級處分、回國並通報批評。這四位軍政幹部在國內戰爭中立下了很多功勳,都是好樣的革命軍人,不然也不可能擔任如此高的職務。然而在現代戰爭中,他們也暴露了自己的缺點。兵團政委李志民惋惜地說:「確實是揮淚斬馬謖,不賞罰分明,就難以維護軍紀的嚴肅性,也難保證此後戰鬥的勝利。」

在臨津江戰役中,64軍和65軍的傷亡到底有多大呢?有數千人,也有上萬人之說,甚至有自媒體說,64軍和65軍直接全軍覆沒了。

根據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9兵團司令部《第19兵團作戰檢討》,1951年5月24日條目記載:

「戰役第一階段經7晝夜激烈戰鬥,殲敵約5000多人,自身卻付出了1萬餘人的代價。」

在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中,整個19兵團3個軍共損失1萬多人。其中63軍打得順風順水,殲滅了一個英軍王牌營,傷亡不算大。因此19兵團的主要傷亡主要出自於臨津江戰鬥之中。因此所有軍史都提到:「這是一次慘痛的教訓」。

由於傷亡慘重,使第19兵團在第二階段的戰鬥沒什麼作為。由於元氣損傷過重,導致其無法掩護180師的側翼,致使其遭受重創。在後來的鐵原戰役中,19兵團唯一算是完好的63軍也被打殘了。

第五次戰役結束後,從毛澤東發給志司的電報來看,第19兵團的損失也是驚人的。1951年6月1日,毛澤東給志司發電:

「19兵團主力應留在前線作戰,一部分殘破部隊則開至後方整補。又志司五月二十七日的新兵分配數字,十九兵團占5萬餘人,三兵團只有幾千人……」

19兵團需要補充的新兵竟達5萬餘人,由此可見其傷亡之大。

6月11日,毛澤東又給志司發電:「迅速補充三兵團及十九兵團至每軍四萬五千人,並有相當訓練。」

很顯然,第19兵團不僅僅是傷亡大,而且戰鬥骨幹損失極大,否則毛主席也不會強調「並有相當訓練」了。

那麼64軍和65軍為何會遭受如此大的傷亡呢?

從客觀上來說,是因為美軍的實力上升了。經過李奇微的整改,美軍已由前幾次戰役的敗軍之師變為頑固之敵。美軍在部署上齊頭並進,沒有空襲,這就給我軍的穿插滲透造成了極大麻煩。對於我軍的進攻,美軍也是早有準備。

從主觀上來講,志願軍打得太急了。彭德懷之所以急於發動第五次戰役,是因為他根據「聯合國軍」的種種跡象,判斷出敵軍可能在我軍側後方登陸,重演所謂的「仁川登陸」。因此才發動第五次戰役,將敵軍主力集中於正面,防止兩面作戰。

然而在戰役準備上,我軍失之於粗疏。19兵團作為二番部隊,對敵情、地形還不熟悉,特別不熟悉美軍的戰術,戰術準備不充分,彈藥儲備不多,使得作戰行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在與美韓聯軍的初戰之中,十九兵團還像國內戰爭那樣使用死打硬拼的戰術。然而事實證明,波浪式的集團攻擊對於現代化的軍隊是毫無作用的。64軍和65軍的命運雖然不忍卒讀,但確實我們這支年輕的部隊所必須要付的學費。前車之鑑,後車之師,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再重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