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極度痛苦下,寫出這件書法,曾被當成垃圾,如今是鎮館之寶

書法網 發佈 2023-12-19T22:55:12.308599+00:00

從書法、繪畫作品中,我們可以推測出作者當時的狀態。比如,觀《祭侄文稿》,可以看出顏真卿心中的悲憤;看《自敘帖》,能體會懷素的心潮澎湃;賞《草書千字文》,宋徽宗志得意滿之情流溢於紙面。「書為心聲」,這一點從「書聖」王羲之的作品中也能看出。

從書法、繪畫作品中,我們可以推測出作者當時的狀態。比如,觀《祭侄文稿》,可以看出顏真卿心中的悲憤;看《自敘帖》,能體會懷素的心潮澎湃;賞《草書千字文》,宋徽宗志得意滿之情流溢於紙面。「書為心聲」,這一點從「書聖」王羲之的作品中也能看出。


如果說,他在內心極度盡興酣暢時,創作了《蘭亭序》,在憤怒悲哀至極時,寫下《喪亂帖》,那麼有一件作品則是他在肉體極度痛苦下,堅持創作而成的,它就是《乾嘔帖》。這件作品屬於羲之法帖中較為「冷門」的一件,知道的人不多,但它卻經歷曲折、大有來頭。


《乾嘔帖》也稱《如常帖》《昨還帖》,釋文為:「足下各如常。昨還殊頓,胸中淡悶,乾嘔轉劇,食不可強,疾高難下治,乃甚憂之。力不具,王羲之」這是王羲之寫給友人的信札,信中說自己胸悶,乾嘔劇烈,飯都吃不下了,也沒有力氣。通過文字,我們也能想像他此時多麼煎熬。


《乾嘔帖》是北宋摹本,臨摹得極為細緻,與唐代雙鉤填墨本一樣,都可以稱為「下真跡一等」。此帖曾一直珍藏於民間收藏家手中,清代收入內府中。清亡以後,溥儀曾把它帶出宮去,想要賣掉換錢,但卻意外流失。就這樣,《乾嘔帖》銷聲匿跡了幾十年。


1969年,文物鑑定家劉光啟在天津河西區一個廢品站中看見一堆發黃的廢紙,出於職業習慣,他以為是有些年頭的古籍,但等他細看之下,竟是王羲之的《乾嘔帖》,與它放在一起的還有王羲之的《寒切帖》。苦尋多年無果,竟又這麼意外的失而復得,真是讓人驚嘆。


《乾嘔帖》《寒切帖》也成了天津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王羲之的法帖,內地其實並不多,台灣省的以及日本、美國收藏的數量更多。這也能看得出《乾嘔帖》失而復得,在當時是多麼振奮人心的一件事。時隔多年,劉光啟還心有餘悸地表示:「差一點這幅珍品就和那堆廢紙變成紙漿了」。


此帖以順鋒起筆,輕盈瀟灑,行筆以中鋒內擫,從「殊」字的捺畫向內勾挑便可看出,筆畫牽絲引帶,調鋒、絞轉、押筆極為順暢。《大道帖》結字欹側,聚合、收放自如,「頓」「難」二字,前者間架疏朗,後者結字緊實,「王」「之」「高」等字以縱取勢,連綿總長。


章法上節奏感明顯,頓挫連綿,字的大小,墨的濃淡,筆畫的粗細聚散都富有變化,雖然書寫時身體狀態不佳,但深厚的功力,精熟的運筆,已然胸有成竹,落筆渾然天成。後人以「圓勁雄雅」點評此帖,其中縱逸之氣還是要勝過雄渾之韻的。


大家對《乾嘔帖》有何評價,歡迎評論區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