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山水有弦歌,「研學」需要回歸教育的本真 | 睡前聊一會兒

人民日報評論 發佈 2023-12-19T08:46:32.496611+00:00

暑期即將來臨,背上行囊去研學成為不少孩子的假期「標配」。特別是在「雙減」政策全面落地的背景下,名稱中有「研」有「學」的旅行,似乎更容易收穫家長青睞。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你好。

暑期即將來臨,背上行囊去研學成為不少孩子的假期「標配」。特別是在「雙減」政策全面落地的背景下,名稱中有「研」有「學」的旅行,似乎更容易收穫家長青睞。然而,一些研學項目走馬觀花,看似行程滿滿,實則辦得拉垮,有的丟了研學只剩游,被揶揄為換個地方玩手機,動輒萬元的性價比還不如報個旅行團。研學游如何走向研學優?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研學旅行背後是條亘古通今的教育傳承線。孔子周遊列國十四載,沿途結合所見所聞為弟子傳道授業解惑;司馬遷弱冠之年遍訪名勝古蹟,著《史記》時總結出「遊學博聞,蓋謂其因遊學所以能博聞也」的經典論述;杜甫詩作中的「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正是早年遊歷四方時意氣風發的真實寫照;及至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在上世紀30年代的抗戰烽火中捐資組建了新安旅行團,17年修學旅行5萬里,足跡遍及全國22個省份,從起初的14名學生發展到600多人,被譽為中國近代研學旅行教育的開端。

游有所學,學有所獲,研學旅行在今天也不斷與時俱進。隨著教育供給方式日趨多元,文旅與教育擦出了不一樣的創意火花。研學旅行將學習融入旅行體驗,也為旅行賦予了知行合一的全新內涵。孩子們有了更多機會走進社會、親近自然,以腳步丈量祖國的名山大川,在旅行途中追尋詩與遠方,在行走的課堂上讀懂更大更廣闊的世界。反過來看,研學旅行也為旅遊市場培育了新的增長點。2019年,我國研學旅行人數達480萬人次,2022年突破600萬人次。有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主營業務包含「遊學、研學、夏令營」的企業達1.2萬餘家,今年前5個月新增580家,同比增長20%。

只不過,研學遊走俏,但不能「一遊了之」。某些研學機構將項目外包給不同旅行社分段執行,在旅遊景點「走過場式」的上幾堂集體課。這種簡單的「授課+旅遊」、粗放的「講解+參觀」、拼湊的「景點+教學」,無疑令研學旅行陷入「游大於學」「重遊輕學」「有游無學」的功能錯位,快餐式打卡研學淪為傳統旅遊團的「翻版變體」,進而形成一條收費不菲的產業鏈,更有甚者打著研學的旗號「候鳥式」異地補課。可見,面對「研學熱」,家長還需「冷思考」。

如何避免低效旅行、實現高效研學?教育性和公益性原則很重要。還記得,在山西朔州朔城區一中,地理老師蘭會雲以千里騎行的方式為學生開啟研學之旅。2016年、2019年、2022年高考結束後,蘭會雲相繼帶著三屆共32名高三畢業生由朔州出發,分別北上內蒙古、南下上海、西行青海,總行程逾6000公里,單程平均歷時18天以上。一輛自行車、一個頭盔、一副護具,研學少年們御風而行,從溫帶草原帶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從京杭大運河到黃河、長江……蘭會雲沿途邊走邊講,全程沉浸式實景上課。百聞不如一見,騎行線上的所見所聞與書本上的知識點相互印證,地理名詞在車輪和腳步的丈量下變得真切可感。

車輪滾滾,旅途亦如人生,山水一程,研學記錄成長,蘭會雲和少年們在長途跋涉中一路向前,克服了體力透支、極端天氣和高海拔缺氧等挑戰,僅上海之行就遭遇24次爆胎,始終沒有一名學生掉隊,少年們在研學旅行中磨鍊了意志、錘鍊了品格,增強了團隊協作和自我管理能力,無疑成為青春記憶里難忘的最後一課。而當教育回歸本真,千里騎行、赤腳插秧等越來越多強調體驗、追求成長的項目走進視野,研學旅行也有了更多的價值、更深的意義。

這正是: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快樂於途,研學於心。

(文 | 戴林峰)

| 薦書 |

★ ☆ ★

《與未來談談心——睡前聊一會兒》

★ ☆ ★

丨簡介丨

繼《與時代談談心》《與世界談談心》後,人民日報評論部的「睡前聊一會兒」欄目再推系列讀物之《與未來談談心》,把睡前幾分鐘的談心,變成更為觸手可及的陪伴。本書系統梳理了這兩年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新聞熱點,分為風尚、世態、青春、時代、人物、文化、生活、社會、新知等部分,給讀者一個觸摸時間、觀察世界的窗口。

我們在時間中跋涉,向著未來前行。面對過去,每個人都會有遺憾、懊悔、回憶;好在,每個人也都有未來,那裡有困惑、失落,更有收穫、希望。這本小書收錄的,是時間中的圈圈漣漪,是記憶中的種種際遇,希望它能讓我們在相連的悲歡中,「一起向未來」。雖然未來還不確定,但也正因如此,一切皆有可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