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燒了三把火,阿里雲終迎「張勇時代」

數據猿 發佈 2023-12-16T18:07:42.950032+00:00

張勇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在卸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之後,張勇的下一站:阿里雲。6月20日,阿里巴巴控股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通過全員信宣布,將於今年9月10日卸任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兼CEO職務,此後將專職擔任阿里雲智能集團董事長兼CEO,專注於阿里雲的發展。

張勇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在卸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之後,張勇的下一站:阿里雲。

6月20日,阿里巴巴控股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通過全員信宣布,將於今年9月10日卸任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兼CEO職務,此後將專職擔任阿里雲智能集團董事長兼CEO,專注於阿里雲的發展。

在全員信中,張勇談到:阿里的自我變革正在順利平穩的推進,1+6+N的全新業務集群基本成型,各業務集團董事會已開始運行,多個業務的上市和融資計劃也已開展,控股集團將主要承擔創新孵化大本營角色,整個阿里巴巴正以全新姿態奔向未來。阿里雲智能集團完全分拆已經啟動,正處於向上發展的最關鍵時期,必須全身心投入。同時為了適應未來發展規範和要求,其個人不宜再同時擔任兩家公司董事長與CEO職務。

經阿里巴巴控股集團董事會批准,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將出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團董事會主席;吳泳銘出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團CEO,同時繼續兼任淘天集團董事長。

阿里巴巴方面表示,未來阿里巴巴控股集團不僅要有力支撐協調各業務集團發展,更要成為新技術的發現者和推動者,創新業務孵化的大本營,創造更多價值增量。蔡崇信和吳泳銘具備與之相應的眼界、經驗、影響力、號召力,是承擔上述責任的最佳選擇。

蔡崇信現任阿里集團執行副總裁,在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後至2013年間,蔡崇信擔任阿里CFO一職,並在2014年帶領阿里走上紐約上市之路,在此之後,蔡崇信負責戰略投資工作。吳泳銘則有著深厚的技術背景,曾擔任過B2B、淘寶、支付寶等多個重要業務的首席技術官,帶領創建了集團的核心業務阿里媽媽平台等。

在阿里成立的24年裡,阿里始終在自我變革中創新疊代,調整組織架構關係,最大限度激發生產力和創新力。此次變革,不禁讓我們好奇,張勇卸任阿里董事長,全權接任阿里雲是否與阿里近兩年業績不佳有所關聯?

阿里,張勇駕馭不了的大船?

今年是張勇在阿里工作的第十六年。

前8年,張勇主要負責淘寶相關事務,包括:天貓的創立和發展、淘寶的無線化轉型,菜鳥的發起和對物流行業的一系列投資,並開始探索更有效的治理方式。

張勇在接手淘寶商城4個月後,將一度不被看好的淘寶恢復了獨立運營,破局點正是橫空出世的「雙11」。2009年11月,張勇和團隊一起推出「雙11」,當年銷售額是5200萬,2010年狂飆至9.36億,2011年又增至33.6億,此後,「雙11」逐漸成為電商行業的大Party,成為全國性的「購物狂歡節」。

2015年之後,張勇正式接手阿里,擔任CEO。在此期間,張勇最重要的戰略動作之一是主導推動 「大中台、小前台」,首次在網際網路行業提出了中台概念,該戰略完成了對阿里組織體系的打通,此後又成功完成了數據打通。

張勇另一個重要戰略動作是對新零售的探索,收購銀泰、大潤發,並重金投入盒馬。

2019年9月,張勇出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阿里進入張勇時代。對於張勇,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曾一封公開信中給予張勇極高的評價,「(張勇)自擔任阿里巴巴集團CEO以來,展現出了卓越的商業才華和堅定沉著的領導力,連續13季度實現阿里巴巴業績健康持續增長。阿里巴巴的接力火炬交給他和他領導的團隊,我認為這是我現在最應該做的最正確決定。這幾年我和張勇的合作配合經歷,讓我對他和他領導的新一代阿里巴巴領導團隊充滿信心!」

隨後,阿里市值在2020年10月到達頂峰,股價突破300美元。阿里的業務多元和複雜性也在此時到達頂峰,伴隨中台效率降低、各業務增長放緩。

財報數據顯示,2019財年-2023財年,阿里分別實現營收3768.44億元、5097.11億元、7172.89億元、8530.62億元、8686.87億元;同期淨利潤分別為802.34億元、1403.50億元、1432.84億元、470.79億元、655.73億元。「吸金」能力下滑明顯。

而阿里股價也開始走「下坡路」。從2020年10月的最高點309.4港元/股,跌至如今的88.35港元/股,整整跌超70%,損失4.4萬億人民幣,相當於跌沒兩個茅台(2.35萬億元)。

其實,阿里目前的情況也不能全部怪罪的張勇的頭上。從整體環境來看,網際網路企業已呈現出流量見頂,全球化受阻的跡象。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2022年網際網路業務收入小幅下降,利潤總額保持增長,研發經費規模加快增長。

