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魯迅化」已20年有餘,到底要去什麼?莫言余華一針見血

阿七說史 發佈 2023-12-18T22:16:10.600533+00:00

「去魯迅」「去魯迅」,去的到底是什麼呢?去魯派的主要觀點就是魯迅的文章太難懂,孩子們讀不懂,而且他的文章太犀利,對青少年有煽動作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轉星移幾度秋。」

真是物轉星移啊,中國現當代文學最高峰魯迅先生被一批一批的人質疑,甚至要把他「去掉」。

「去魯迅」「去魯迅」,去的到底是什麼呢?

去魯派的主要觀點就是魯迅的文章太難懂,孩子們讀不懂,而且他的文章太犀利,對青少年有煽動作用。

他們甚至說青少年學生打架,就是因為受到魯迅文章的煽動。

真的如此嗎?學生不是讀不懂魯迅的文章嗎?又怎麼會受他煽動呢?

再者說,因為文章讀不懂,所以就不要學了嗎?

因為藥難吃,就不用吃了嗎?

因為怕打針,就不用治病了嗎?

所以去魯迅化思潮的背後,到底要去的是什麼?我們真的應該去掉魯迅嗎?

魯迅帶給我們的影響

作為已經成年的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共同擁有一個偉大的魯迅先生,我們都是讀魯迅先生的文章長大的。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想到這個名字,嘴角就會不自覺溢上笑容,似乎從短短的幾個字中,童年的樂趣就盎然映於紙上。

《社戲》,想到先生說「我再也沒有吃到那一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我們似乎能真切的感受到先生心中的遺憾和惋惜。

這就是文字的力量,我們會因為先生一些俏皮的詞語感到開心喜悅,會因為一些遺憾的話語感到黯然神傷。

在初中時代,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朋友圈。

我們知道保姆長媽媽對迅哥兒慈母般的關愛;我們知道藤野先生為人認真負責,對迅哥兒很好;我們知道童年時期的玩伴閏土後來和先生成為了兩種不同的人;我們知道,孔乙己穿著長衫喝酒時的困頓。

前段時間因為年輕人就業難的問題,孔乙己再次登上熱搜,成為全民熱議的話題,千千萬萬的畢業大學生將自己比作孔乙己,在該不該脫長衫這一問題上爭論不休。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筆下一個經典的人物,在今天又有了千千萬萬個孔乙己。

高中時期我們學習了《祝福》、《拿來主義》、《阿Q正傳》、《紀念劉和珍君》。

這些文章我們高中時期學的時候都不是太懂,但也有自己一些淺顯的理解,而今天我們再次回想這些文章時,相信有了一些社會閱歷的我們會有完全與眾不同的理解,甚至能從文章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私以為魯迅先生是現當代眾多文學大家中,對中國人的人性分析最深刻的一個文學家,所以當年他筆下創造的很多經典人物,比如祥林嫂,比如閏土,比如孔乙己,比如阿q,在今天又投射到了千千萬萬個人身上。

這就是魯迅先生對於我們的意義,他的文章會帶給我們很多深刻的思考,我們會從他的文字當中窺見人性的本質,窺見黑暗的社會,窺見坎坷的人生,看見淋漓的鮮血。

我們一代一代人都是受著魯迅先生文章的影響長大的,但為什麼近年來「去魯迅」化思潮爭論的越來越激烈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反對學習魯迅的文章呢?

「去魯迅」

去魯迅思潮近年來愈演愈烈,但其實追溯起來,在本世紀之初就已經有人開始提出這種論調了。

在上世紀90年代,那時候中小學課本中魯迅的文章有22篇,而到了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這一數量就不斷的銳減。

我們學習了八九篇,而現在有些地區的教材已經把魯迅的文章刪減到只剩3篇左右了,可以說魯迅對於學生的影響,馬上就只剩魯迅這兩個字而已了。

魯迅正在被從中國人的記憶中清出去。

大家可知上世紀90年代22篇的魯迅文章還是刪減之後的,在最初的時候也就是解放初期,中小學教材中有大量的魯迅作品,最多的時候一共有31篇,可以說那時候魯迅先生的作品就是學生文學學習的半壁江山。

