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德遜河畫派"畫家描繪的美國國家公園

滄海史宿 發佈 2023-12-18T07:21:00.985674+00:00

文|滄海史宿編輯|滄海史宿自從設立以來,美國國家公園一直被視為體現美國精神和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19世紀的「哈德遜河畫派」繪畫和美國文學作品展示美國國家公園代表的自然風景,人們在其中喚起了對獨特自然資源所承載的集體記憶,培養了民眾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

文|滄海史宿

編輯|滄海史宿

自從設立以來,美國國家公園一直被視為體現美國精神和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19世紀的「哈德遜河畫派」繪畫和美國文學作品展示美國國家公園代表的自然風景,人們在其中喚起了對獨特自然資源所承載的集體記憶,培養了民眾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

這一過程不僅增強了人們對自身文化的自信,還有助於建立起共同的民族身份認同。因此,美國國家公園在塑造美國民族意識和構建身份認同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也揭示了風景具有民族屬性。因此,可以說美國國家公園成為了風景民族主義的象徵符號。

揭示西部國家公園:哈德遜河畫派的視角與深度描繪

自古以來,藝術家們一直關注風景的美學價值,而風景畫正是展現風景美的典型方式之一。風景畫反映了特定地區的文化特色,其主題與風景高度一致:展示自然之美、變幻莫測的力量,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與影響,以及風景的歷史演變和不同地方、場景的特點。

1825年,伊利運河的竣工使哈德遜河成為美國內陸最重要的貿易通道,推動了兩岸經濟、貿易和旅遊業的繁榮,也標誌著「哈德遜河畫派」的誕生。該畫派是美國藝術史上第一個獨立且具有鮮明美國特色的畫派,也是19世紀最重要的美國風景畫流派。

「哈德遜河畫派」的畫家們順應當時美國西部開發和地理探索的社會潮流,用他們的畫筆描繪了美國獨特的山川河流,歌頌西部風景的美麗,表達對祖國的深深熱愛。早期畫家主要描繪哈德遜河谷的壯麗風光,後來的畫家將視野擴展到新英格蘭、美國西部、南部甚至極地和南美洲。

托馬斯·科爾被公認為「哈德遜河畫派」的創始人,他被譽為「美國第一位荒野畫家」。科爾將美國廣袤而荒涼的自然風景視為上帝的創造物,與文明的歐洲截然不同。他寫道:「最獨特、最令人印象深刻、最具特色的美國風景就是它的荒野。在開化的歐洲,風景的原始特色早已被破壞或改變。」

早期的作品主要以美國西部壯麗的風景為題材,對於宣傳美國的壯麗山川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寓意深遠地與美國的形象和國家塑造相聯繫,回應了年輕的美利堅合眾國在建國初期所面臨的挑戰。畫家們在作品中抒發了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

科爾寫道:「無論一個美國人是否凝視著哈德遜河流入大西洋,或者是否去探索這個廣袤大陸的中心,或者只是站在遙遠的俄勒岡邊緣,他都處在美國的景色之中,這是他的土地,它的壯麗、崇高完全屬於他。如果他看到這些而沒有心生感動,那麼他就不配生活在這裡。」

畫家們通過創作大量的風景畫,在國家的興起和發展過程中展示了美國西部獨特的地域特色,充分表達了浪漫主義和愛國主義情懷,並為國家的定位、民族主義和美國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貢獻。

「哈德遜河畫派」的創始人托馬斯·科爾被公認為無可爭議的先鋒。1825年,科爾沿著哈德遜河進行寫生並舉辦了一系列風景畫展覽,引起了轟動,這一年也被視為「哈德遜河畫派」的起點。

科爾創作了大量的風景畫,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富含道德意義的風景畫,代表作品有《伊甸園》、《帝國的歷程》和《生命之旅》;另一類是純風景畫,包括《卡塞基爾河谷的秋天》、《尼亞加拉大瀑布遠景》《湖泊風景》等。科爾認為美國最獨特的風景是其荒野之美,美國的森林、山脈、湖海和瀑布都是原生態的。

