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圖書館的百年發展史

北京紀事 發佈 2023-12-20T04:06:09.871483+00:00

原標題《光陰的故事》2023年是首都圖書館建館110周年,作為首都圖書館的一分子,我衷心為她感到驕傲與自豪。中國近代圖書館的出現高爾基說,圖書館是一座沒有圍牆的大學,人們在這裡可以平等自由地學習。但在一個多世紀前,中國還沒有圖書館的概念。

原標題《光陰的故事》

2023年是首都圖書館建館110周年,作為首都圖書館的一分子,我衷心為她感到驕傲與自豪。

中國近代圖書館的出現

高爾基說,圖書館是一座沒有圍牆的大學,人們在這裡可以平等自由地學習。但在一個多世紀前,中國還沒有圖書館的概念。官府、書院、寺觀和私人藏書樓是中國古代四大藏書系統,能到這些地方看書的人非富即貴,而且這些藏書也不對外借閱,讀書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清道光年間,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了清朝的國門,除了侵略外,隨之而來的還有西方的先進理念,這讓一些有識之士看到了民眾讀書對于振興國家的重要性。

同治元年(1862)恭親王奕訢就在北京建立了具有現代圖書館特徵的同文館書閣。戊戌變法中,在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號召下,南方各省的學會對大眾開放了。學會書樓,如湖南的南學會、蘇州的蘇學會、桂林的聖學會、武昌的質學會、常德的明達學會等。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派出載澤、端方等五位大臣,出使西方學習先進國家的政治經驗。1906年,五大臣出洋歸來,向清廷提交三道奏摺,一道為軍政、一道為教育、一道為建設「導民善法」的公共設施,圖書館列於其中。1909年清學部奏請籌建京師圖書館,館舍設於北京什剎海北岸的廣化寺,雖然直到清帝遜位時,京師圖書館尚未實現開放(後於1912年8月對外開放),但這在我國近代圖書館的發展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圖書館從此代替藏書樓成為我國法定藏書機構,並且對公眾開放。

民國初年,我國圖書館建設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據1916年教育部統計,全國除山西、甘肅、新疆、綏遠、察哈爾外,各省均建有省立圖書館。實際上,當時除了省立圖書館外,還有通俗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專門圖書館和私立圖書館等。

首都圖書館的今生

1949年8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接管了北平市立圖書館,10月14日,北平市立圖書館更名為北京市立圖書館。1953年2月,館址由頭髮胡同移至西華門大街35號,館舍也從原來的700平方米擴大到1700平方米,職工人數也增至59人。1956年,北京市立圖書館正式遷入國子監,館舍面積擴充到7700平方米,工作人員也增為70人。同年10月,北京市立圖書館改名為首都圖書館,館名為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

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最高學府,紅牆古樹,房舍整齊,環境幽雅,深受讀者的喜愛。漂泊半個世紀的首都圖書館,終於迎來了平穩發展階斷,圖書館的業務工作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例如,設立了圖書流動車,這項服務主要面向遠郊區的工廠和農村等地,圖書館將圖書送至工廠、田間,從此工人和農民兄弟不出遠門也能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同時,為了使更多讀者走進圖書館,首圖還開展了讀書座談會等活動,像趙樹理、周立波、袁靜、馬烽、孔厥、徐光輝等知名作家也都應邀出席了讀者見面會。後來首都圖書館的品牌活動「首圖講壇」,可以說就是當年讀書座談會的繼承與發展,眾多知名的學者專家都到首圖登壇開講,有原文化部部長中國知名作家王蒙、清史專家閻崇年、藝術家陳丹青、著名作家畢淑敏,等等。