後來一些涉及政治性的和階級性的文章被刪除,也還剩下了22篇,而這之後的減少就是因為去魯迅化思潮的影響。

去魯派認為,現在應該把魯迅的文章刪除出去,或者即使要留在教材裡面也要在原作的基礎上進行符合現在時代的刪改和調整。

他們堅持這樣認為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首先就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他們認為魯迅的文章太難懂,不利於現在學生的學習

現在提倡減負減壓,提倡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所以他們認為魯迅那些難懂的文章就不適合現在。

其次就是魯迅的文章語言太過犀利,所寫的內容都是揭露過去的黑暗腐朽,會讓人讀起來感到壓抑

去魯派認為,對於當時那「吃人」的封建社會的描寫,已經不適合現在社會的特徵,學生讀起來也不懂,也會感到害怕,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

現在來看,去魯派的觀點根本站不住腳,不管是哪一點原因,都是無稽之談。

首先他們批評魯迅的文章太過艱深晦澀,學生讀不懂,這個我們都深有體會,因為我們都經歷過全文背誦魯迅文章時的恐懼。

但多難讀多難背對中國的學生來說都不是問題,再難也沒有奧數難,而且今天來看,當時我們背了雖然不懂,但是長大之後卻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再者還是那個問題,文章難懂就不學了,那數學和英語也很難學,又應該怎麼辦呢?

所以這個問題根本站不住腳,學生的學習都有老師的指導。

文章難是因為其社會背景、人物成長過程過於複雜,但這些,文章都有注釋,眾多的教輔資料都有通俗易懂的講解,老師課堂上也會把這些掰開了,揉碎了講給學生聽,這樣的講解之後還有什麼不懂的呢?

關於去魯派第2點原因,認為魯迅文章對於舊社會的黑暗與血腥揭露得太過赤裸裸,不適合現在學生的身心發展,同樣沒有道理。

魯迅先生為什麼偉大就是因為他不單純是一個文學家,他是一個真正的戰士,他的刀槍就是他手下的筆桿子,這個筆桿子戳破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喚醒了多少無知的中國人,也為中國新文化指明了方向。

而且那個令人害怕的,黑暗的,吃人的社會就是我們革命先輩成長起來的社會啊,就是他們帶給我們光明的社會呀,我們為什麼要去拋棄那個社會呢?

魯迅的文章立足於那個黑暗的社會,他揭示的道理足夠深刻,批判的人性足夠準確,直到今天魯迅的文章仍然沒有過時

只有不斷的讀,不斷的理解,才能體會到魯迅先生對中國青年的希冀,對國家深沉的熱愛。

這些都是我們站在正向的角度,在已經接受了魯迅文章的影響之後做出的判斷,那麼如果換一個角度,也就是按照逆向思維去看,結論是否會不一樣呢?

如果按照逆向思維來思考,也就是真的如去魯派所說,把魯迅從教材中刪除,會是怎樣?

如果沒有魯迅會怎樣?

去魯派里很多人對魯迅誤解很深,他們不僅看不上魯迅,更是看不上那些只會拿筆桿子的文人。

在這一部分人的眼裡只有真真正正做技術的人才是能夠創造價值的人,而那些學文科的,都是對社會沒有價值的人。

飛象網的項立剛,他的觀點比較典型,代表了去魯派里這一部分人的觀點。

他把魯迅僅僅定義為一個批評者,他認為社會的價值都是由建設者創造的,而批評者沒有任何價值。

他的一句話曾經引起了軒然大波,他說「中國如果沒有魯迅,一樣會往前走;但中國如果沒有錢學森,真的會不安全;如果沒有袁隆平真的會餓肚子;如果沒有王進喜,現在連燈都點不上。」

肯定了錢學森,袁隆平,王進喜的價值,這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把魯迅批得一文不值則是極端的錯誤。

毛主席把魯迅看作是當代的聖人,是有道理的。

因為魯迅用筆桿子喚醒了當時麻木的中國人,如果沒有魯迅的文章,如果沒有魯迅的批評,也許相當多的人今天仍然留著長長的辮子,仍然沒有站起來,脊背直不起來,這是非常悲哀的事情。

