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基亮丨趙夫青主講的一次文學講座之筆記

人文小棧 發佈 2023-12-17T00:56:44.290039+00:00

編者按:青島資深文學編輯、作家趙夫青先生於2023年6月18日下午,因意外事故不幸罹難,震驚島城文壇。為紀念趙先生,孫基亮先生發來他寫於2017年5月12日的一篇課堂筆記。

編者按:青島資深文學編輯、作家趙夫青先生於2023年6月18日下午,因意外事故不幸罹難,震驚島城文壇。為紀念趙先生,孫基亮先生發來他寫於2017年5月12日的一篇課堂筆記。


一縷頭髮總是向右偏,不往上梳,斜下垂,擋住額頭,左右兩邊頭髮,露出三角形額頭,這縷頭髮,就像古代民間畫上小孩髮髻那樣,十分有趣;眼睛不大,只見杏核似的黑塊,分不出眼白眼球,隱蔽在眼鏡鏡片後,老是閉眼向下看,好似冷眼看世界;眉毛粗短,倒是很黑,呈三角形,像一筆濃墨寫的撇;每次開會見到他,雖然在台上,卻總低頭在看什麼,好像與台下無關。一件寬大的運動衫,或許再套件長外衣,大肥褲子,白運動鞋,不修飾,不重外觀,不修邊幅,心不在焉。那種動態,顯出平淡面對,沉穩不屑,不是要急切攫取。講話,既不慷慨激昂,也不端架子,如同拉呱,講家常,有些急,有些快,感覺他對事的黏著,非以偉大之心處置,講文學也如是。

這人就是趙夫青先生。他曾是《青島百科全書》《青島事典》的總纂,現在還是《青島文學》編輯部主任、青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青島自述文學史》和《青島作家檔案》主編。今天,2017年5月12日,他應邀來到青島市圖書館,給中老年文學寫作講習班講「青島作家檔案」。

三十五年的編輯經歷,在即將退休之時,趙先生難捨難離,為給青島文學事業留下一筆,起意編輯《青島作家檔案》,實則是一部青島百年文學史。編輯,不光梳理熟悉的檔案,還要實地操作,接觸作者或後代或知情人,個人回憶,廣泛採訪,拿到第一手材料。在百年沙漠搜尋綠草,真如大海撈針。每當發現一位作者,如同享受精神大餐。還要按出生年代為序。箇中甘苦誰人知?據王照青先生介紹,洋洋灑灑500萬字、共計8卷,編輯這部大作工程,花費了五年時間,梳理了600多位文學家,發掘了青島文學全貌,開創了青島文學先鋒。多年來,皆說青島是文化沙漠,而這部大作的出版,將會給「青島文化沙漠論」打上休止符。

開講前,先由王照青先生簡述了他和趙夫青的友誼。

感人一幕,王照青先生抓住趙夫青胳膊。重病在身的王先生今天又向住院醫生請假來到現場。結束後,他就回醫院,並說,今後不會再來講習班了。原來王先生是來道別的,真是難分難捨。

青島市文聯《海鷗》《青島文學》編輯部,有劉禹軒、王照青、趙夫青三人梯隊,基本上代表著三代編輯。他們之間存在著超越同事的親密關係。

王先生這樣評價趙夫青:睿智有魄力和實力的編輯家。少壯派文學評論家。在文聯得到普遍歡迎,長輩們也很佩服他。

趙夫青簡單回顧和王照青先生的友誼。

喜愛文學的趙夫青,1972年初中學生,在青島市中學生運動會宣傳組,第一次接觸到王照青。1975年又在蕭榮華的引領下拜訪了住在標山路的王照青。1982年,趙夫青大學畢業,在王照青、蕭華榮等人的力薦下,文聯從好幾個人選中,只定下了在大學期間就發表多篇論文的他,讓他直接進入《海鷗》雜誌編輯部,從此也就進入了青島文學界,也從此鋪展了他和王照青四十多年的友誼。所以,趙夫青稱王照青為「真正的老師」,並在講座開始前在所有學員面前,站起來畢恭畢敬地給王照青深深地鞠了一躬。難怪照片上,王先生並沒握住趙夫青的手,而是使勁抓住趙夫青的胳膊,怕分開。

1985年王照青擔任《海鷗》主編後,馬上把他負責的評論編輯工作交給了還在編小說的趙夫青。

趙夫青說:「劉禹軒等先生曾說,七十年代末,我們青島錯失了可能是『傷痕文學』發源地的時機。當時編輯部收到一篇悲劇小說,因主編思想禁錮,不同意刊發,編輯只好退稿。如果當時在《海鷗》刊發,青島會比上海《文匯報》刊發《傷痕》早好幾個月,青島就會成為傷痕文學的發源地。這很可惜。好在王照青老師在1979年就編發了呂銘康肯定『傷痕文學』的評論,這在當時全國文壇是很超前的。我在梳理青島文學發展脈絡中找到了這篇文章,也通過多人訪問了解了當年那篇小說退稿的過程。從中我也看到了王照青老師敢於擔當的精神。」趙夫青如此說到。

趙夫青還說:「我在文聯工作35年,和王老師一起打拼了好幾年。八十年代初山東只有《山東文學》和《海鷗》兩個文學月刊。王老師當主編階段,是編輯部最好的時光。王老師離開編輯部後,我們也一直沒斷交往。王老師最近這些年,一直站在老年文學講習班這塊舞台上,精心耕耘,結出碩果。」