1958年首都圖書館成立了特藏部——地方文獻中心,這個部門主要收藏與北京相關的文獻,除了常見的紙制文獻外,還收藏輿圖、金石拓片、老照片、戲單等特種文獻。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首圖地方文獻藏書量已達600多萬冊,其中不乏珍品,如《(嘉靖)通州志略》,這是迄今所見最早的通州方志,也是第一部保存完整的北京地方方志。出版於1924年的《北京的城牆和城門》,作者是瑞典學者喜仁龍,此書共收錄照片109幅,測繪圖紙50幅,這些拍攝於1920年前後的珍貴照片,為研究北京城門及城牆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近年來,文獻數位化成為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一個重點,北京地方文獻也積極參與其中,現數位化資源已達200多TB。北京地方文獻中心無論是在文獻收藏與利用,還是在課題研究及數位化開發等方面,一直處於全國圖書館界的領先地位。

改革開放後,首都圖書館與國際同行間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1996年,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在北京召開,首都圖書館作為主要參觀館之一,第一次以市級公共圖書館代表的姿態迎接世界友人,通過這次盛會,首都圖書館正式與國際接軌,走向世界。

2001年5月,首都圖書館告別了使用45年的國子監,遷至東三南環。這對於首都圖書館來說是一次質的飛躍,高大漂亮的館舍內設有十幾個閱覽室,1600個閱覽坐席,每日可接待讀者近千人。辦公系統也由原來的手工操作,進入了自動化與網絡化,這不僅方便了工作人員,也為讀者帶來方便快捷的服務。如,電子檢索系統,它代替了傳統的手工卡片目錄,只要在電腦的檢索框內輸入相關主題詞,便能迅速準確地查找到相關圖書,這不僅為讀者節約了大量時間,還擴大了檢索範圍。又如,圖書數位化。這是一項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圖書館利用先進技術,把紙質文獻變成數字文件後加以利用,這不但可以減少人為的對古籍善本等珍貴文獻的損毀,還可加工成為電子圖書、資料庫、電子展覽等數位化產品。疫情期間,電子圖書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很多不能到館查找文獻的讀者,只需上網輕點滑鼠便可以通過網絡閱讀所需文獻。

2012年9月28日,首圖二期(現稱B座)也投入使用,閱覽面積增至3.8萬平方米,有2000個閱覽坐席,館內所有閱覽區域都實行了大開放的政策,讀者無須辦證便可暢遊於書海之中,這也再一次體現了首圖「以人為本、服務至上」的服務理念。首圖二期更加注重智能化、數位化的建設,實現了讀者管理自動化、借閱文獻自助化,像自助辦證機、圖書自助借還機、自助複印機等設備,都讓讀者體會到自助的快樂。

2023年建於通州「綠心」公園內的北京城市圖書館即將開館,首都圖書館是其主要運營單位。這座面向未來的新型公共圖書館設計感十足,以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赤印」為建設理念,以銀杏葉片為靈感設計的屋頂宛如森林傘般蓋覆於館舍之上。館內的閱覽空間也一改房屋式的設計,兩座高達三層的「書山」分列於東西,書山的山體台階和頂部是開架閱覽區,沿階而上,讀者可以進入中文圖書、中文報刊、外文圖書、北京地方文獻等閱覽區。這座建築面積約7.5萬平米的圖書館,是集知識傳播、城市智庫、學習共享等功能於一體,充分的空間資源為展示特色資源提供了絕佳機會。

首都圖書館利用自身豐富的館藏,將在北京城市圖書館內設立多個特色主題館,通過展示、體驗、互動等多種方式,將非遺文獻、古籍文獻、藝術文獻、少兒文獻等特色資源送至讀者身邊。

一個多世紀前,首都圖書館從前青廠的幾間屋舍發展至今日,一館兩址的大型現代化圖書館,風雨兼程,歷經艱辛。歲月輪轉,首圖人初心不改,堅持以創館之初「普及社會教育,啟迪民智」為宗旨,大力開展對民眾的普及教育。進入新世紀後,首都圖書館對這一宗旨進行了延續與深化,提出了「以人為本,服務至上」「創新務實、讀者至上」的新宗旨與方針。作為北京市重要的知識信息樞紐和精神文明建設基地,首都圖書館人將砥礪前行,在賡續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的路上守正創新,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力量。

作者✎張田

關鍵字: