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平民間布馬舞

大潮汕灣視點 發佈 2023-12-19T15:55:31.769865+00:00

饒平民間布馬舞流傳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經推陳出新,提煉升華,多次精彩表演,被譽為粵東民間文化藝術、非物質文化的一朵絢麗山花。布馬舞源於宋代饒州、臨安。康王趙構泥馬渡河的傳說,使臨安百姓視泥馬為吉祥物。饒州陶瓷師傅捏制泥馬一批運銷臨安被搶購一空。

饒平民間布馬舞流傳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經推陳出新,提煉升華,多次精彩表演,被譽為粵東民間文化藝術、非物質文化的一朵絢麗山花。

布馬舞源於宋代饒州、臨安。康王趙構泥馬渡河的傳說,使臨安百姓視泥馬為吉祥物。饒州陶瓷師傅捏制泥馬一批運銷臨安被搶購一空。人們用綢緞裝飾泥馬,供放廳堂以示吉祥。南宋文天祥中狀元,饒州人引以為榮,扮演「狀元遊街」布馬舞(舞者立於布馬中間空洞,把布馬縛掛舞者腰部),流傳臨安。

宋末元初,饒州陶瓷師傅來饒平瓷鄉九村傳授瓷藝,同時傳授布馬舞於春節、元宵或喜慶時表演。初扮狀元、榜眼、探花、傳臚及其夫人,加一童子共九騎,稱「狀元遊街」。配上音樂,舞態儒雅大度,節奏纏綿舒緩,故又叫「步馬舞」,在饒北客區廣為傳播。

清雍正十二年(1734),上饒堡石井鄉劉大力中了武進士,為顯示家鄉榮耀,布馬舞增加了武進士及其夫人共十一騎,舞蹈氣氛既儒雅又雄壯,節奏跌宕起伏,舞態剛柔相濟。清代中葉,漢劇從嘉應州傳入饒北客區,上饒地方創辦了「彩和香」漢劇班,演漢劇《六國封相》。布馬舞受其影響,模擬封相戲出,舞者扮蘇秦及韓、趙、魏、齊、楚、燕六國將帥,布馬舞僅存七騎。布馬舞從仕宦舞變為將相舞,配上漢樂鑼鼓管樂,氣氛激越,舞步矯健,節奏跳躍。隊形變化多姿,有「長蛇開陣」、「礱轉繞軸」、「闖跳四門」、「八卦開門」、「傳花編索」、「蝴蝶採花」等陣勢。演奏曲牌有《過五關》、《將軍令》、《小揚州》、《落地雪》等。

建國後,舞蹈輔導員先後對布馬舞進行整理加工,創新舞步、規範程式,推陳出新,提煉升華。並改配潮州大鑼鼓和潮樂管弦,使布馬舞既有雄偉的氣魄,又有婉轉的柔情,氣氛濃烈激越,形象豐滿酣暢、多姿多彩,激動人心。

1981年12月,布馬舞被指定參加廣東省第三屆音樂節,安排布馬15騎,扮演《穆桂英掛帥》;1982年春節,黃岡鎮上林村表演布馬舞《昭君出塞》戲出,獲得觀眾好評。1988年2月,布馬舞被指定參加汕頭市第二屆迎春聯歡節《同是龍的傳人》大型民間藝術晚會,安排布馬20騎,扮演潮劇《辭朗洲》,寓意陳璧娘送夫潮州都統張達抗元的《辭朗吟》。對布馬及演員服飾,精心設計製作,表演效果良好,受到多方好評; 1990年7月,參加廣東省第八屆運動會開幕式文藝表演,拍照上省電視台;1993年4月,應香港元朗區同鄉會邀請,到該區參加文藝遊行表演;1995年11月,以布馬舞參加潮州市招商聯誼會演出,由饒平潮劇團演員扮演《花木蘭》劇目,又一次獲海內外嘉賓讚揚和較高評價,被拍照上市電視台;1997年,布馬舞參加公安部春節聯歡晚會,被拍照上中央電視台;1998年應邀參加香港旅遊協會主辦的巡遊賀新歲活動,再次「躍馬」香江;1999年12月,應邀「躍馬」濠江,參加喜慶澳門回歸祖國大巡遊活動;2005年11月,赴廣州和澳門,先後參加國際旅遊節和第十三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文藝大巡遊。

帶著泥土和山花香味的饒平布馬舞,廣泛表演,影響很大,贏得人們高度讚譽,一位挪威女記者說:「……布馬舞表演十分神似,栩栩如生,令觀眾掌聲雷動。」香港《大公報》特稿報導:「布馬更是(元朗會景)巡遊的壓軸表演。」饒平布馬舞已被編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和《廣東民俗大觀》,成為民間文藝和風俗精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