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守護一份文化

光明網 發佈 2023-12-16T15:45:36.812807+00:00

國家級非遺項目苗族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姜文英:一把剪刀守護一份文化姜文英 受訪者供圖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這樣一個「巧人」,40年來,她將時光凝於指尖,一把剪刀和掌中的老繭訴說著匠人的堅守與執著,她就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苗族剪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2022年貴州省「五一」勞動表彰獲得

國家級非遺項目苗族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姜文英:

一把剪刀守護一份文化

姜文英 受訪者供圖

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這樣一個「巧人」,40年來,她將時光凝於指尖,一把剪刀和掌中的老繭訴說著匠人的堅守與執著,她就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苗族剪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2022年貴州省「五一」勞動表彰獲得者姜文英。

姜文英於1971年出生於貴州省台江縣的一個小村莊,母親是當地的剪紙能手,她自小耳濡目染,9歲就開始學習苗族剪紙。沒有樣品,她就把報紙上的圖案剪下來,貼在牆上細細揣摩,從母親所講的故事中獲得靈感,久而久之,她學會了編創故事,並根據故事創作作品。姜文英回憶,小時候,由於家中借款修房,母親帶著她賣剪紙還債。「沒想到走村串寨一個星期,賺的錢把欠下的債還清了。」姜文英意識到,剪紙不但能盡情發揮想像力,還能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從12歲的一件剪紙作品《姜央射日月》被選入黔東南州出版的一本苗族剪紙選集,到2012年被評為貴州省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014年被評為貴州省高級工藝師,再到2018年5月被評為國家級非遺苗族剪紙代表性傳承人,這一路,認真鑽研的姜文英不斷精進,創作了不少體現民間故事傳說和家鄉地方特色的剪紙作品。

苗族剪紙和古老的苗繡一樣悠久燦爛。「苗族剪紙不是用來貼窗花的,是我們刺繡的珍貴花樣。」姜文英介紹,苗族花樣類型繁複精美,不同支系的花紋和圖案各具特色。通常所說的苗族剪紙指的是刺繡的底樣。苗族把剪紙俗稱「花紙」「剪花」「繡花紙」,苗語則稱「西給港」「西給榜」。在姜文英看來,劍河縣的剪紙不同於其他窗花剪紙,它的手法多採用剪、刻、扎等方式。題材也多表現為人物、神話傳說和自然界的動物形象等,反映了苗族對圖騰文化和自然的崇拜。「苗族剪紙看似簡單,但要做好絕非易事。」姜文英告訴記者,苗族剪紙不但要好看,還得考慮繡娘能不能根據剪紙底樣繡出來、繡出來的成品效果如何。

40多年來,姜文英創作的苗族剪紙題材、圖案數不勝數,其中,「務冒席」是她最喜歡的題材。「務冒席」是苗族的一位女英雄,她的形象經常出現在繡娘的剪紙、服飾刺繡上。在姜文英的作品裡,「務冒席」戴著頭冠、身披戰甲、騎著駿馬、高舉旗幟,她的身前有祥龍,身後有女神護佑,周圍圍繞著葫蘆、蝴蝶、神鳥。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團結起來,擰成一股繩才能幹成事。」2013年,劍河縣苗族剪紙藝術苑建立,姜文英通過剪紙帶領寨子裡的40多名繡娘創業,帶動當地群眾200餘人就業。在國家級非遺項目苗族服飾貴州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亨石的心裡,姜文英不僅是摯友、合伙人,更是老師,她說:「姜老師為人隨和,剪紙技藝高超。這些年,她在苗族剪紙創新上給了我很多啟迪,開拓了我們的思路。以前,我們都是自己繡自己穿,如今,通過姜老師的努力,我們也能接到訂單賺錢,特別開心。」姜文英還擔任劍河縣婦女手工產業協會的會長。姜文英說:「目前,劍河縣婦女手工產業協會有繡娘120多名,每年開展技能培訓2期,共計100多人次。」

一把剪刀守護一份文化,走過半個世紀的姜文英從沒忘記自己的初心。她說:「如何守正創新?這也是我們正在探索的。」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苗族剪紙行業,看到大家對苗族剪紙文化的熱愛,姜文英幸福感、獲得感滿滿。現如今,為適應市場,她在守住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作品中也融入身邊的物景,生活中的素材成了她創作的靈感源泉,更接地氣的作品讓苗族剪紙飛入尋常百姓家,也將苗族剪紙帶到全國各地的展覽、展會中。

正如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美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四川美術學院教授余強評價:「苗繡剪紙是苗族人民智慧與創造力的結晶,它不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傑出代表之一。在貴州這片沃土上,從不缺優秀的藝術家,姜文英用一雙巧手、一雙慧眼,創作出群眾喜愛的剪紙,傳達了苗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本報實習記者 劉 霄)

來源: 中國文化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