科爾的學生弗雷德里克·埃德溫·丘奇是第二代「哈德遜河畫派」的代表畫家,擅長描繪大型全景式風景。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尼亞加拉大瀑布》《穿越荒野》。另一位重要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以他的「約塞米蒂風景」系列聞名,其中《約塞米蒂日落》堪稱出色之作。這幅畫以巨大的規模生動再現了落日餘暉下約塞米蒂山谷的壯麗景色。

金色的晚霞、錯落的山峰、繽紛的彩霞、清澈的小河和鬱鬱蔥蔥的樹木,明亮而柔和的色彩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佛置身於仙境般的天堂。畫家安妮·海頓高度讚揚比爾施塔特的作品,她說:「比爾施塔特以美國人期望的方式描繪西部風景,這使得他的作品廣受歡迎,強化了美國人將西部視為崇高和優美伊甸園的觀念。」

托馬斯·莫蘭也參加了西部考察團,為黃石公園成為國家公園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描繪黃石公園的《黃石大峽谷》。畫面中心,黃石瀑布傾瀉而下,觀者仿佛能聽到瀑布的轟鳴聲,而峽谷兩岸鬱鬱蔥蔥,中間夾雜著亂石。這幅作品展現了黃石大峽谷的壯美景色和宏大氣魄。1873年的夏天,莫蘭加入了約翰·韋斯利·鮑威爾少校的峽谷考察隊,描繪大峽谷幾乎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藝術使命之一。

回到東部後不久,他完成了一幅巨幅畫作《科羅拉多大峽谷》。如果說鮑威爾以英雄般的敘事激發了全美國人的想像力,那麼莫蘭的繪畫使大峽谷變得可見。喬尼·路易斯·金西認為,《科羅拉多大峽谷》以視覺表現的方式讓人們能夠理解大峽谷這一難以理解的自然奇觀。

莫蘭巧妙地融合了現實主義和非現實主義的手法,描繪大峽谷,鮑威爾稱讚這幅畫的真實性,因為這樣的主題需要大膽的手法來駕馭畫筆。莫蘭以非常逼真的方式表現了大峽谷的深度、巨大、距離、形態、顏色和雲彩,但他的畫面絕不僅僅是對自然的直實再現。

畫面中陰暗的前景、遠處的光明、峽谷上方捲起的巨大雲朵、隱藏在峽谷裂縫中的小雲朵,所有這些特徵以及其他許多元素被巧妙地表現出來,形成了生動而宏偉的畫面。

莫蘭的這幅畫作完成後不久,美國國會以當時的天價10000美元購買了這幅畫,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這幅畫對於美國國家和民族的意義和價值。

歷史學家高度評價了這幅畫對美國文化的貢獻,認為國會的收購在國家領土的前瞻性方向發揮了作用。隨著對美國大陸最後未探索區域的探索,《科羅拉多大峽谷》莫蘭的其他作品一起,被認為推動了國家公園系統的建立。

安吉拉·米勒對19世紀中期美國的風景畫和民族主義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梳理,指出風景畫的首要文化任務是通過再現美國風景來建立國家身份。

探尋西部國家公園:文學作品中的壯麗敘事與深度描繪

與歐洲國家相比,美國並沒有悠久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精心設計的人造景觀。然而,美國的廣袤土地擁有豐富多樣的自然風景。佩瑞·米勒將美國稱為"自然之國",認為荒野是重塑美國文化和國家身份的重要元素。

理察·懷特提出,設立國家公園的目的是建立一個"有機的機器",他將被改造後的哥倫比亞河太平洋西北部定義為"一個保持原始特徵的能量體系,儘管人類活動對其產生了干預和改變"。

米勒認為,改造這樣的河流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技術投入,而理察·格魯辛更強調國家公園在再現自然景觀過程中的邏輯和表現方式。設立國家公園不僅僅是出於環境保護的考慮,更是希望通過國家公園這一特殊的自然風景來揭示其所代表的文化意義。

