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饒廣豐:因地制宜 高質量推進城鄉垃圾分類

中國江西網 發佈 2023-12-19T12:42:01.142233+00:00

6月14日下午,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央重點新聞網站、省直重點網絡媒體及網絡名人來到上饒廣豐區東陽鄉管村村、藍泊灣小區,實地探訪高質量推進城鄉垃圾分類的「廣豐模式」。

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訊 譚紅 全媒體記者 謝夢麗、楊文超報導: 做好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是江西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要求,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由之路。6月14日下午,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央重點新聞網站、省直重點網絡媒體及網絡名人來到上饒廣豐區東陽鄉管村村、藍泊灣小區,實地探訪高質量推進城鄉垃圾分類的「廣豐模式」。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來到廣豐區管村村 舒言誠/攝

列入村規民約 實行垃圾分類「紅黑榜」

深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重點難點在農村。東陽鄉是廣豐區第一批試點垃圾分類鄉鎮,而東陽鄉管村村是第一批試點村。走進管村村,媒體記者和網絡名人發現,村中每家每戶的門口都擺放著綠色和黑色兩個小垃圾桶。觀察下來,大家得出結論:管村村民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已經成為常態。那麼,管村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分類過程中,我們探索了一種比較簡單,老百姓容易接受的方法。以是否腐爛為標準,把農戶生活垃圾分為『可腐爛』和『不可腐爛』兩種,向每家每戶配發相應標識的一對垃圾桶,幫助農戶在源頭上進行『兩分』入桶。」廣豐區東陽鄉黨委書記劉德意介紹說。這些分類後的可以堆肥的有機物,沒有外運,在周邊村莊通過好氧堆肥,堆肥產品回到農業種植,實現了生態循環。

參與東陽鄉垃圾分類收運和分類處理的第三方企業負責人錢鳳梅介紹,農村推行垃圾分類是件「非常難的家事」。剛開始大家對垃圾分類基本不了解、不理解。我們就通過採取啟動儀式、觀看宣傳片,公共宣傳、入戶講解等多種形式,讓所有在家村民參與垃圾分類中來,提升村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和參與率。為提高農戶垃圾分類準確率,東陽鄉聘用了2名村級衛生督導員,跟隨垃圾收運車挨家挨戶開桶檢查,傳授垃圾分類知識,糾正垃圾分類錯誤。同時,東陽鄉特別將垃圾分類工作列入村規民約的重要內容,每月實行農戶垃圾分類「紅黑榜」,做好源頭分類監督。

目前,東陽鄉的垃圾分類準確率達到90%以上。2022年全年共產生有機肥超過480噸,全部用於農戶種植產業,為農戶節約資金超過10萬元。去年全鄉垃圾量比2018年減少超過1萬噸,節約垃圾運輸費用超過54萬元。

藍泊灣小區垃圾分類投放站 舒言誠/攝

物聯網+垃圾分類 實現源頭垃圾分類投放

垃圾分類,是提升城市環境必啃的「硬骨頭」。藍泊灣小區是廣豐區首個進行垃圾分類的試點小區,媒體記者和網絡名人走進藍泊灣小區垃圾分類投放站,看到陸續有居民前來投放垃圾。

一位正在投放垃圾的居民說道,小區在改造以前,垃圾桶放在單元樓下,住在一樓的居民就非常不樂意,自從垃圾分類投放站進駐以後,居民們不僅垃圾投放積極性越來越高了,而且喚醒了大家的垃圾分類意識,投放站也成了小區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據介紹,居民每次正確投放垃圾時,會有相應積分。積分累積可以兌換洗手液、洗衣液等生活用品。投遞不正確時,也有監督員進行二次分類,並且對居民進行相應的宣傳。多次宣傳沒有效果時,會聯合街道、社區、執法大隊等上門勸導。

在垃圾這件「小事」上,藍泊灣小區更「高科技」的是利用物聯網+垃圾分類模式,建立一戶一碼實名制,從源頭分類引導居民,培養居民垃圾分類意識,實現源頭的垃圾分類投放,數據源可追溯。通過不懈努力,居民對垃圾分類從「陌生」到「認識」再轉為「關愛」,分類熱情節節攀升。現今,整個小區居民垃圾分類知曉率提升到100%、參與率提升到95%、投放準確率提升到92%,小區的居住環境和居民的文明程度也相應得到大幅度提升。

管好手裡的垃圾袋,才能推動整個城鄉環境的改善和提升,這也是我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應有之「道」。據了解,在示範點的帶動下,如今,垃圾分類工作已在廣豐全區範圍內全面鋪開,實現了從「點上結果」到「全域開花」,廣豐區還被住建部評為「2020年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縣」。

正是通過廣豐等地的積極探索、努力,近年來,江西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住建部2022年前三個季度垃圾分類工作評估中,江西位列中部區域第一方陣。截至去年年底,全省有14個縣(市、區)試點開展農村垃圾分類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工作,探索出「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區域處理」城鄉一體化農村垃圾處理模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