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文化新講|梁玉嶸:萬家燈火萬家弦,粵曲何以生生不息?

羊城派 發佈 2023-12-19T16:27:10.365817+00:00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磊 通訊員 吳啟東攝影丨Ratty6月11日,「嶺南文化新講」第十六講在楠楓書院舉辦。中國曲協副主席、廣東省曲協主席、一級演員梁玉嶸和文史學者羅韜來到現場,以「廣東說唱藝術與星腔」為題,講述粵曲的前世今生。梁玉嶸還為觀眾獻上精彩絕倫的粵曲演唱。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磊 通訊員 吳啟東攝影丨Ratty

6月11日,「嶺南文化新講」第十六講在楠楓書院舉辦。中國曲協副主席、廣東省曲協主席、一級演員梁玉嶸和文史學者羅韜來到現場,以「廣東說唱藝術與星腔」為題,講述粵曲的前世今生。梁玉嶸還為觀眾獻上精彩絕倫的粵曲演唱。

在當代粵曲界,梁玉嶸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被譽為粵曲「星腔」的第四代傳人。20歲出頭,她就開了第一次個人演唱會。不到30歲,她就連獲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和中國舞台藝術最高獎「文華獎」。世紀之初,她把個人演唱會開到了香港紅磡體育館,成為內地首位在紅館開個唱的曲藝演員。

主持人周可說,「嶺南文化新講」進行到第十六場,首度將視野轉向嶺南的曲藝文化,實現了內容類別的一大突破。

粵曲藝術魅力長盛不衰

梁玉嶸現場為觀眾講述了粵曲兩個世紀以來的發展歷程,分為八音班、師娘、女伶、茶座、1949年後,五個歷史時期。

粵曲的緣起,最早可追溯到清道光年間的「八音班」,它源自粵東海陸豐一帶的「西秦戲」,因此又被稱作「西秦班」。清末民初,「師娘」群體興起,逐漸取代了「八音班」。

上個世紀20至30年代,很多視力正常的女藝人進入這一行當,這些女藝人被稱為「女伶」,很快便取代了「師娘」。粵曲表演告別了街頭巷尾,走進了茶樓舞台,「一幾兩椅」是最常見的形式,與蘇州評彈別無二致。

這一時期,市場上不斷有新曲目出現,不同的唱腔、流派開始形成,並誕生了很多粵曲名家。比如大喉有熊飛影,子喉有張瓊仙,平喉有小明星、徐柳仙、張惠芳等。其中流傳最廣、最受歡迎的就是小明星的唱腔,被稱作「星腔」。

講座現場

茶座時期是女伶時期的延續,這一時期的主要變化是粵曲樂器更加豐富。除了高胡、揚琴等傳統樂器,戲班的鑼鼓、西洋的小提琴、木琴、吉他等等也應用到粵曲的演奏中,特別是爵士樂從上海傳入廣州,被稱作「精神音樂」,也在粵曲界風行一時。

1949年後,粵曲發展進入了新階段。為了進一步繁榮曲藝藝術,1958年,全民所有制的廣東音樂曲藝團正式成立。在此之後,粵曲的創作、演出、人才培養日益規範化,極大推動了粵曲藝術的發展,湧現了白燕仔、何麗芳、譚佩儀、黃少梅等一大批曲藝名家。

縱觀粵曲的發展歷程,貫穿始終的主題就是「曲隨時代,藝為人民」。每一個時代的粵曲都有時代的特點,但永恆不變的是深入人民、為人民群眾服務的精神。因此,粵曲的民間基礎極好,郭沫若曾形容廣東曲藝是「萬家燈火萬家弦」,到處都有私伙局,很多普通百姓都會哼唱兩句。

除了流行粵港澳,粵曲還走出了國門,世界各地有華人的地方,都能聽到粵曲的聲音。梁玉嶸說,有一次到南非演出,還有來自馬達加斯加的粉絲請她簽名,令她非常感動。

羅韜說,廣東說唱藝術代代傳承,正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一個縮影。說唱藝術,寓繁於簡,魅力長盛不衰,它對傳統中國社會貢獻巨大。舊時老百姓絕大多數都是文盲,沒有受過教育,但老百姓都知道倫理道德,知道忠奸善惡正邪,甚至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劉關張的故事人人皆知。這其中的紐帶,就是千千萬萬的說唱藝人。

羅韜講座現場談粵曲藝術

曲藝演員跨界越多越好

梁玉嶸出身粵劇世家,8歲與粵曲結緣,可以說把一生都獻給了粵曲事業。她的老師勞燕娟常常對她說,做演員一定要「做到老,學到老」。老師的這句教導,梁玉嶸始終銘記在心,數十年裡勤學苦練、守正創新,在舞台實踐中不斷豐富自我,藝術成就達到新的高度。

梁玉嶸回憶道,出道數年的時候,她曾遇到一段瓶頸期,常常不滿意自己的聲音,以至於連自己的錄音帶都不敢聽。她深入研究後發現,自己的唱腔缺的是「班味」,即戲班的味道。

後來,在粵曲名家陳小漢老師的建議下,梁玉嶸找來了一首《西樓恨》作為學習的對象。這首曲子與她以往的曲子風格迥異,對人物的表現力很強,初學的時候常常感到很難駕馭。於是她跟著錄音帶,一點一滴地學唱,不斷地向陳小漢老師請教,刻苦摸索之後,漸漸才領會到了那種感覺。

梁玉嶸演唱現場圖 資料圖

有的觀眾可能會問,學美聲、學流行,會不會影響了粵曲的韻味。梁玉嶸認為,這個問題其實不用擔心。粵曲是用粵語演唱的,其拉腔、咬字本就充滿韻味,而多種唱法的學習,會令聲音更有張力、更有表現力。作為曲藝演員,應該是越立體越好,跨界越多越好。就好像粵劇和粵曲也是不分家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梁玉嶸說,進入新時代,網際網路飛速發展,錄音錄像技術高度發達,題材更加豐富,音樂更加多元,粵曲的發展有了許多優勢條件。因此,新時代的曲藝工作者更應該把粵曲傳承好、發展好,用粵曲講好本土的故事、身邊的故事。當代社會,人民群眾的審美日益提升,曲藝人也要在題材、唱腔、音樂、表演方面不斷下功夫,推動粵曲不斷進步。

梁玉嶸

講座的最後,梁玉嶸不忘為觀眾獻上自己的拿手絕技,演唱粵曲《唐伯虎思秋香》,帶來了一場聽覺的盛宴。抑揚頓挫、眼波流轉之間,深深俘獲了全場觀眾的心,把整場活動推向高潮。(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周欣怡

校對 | 朱艾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