至於看不上人文知識分子更是沒有道理,這樣的思想比較膚淺。

毛主席就經常說:「我就是用文房四寶打敗了國民黨四大家族。」

毛主席不僅是偉大的軍事家,還是一位造詣頗深的文學家,而且毛主席在文學歷史上的造詣,對他整個人的成功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正是因為熟讀中國二十四史,深諳那些王朝更替的規律、百姓興亡的真理,所以毛主席才能正確指導自己的行為,與人民群眾站在一起,打敗了國民黨四大家族。

包括錢學森也是非常推崇魯迅的,他對魯迅的文章非常熟悉。

北京大學教授唐有祺就知道這一點,他說:「記得錢學森在談到魯迅對有人把miky way翻譯成牛乳路的批評」,據他所知,錢學森對魯迅的研究之深在當時旅居國外的理工學者中是非常少見的

也許這就正好能解釋,為什麼錢學森那麼出名,做出了如此大的貢獻。

著名畫家吳冠中更是說過一句有意思的話:「我認為像齊白石這樣的畫家,少幾位,對國家發展的影響不大,但是如果沒有魯迅,整個民族的心態就會出問題,100個齊白石也抵不上一個魯迅。」



魯迅的作用絕不是一兩句話就可以被質疑,被替代的,如果沒有魯迅,就沒有現代語言文學;如果沒有魯迅,新文化運動就少了一位領頭人;如果沒有魯迅,整個民族的信仰和心態都會受到巨大的影響。

魯迅的文章難懂,因為它是文言文和白話文中間的一個過渡,他的文章中有一些文言文的味道,所以會比較難懂。

是魯迅開天闢地的開創了白話文體,教會了後人白話文學應該怎麼寫,他築起了現代語言文學的高峰

後邊的人再怎麼寫,也是在魯迅開創的文體裡面,追逐,模仿,騰挪而已。

對此,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曾公開承認過,另一位文學家余華和莫言一樣,也非常推崇魯迅。

而且對於去魯迅化思潮,他們二人有著一針見血的理解。

那麼據他們分析,去魯迅化到底去的是什麼呢?

去魯迅,到底去什麼?

莫言說自己在文學創作之初,或多或少的都在有意模仿魯迅的寫作。

在他的眼中,魯迅的文學地位是非常高的,在一次採訪中他說:「我願意用我所有的作品換取魯迅的一篇小說。」

莫言和我們一樣,剛開始讀魯迅作品的時候,也感覺到一種黑暗和陰森,但是隨著閱歷的增加,隨著自己慢慢開始寫作,他的理解不斷的深入,直到最後他認為自己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魯迅的一篇小說,由此可見魯迅的文學造詣有多麼高。

余華對魯迅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這樣的過程,剛開始上學的時候,老師每次都要求背魯迅的文章,余華感覺非常頭疼,他也感覺很難背。

那時候不懂,只覺得魯迅的文章難背又難懂,但是後來隨著自己讀了更多的文章,有了更好的理解基礎,再次翻看魯迅的作品,他感到深深的震撼,那時他才發現魯迅是多麼偉大的一位文學革命家。

對於當下的去魯迅化思潮,他們認為如果真的把魯迅去掉,那麼我們去掉的不僅僅是一位文學家,更重要的是會把魯迅所代表的精神去掉。

但是比起眾人所說的去魯迅化,倒不如思考一下如何讓當代人那顆難以平靜的心定下來。

很多人都是因為浮躁所以因噎廢食,就因為魯迅的文章難懂,所以就要把文章去掉,這種思維太過簡單粗暴,流於表面。

魯迅是中國文學史上最耀眼的一顆明星,他點亮了那個黑暗的時代,他的作品具有穿透時空的震撼力,能夠洗滌人心,去除浮躁。

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多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多思考,創造自己的理解,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

正如魯迅對中國青年的希冀一樣,我們應該保持獨立的思考,撥開表面看透事情的本質,不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警惕「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近來,去魯迅,去岳飛,去文天祥等等都有一定的苗頭,如果僅僅因為一點不合適宜就直接砍掉,那麼這樣的文化無疑是不完整的,是殘缺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