具體來看,2022年我國規模以上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企業(以下簡稱網際網路企業)完成網際網路業務收入14590億元,同比降1.1%。利潤總額保持增長,2022年我國網際網路企業營業成本同比增3.3%,實現利潤總額1415億元,同比增3.3%,增速較上年回落10個百分點。研發經費規模加快增長,2022年,我國網際網路企業共投入研發經費771.8億元,同比增7.7%。

2022年,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勒緊腰帶過起了「苦日子」,網際網路企業的增長故事幾乎到了尾聲。廣告、電商、遊戲是網際網路行業流量變現的三大利器。尤其是廣告,廣告作為流量變現的重要方式之一,一直以來都是各大網際網路平台最為重視的業務。

在國內網際網路發展早期,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大網際網路巨頭吃到了廣告市場最大的紅利。2005年,百度首當其衝,依靠搜索,承接了大部分的網絡營銷業務,廣告營銷收入占比一度達到其總營收的90%。2008年,百度搜尋引擎廣告市場規模達50.3億,盤踞中國網際網路廣告第一的地位。

阿里巴巴緊隨其後,在淘寶網的發展壯大中,探索出了電商的廣告模式。淘寶先是推出直通車,通過用戶標籤定向展示推廣,開啟了C端的廣告平台之路,按照展示、點擊、銷售情況來計算廣告費用。隨著B2C電商業態的崛起,龐大的商家群體湧現出了平台生態內的營銷訴求,電商廣告成為一個新的市場增量。

而騰訊的社交軟體以及手遊等移動端APP成為流量爆點,開啟了屬於自己的社交廣告時代。

百度和阿里自然也不甘落後,或通過發展移動端或通過併購,來獲得更多的流量入口,同時把自己的網頁端和移動端,以及旗下APP之間打通,實現流量池最大程度的擴張。

據相關數據統計,2016年,這三大巨頭的廣告市場份額合計超過了60%。隨著網絡的用戶滲透率過半,再加上這一年各大媒體的頭部流量/優質流量以展示廣告為主的變現能力遇到增長天花板,網際網路廣告迎來爆發。

然而,隨著網際網路行業的增量流量觸頂,各大細分領域的用戶規模都遇見了瓶頸。據QuestMobile預計,2022年的網際網路廣告市場規模將達到6815.3億元,但同比增速從2021年的20.4%降至4%。

各大網際網路廠商的營收增速似乎都顯得格外刺眼。京東、百度、騰訊均出現明顯下滑。

可以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阿里、京東作為電商的代表營收增速明顯下滑,百度、騰訊作為早期網際網路企業的代表,營收增速也不堪重負。

由此,行業不景氣,張勇也難受其重。

回看張勇在阿里的任職經歷,在「淘寶」8年開闢了中國電商的新時代,新事物「雙11」出自他的手筆;接手阿里,2015年前瞻性地首次提出「數據中台」,為企業尋求數位化轉型之道。似乎張勇在哪,哪裡就會發生變革。

如今,張勇即將出任阿里雲智能集團董事長兼CEO,又會帶來怎樣的驚喜?

張勇的下一站:阿里雲

張勇全權負責阿里雲的這個決定,或許在半年前就開始布局謀篇了。

早在2022年12月29日,張勇發出全員郵件,宣布組織變化,原阿里雲總裁張建鋒不再擔任阿里雲總裁,轉由張勇兼任阿里雲智能總裁,並直接分管釘釘。

如今,2023年行至過半,僅在張勇兼任阿里雲CEO的半年內,張勇可謂「新官上任三把火」,一個個大動作看得人應接不暇。

第一把火,三輪降價,發起行業價格戰;

第二把火,啟動大模型夥伴計劃,阿里雲接入釘釘;

第三把火,計劃12個月內推進阿里雲獨立上市。

先說降價。

今年4月初,阿里雲峰會宣布了第一輪降價;而後的2023阿里雲合作夥伴大會上宣布了史上最大規模降價,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15%至50%,存儲產品最高降幅達50%。再到6月5日,阿里雲官網顯示,將對部分ECS產品進行價格調整,其中最高降幅達32.5%。

三輪短期、大幅度的降價,在阿里雲經營過程中並不常見,而且出現的時間恰是在阿里雲盈利的第二個財年之後,也是張勇兼任阿里雲CEO的期間。可以判斷,降價戰略是張勇直接推動的。

降價,轉守為攻。

2015財年年報阿里巴巴集團首次披露雲計算營收12.71億元,到2023財年年報(自然年2022年4月1日-2023年3月31日)阿里雲創收772.03億元,九年間營收增長61倍,從2022財年實現盈利開始,阿里雲已連續兩年盈利,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實現盈利的雲計算廠商。

作為全球雲計算的領軍企業——阿里雲已走過14個年頭。14年間,阿里雲國際市場份額不斷提升,據Gartner 2022年全球雲計算IaaS市場排名,阿里雲全球排名第三,國內排名常年保持第一。

但近兩年,阿里雲的雲業務增長,卻已顯乏力。2020財年-2023財年,阿里雲的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62%、50%、24%、4%。阿里雲究竟發生了什麼?要知道,2015財年至2019財年,每年阿里雲營收都是100%的增長。