趙夫青開始講編輯《青島自述文學史》和《青島作家檔案》的具體感受。因為沒有擴音器,我又坐在最後一排,有很多沒聽清,也不能完整記錄。以下,我僅就他講的主要內容梳理在此,錯誤之處在所難免,好在僅僅是個簡單記錄:

◆人類文明是不分國界的。德國1897年占領青島,同時也帶來歐洲的文化。青島的城市文學發端於1898年德國和清廷簽訂租借條約之後。青島的建置應以此為首。

◆代表人物衛禮賢。雖然是傳教士,但他「沒為一個中國人做過洗禮」。他的功績不在於把西方文化介紹到中國,而在於把中國的文化當然也包括文學引介到歐洲。例如「易經」「論語」「孔子」「孟子」「三國」等譯成德文,再轉英文。

◆清末遺老:過去當官的,不是文人當不了官。這些清廷遺老,給青島帶來的文學,主要是詩歌。康有為、勞乃宣、王垿、劉廷琛等人寫了大量詩詞。勞乃宣有兩本嶗山詩集。小說「桃源夢」是描寫遺老在青島生活的章回小說。其中有在匯泉跑馬場舉辦詩詞雅集活動。猶如《官場現形記》。

◆1922年,青島是北京政府第一個用法律條文設市的城市,自治市。1929年青島成為民國特別市。

◆1927年王統照來青島建房定居,成為第一個本土大作家。他很早就與魯迅有來往,也是「文學研究會」發起會之一。

◆1929年蔡元培建議組建國立青島大學。楊振聲延攬多位著名作家來青任教。

◆青島有四個文學高地:國立青島大學、膠澳中學、鐵路中學、黃台路小學。

◆膠澳中學:丁惟汾、王樂平、陳乾等創辦膠澳中學。主要文學人物是以顧隨為中心的淺草社和沉鍾社在青島的聚集。

◆國立青島大學擁有一批在全國很有影響的作家,形成一個文學高峰:梁實秋、聞一多、沈從文、黃際遇、洪深、趙少侯、方令孺、游國恩、老舍、吳伯簫、臺靜農等。青島大學圖書館有幾位美女,如李雲鶴、張允和、俞珊,有不少花邊故事。老舍的《駱駝祥子》、沈從文的《邊城》都與青島有關。沈從文與魯迅、老舍與魯迅關係都不怎麼融洽。還有海鷗劇社。

◆青島鐵路中學:除青島大學,青島鐵中也是個文學高地。宋還吾與「子見南子事件」、廢名、趙儷生等。

◆黃台路小學:王亞平成立中國詩歌會青島分支機構,李劼夫寫詩,畫漫畫。蒲風。

◆杜宇(杜大愷之父)與《青島民報》及《避暑錄話》。

◆青島鐵路中學:除青島大學,鐵中也是個文學高地。趙儷生、汪靜之等。

◆和杜宇有聯繫,《青島民報》十二人的《避暑錄話》。

◆黃宗江、於黑丁等人回憶在青島與文學的交往。荒島書店。

◆女詩人呂美蓀、武俠小說王度廬、藏書家孟昭鴻、聖經翻譯家王宣忱的讚美詩等等。

◆趙夫青還提到他請我翻譯的中日混血詩人黃瀛在青島撰寫的詩歌和記載日本人在青島文學活動的《山東文化》。

◆他認為日本占領青島期間的文學也應該放在這裡面,他讓我翻譯青島的文學,日本人田賀健伊朗撰寫的《青島文藝界總覽》,包括三四十年代日本人在青島的文藝活動。

◆四十年代的報紙都有副刊。《青島四十年代詩選》近期出版。

◆他還講了1950-2000年間青島文學的生存狀況:新時期文學的復興等等(略)。

講座進行了近三個小時,中間未休息,也未見他喝一口水。最後,王照青心情沉重地和大家告別,因為他必須立即回到醫院。他兒子和女兒已在走廊等他兩個多小時,其間試圖讓他回醫院,被他厲聲制止。他說女兒今早上剛剛搞到必須服用的新藥。他說但願這個藥管用,再活二十年。

王先生幾次含淚敘說他對《海鷗》的感情和遭遇。最後戀戀不捨地和每位學員熱情擁抱,場面催人淚下。

跋:青島市圖書館文化大課堂中老年文學講習,王照青教授主講,馬承芬女士主持,已經走過十個春秋。去年出版學員們文集《未晚集》。我聽周曉方介紹,但去年因故未能參加,今年特地把星期五空出來,才有機會得以參加聽課。

(未經講課人審閱)

孫基亮記錄 於二松堂 2017.5.12.


【作者授權專稿】

孫基亮,40後資深圖案設計師,攝影家,翻譯家,文史研究者。從業40年,他所設計的花布圖案,流行於市面幾十年,其作品《春天》曾獲國家紡織部一等獎。著有多部專著。自學日語,成為青島求實學院外語學院教授,桃李滿天下。晚年致力於王宣忱研究,成果纍纍。去年以來又參加老年聲樂班學習,以八十高齡獲得比賽金獎。周曉方曾以《童心未泯的孫基亮》為題發表專訪,刊登於《青島財經日報》「人物」周刊,2021.4.15 A7版


原載世說文叢 組稿編輯:周曉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