美國聯邦政府在19世紀設立國家公園,旨在通過體制化和規範化國家公園,宣揚美國的風景,吸引國內外遊客欣賞美國天然風景的同時,感受美國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因此,國家公園成為美國構建文化和民族身份、塑造國家聲譽的重要手段。

以科羅拉多大峽谷國家公園為例,該公園位於美國西部亞利桑那州西北部的科羅拉多高原上,全長433公里。它是1908年由美國總統羅斯福倡議設立和規劃的,並於1919年2月26日由美國國會立法成立。

在大峽谷的發現歷史中,西部文學先驅詹姆斯·帕蒂是最早描繪大峽谷的作家之一。他的著作《詹姆斯·帕蒂的個人遊記》於1831年出版,記錄了美國西南地區的自然和文化地理特點。根據遊記記載,帕蒂曾經到達過科羅拉多河的某個地方,即後來的科羅拉多大峽谷。

大峽谷的發現歸功於約翰·韋斯利·鮑威爾,他是美國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一位退伍老兵、科學家和探險家,也是大峽谷的探險者。1869年5月,鮑威爾率領一個由10人組成的探險隊開始了對格林河、大峽谷和科羅拉多河的探險,經歷了艱苦困苦,最終揭開了大峽谷的神秘面紗。

鮑威爾的遊記《科羅拉多河探險記》真實客觀地敘述了他帶領探險隊員們以非凡的勇氣和毅力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千難萬險,探索該地區的地質、地理、人文和歷史等多個未知領域。

這是人類歷史上探索科羅拉多大峽谷的第一次壯舉。在這本書中,鮑威爾描繪了他第一次親眼目睹大峽谷時所感受到的震撼。站在高高的懸崖上,遠眺大峽谷的遊客們都為如此壯麗、廣闊如海的景象所傾倒。置身於大峽谷中的旅行者發現它的深邃和幽暗,使大峽谷變得神秘而難以捉摸,令人心醉神迷,對其充滿敬畏之情。

他還評價了"哈德遜河畫派"畫家對科羅拉多大峽谷的描繪:丘奇所畫的高山冰川風景就像一個壯麗繁榮的王國,比爾施塔特畫的高山懸崖絕壁是如此之高,以至於飛鷹飛到懸崖絕壁之巔後,已經無法看到它飛翔的雄姿。而托馬斯·莫蘭則將這兩位畫家的特點融合在一起,他的畫作既展示了無比宏偉壯麗的懸崖絕壁和無邊無際的崇山峻岭,又表現出它們直插雲天、高度難以估量的特點。

朗特指出,風景與民族主義和國家認同緊密相連,美國國家公園的思想源於美國對歐洲文化的比較而產生的文化焦慮。

國家公園的設立旨在尋求一種獨特的國家認同。19世紀的美國作家和"哈德遜河畫派"畫家充滿熱情地讚美以美國西部幾大國家公園為代表的壯麗景觀。

他們通過宣傳自然風景的多樣性,成功地喚起了美國人對自然景觀所蘊含的集體記憶。西部國家公園的設立正好迎合了19世紀下半葉美國社會不斷升溫的民族主義熱情。

參考文獻

[1]歐洲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和環境教育體系及啟示[J]. 楊丹,閻凱,金雲峰. 廣東園林. 2020(04)

[2]論黑龍江省全民環境教育體系對美國非政府組織環境教育經驗的借鑑[J]. 張虹萍,趙智勇,趙玉萍.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3(06)

[3]日本對環境教育體系的構想[J]. 蔣有年. 環境科學動態. 1989(04)

[4]我國環境教育體系[J]. 任耐安. 環境科學動態. 1994(04)

[5]美國大煙霧山國家公園環境教育體系研究[J]. 孔志紅,王琨,陳驍強. 教育教學論壇. 2019(4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