在年均一倍的增長數據背後,是2015年「網際網路+」行動下,偏網際網路業務企業瘋狂上雲的訴求,具備時代特點。彼時,華為尚未成立,阿里雲又具備技術跟服務網際網路企業的優勢,所以在2015-2019年中,能夠一騎絕塵,實現國內雲廠商的稱霸。

而今,阿里雲收入增速下滑,同樣有時代原因,業務增速放緩的根源在於雲市場的客戶結構發生變化。

2020年是信創縱深發展的開端,數字經濟疊加下,政企上雲是大勢所趨。對於他們來說,技術、性能、價格可能都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安全可靠、完全國產可控,才是政企客戶選雲的核心考量。

根據IDC,2020年中國政務雲基礎設施市場份額,華為拿下最大一塊蛋糕,市占率達32.2%;其次是浪潮25.4%;紫光13.2%;中國電信7.6%;阿里雲有多少呢?7%。IDC用「涇渭分明」一詞形容2020年中國政務雲的競爭格局。

再來看一組數據:在信通院雲計算研究報告中,我國公有雲IaaS廠商市占率排名如下圖,2018年華為雲還尚無一席之地(華為雲2017年成立)而到2019年,艾瑞數據顯示華為雲直接拿下9%的市場份額,到2021年,又提升至11.95%。

圖:2018年我國公有雲IaaS廠商市占率,信通院

另一邊,IDC數據,2022下半年阿里雲市場份額從2021年下半年的37.8%下降到32.6%;IaaS+PaaS方面,從2021年下半年的36.7%下降至31.9%。

那麼問題來了,降價了,阿里雲就能重新奪回失地麼?

一方面,阿里雲降價對那些不具備議價能力的中小企業,是極具吸引力的。數字經濟時代,中小企業的數位化轉型需求是迫切的,他們構成了不可忽視的長尾市場。張勇曾公開表示:「阿里雲致力於『讓算力更普惠』,這次大規模降價是希望將技術紅利更多回饋給客戶和夥伴,持續降低用雲成本,擴大雲的市場空間。」

阿里雲用「淘寶」思維,聚沙成塔,讓利給客戶、給生態合作夥伴,從而贏得市場。而對於傳統行業大客戶來說,阿里雲產品的三連降,也讓他們看到了阿里雲的誠意。

另一方面,阿里雲目前已實現盈利,具有成本優勢,這是其他國內雲廠商不具備的。雖然在網絡資源成本優勢不及運營商,但阿里雲發展時間最久,規模優勢明顯。阿里雲基於技術實力以及更具競爭力的價格優勢,進一步提升IaaS 及 PaaS 的收入增長,從而搶占市場份額。

再說阿里雲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接入大模型,是為了讓阿里雲更智能。不再局限於為客戶構建雲,而是跟多的將技術和產品向行業業務轉化。

具體來看,為加速服務各行各業,阿里雲宣布啟動通義千問夥伴計劃,首批將聯合七家頂尖生態夥伴推動大模型在金融、通用、交通、酒店、通信、能源等行業的落地應用。後續,阿里雲將持續探索將大模型能力與各行業知識體系和需求場景的融合,通過行業專屬大模型更好服務於客戶的差異化需求。

釘釘是阿里內部首個正式接入通義千問的應用,用戶在釘釘通過輸入斜槓符號(/)就能喚起文章創建、圖像生成、機器人訓練等10餘項AI能力。

數據猿注意到,近幾年PaaS市場增速明顯超過IaaS,IDC數據顯示,2022年下半年中國公有雲服務整體市場規模188.4億美元,其中IaaS市場同比增速15.7%,PaaS市場同比增長31.8%。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已經滿足不了客戶深度需求,而PaaS才是各大雲廠商未來爭奪的主戰場。

釘釘聚焦底座 PaaS 能力建設,通過低代碼(aPaaS)、酷應用(bPaaS)、系統集成(iPaaS)和數據資產(dPaaS)幫助企業實現業務線上化。未來,每一家企業既可以直接在阿里雲上調用千問的能力,也可以藉助釘釘這個工作入口,結合企業自己的行業知識和應用場景,訓練自己的專屬大模型。可以想像,每家企業都可以有專屬的、深刻理解自身企業業務知識的智能客服、智能導購、文案助手、AI設計師等。

而對於阿里雲分拆上市,此前阿里集團在發布的財報中宣布,我們計劃在未來12個月將阿里雲從阿里巴巴集團完全分拆獨立走向上市。不僅在股權和公司治理上與阿里集團完全分割開,同時,阿里雲智能集團將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

阿里雲走獨立上市這條路,如果能夠引進國資持股,或許對其政企市場的拓展是不錯的一個策略。

如今張勇終於全盤接手阿里雲,從其兼任阿里雲CEO半年內的動作來看,頗為激進。全盤接手後,預計仍將延續其風格,在國內雲計算廠商中掀起巨浪。

文:木陽 媛媛 余小魚 / 數據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